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纽约医师疫情笔记(10)

5/9/2020

0 Comments

 
吉安医师
Picture

…………按下了暂停键的纽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时间无聊,没有时间休息,甚至没有时间思考。他们就是一线的医护人员,每天用单薄瘦弱的肩膀,扛起一个个生死瞬间…………







 









 


​4月25日

                                                
 “我老伴好像不对劲,今天好几次跟他说话都不搭理。”
 
自从纽约新冠疫情爆发后,每天在电话上听到的多为发烧咳嗽气急等,这样的诉求还是第一次。
 
医生对老太太说,你让老伴直接跟我说说,接过电话,老先生说:
 
“医生,我没事。我憋在家里,整天对着老太婆,我闷死了,我烦,我不想搭理她。”
 
医生笑了,接着问了问他有没有新冠感染的一些症状,老先生说都没有。医生问他你咋没去钓鱼呢?一听钓鱼老人高兴了,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看来还真的没什么事儿。
 
随着居家令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或是因为与社会隔离而产生郁闷,或是因为焦虑,有轻微不适就高度怀疑自己染上了新冠病毒。这个时候,即便家庭医生只是提供远程医疗咨询,对于被困的纽约人来说也是极需的。
 
但是更多来电话的人就没有那么幸运。
 
有一家三口几乎每天都在与我先生通话,先是中年的儿子发高烧,几天以后八十岁的老母亲也开始发烧了,继而又有了气急,电话上刚说了几句话气就接不上了。
 
老太太有糖尿病还有心脏病,所以医生建议把老人送去医院。严重缺氧母亲被收住入院,继而被确诊为新冠。儿子不久后也被检测确认为新冠感染。老父亲倒是十分精神,乐呵呵地自诩已经有了免疫力。但是好景不长,老先生开始不明原因地摔跤,医生担心老人是否会有中风。于是还发着高烧的儿子再次把老父亲送去了医院。果真,脑部磁共振证实老人有新发的中风,而且老人的新冠检测也是阳性。医生认为, 脑梗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诱发而导致的,这是新冠并发症中并不少见的一种。
 
这样全家感染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居住拥挤的皇后区、布鲁克林和布朗克斯区,这些地方人口密度集中,居住空间狭小,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死亡数也居纽约州最高,到今天为止分别为三千三百,三千二百和两千三百,而曼哈顿则相对要少许多,是一千三百。
 
新冠期间,家庭医生面对许多新的挑战。有一天晚上警察来电话,问我先生是不是某某人的医生,他说是的。
 
警察说,很不幸,你的病人刚刚去世了。这是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发烧已有一周,因为没有其他症状,医院不收,家里还有两位也在发烧。警察说,晚些时候法医会来宣判死亡,然后我们再与你联系。
 
到了半夜,警察又来电了,他说十分抱歉, 因为死亡人数太多太快,法医实在无法分身,我们想请你签一下死亡证书,先生说当然可以。第二天,病人的儿子来电话,殡仪馆问他父亲是不是死于新冠病毒,如果是的话,他们不能提供服务。这给了医生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位病人得新冠的可能很大,但是因为医院没有接受他,他从来没有做过新冠检测,所以不能宣布他死于新冠病毒。但是如果他的确是有新冠感染,无疑这会给殡仪馆的人员带来感染的危险。
 
这样的病人不少,纽约政府估计至少有五千人死于新冠,但生前并没有得到检测。作为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汇报实情,其结果殡仪馆不愿意接受。最后几经周折,家属找到了一家纽约市区外的殡仪馆,但要等待一个月以后才能火化,因为他们也严重超负荷了。
 
纽约是一个贫富差别悬殊的城市,新冠流行更显示出贫富的反差。病毒流行初期,曼哈顿的富人们纷纷举家带上宠物迁入乡村住宅,原本曼哈顿的高级公寓楼,长住居民一般才不到一半,现在更是人去楼空。而本来就居住拥挤的普通人,因为居家令,不能出门上班上课,家里的空间就愈加显得小了。且不说在新移民众多的皇后区,多家合租一套公寓是极其常见的,那么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占首位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医疗条件也差别很大,在曼哈顿每一千居民就有5.3张医院床位,而在皇后区才只有1.5张床位。所以当新冠流行开始后,皇后区的市立医院很快就超负荷了。如果纽约是美国的疫情中心,那么皇后区则是疫情中心的中心。
 
三月底,疫情开始直线恶化,不但床位严重短缺,医护人员更是不堪重负,即便不分专业,所有科室的医生都被调配上了第一线,还是无法应付大量重症病人的涌入。纽约州长库莫在三月二十七号发出紧急请愿,请求纽约和全国的医护人员来纽约市支持,结果九万多名医护人员响应了,其中许多是退休的医生护士,有两万多名来自外州。这些自愿来的医护人员被分配到皇后区等各个市区医院,他们的到来如同是给纽约输入了新鲜血液,让更多的纽约人获得生还的希望。四月二十二号,第一批自愿医护人员完成任务离开纽约,欢送他们的是站在街道两边的警察,还有无数打开窗户的纽约居民,他们以鼓掌呐喊表示由衷的谢意。
 
纽约确实已经离开了最最黑暗的日子,疫情的顶峰终于在我们的身后了,但是目前的疫情状况还不能令人过于乐观。到今天为止,全美感染人数九十五万多,死亡人数五万三千;纽约感染人数二十八万七千,死亡人数二万一千七百,而真正的感染人数可能远远超出这些数字。
 
最近,纽约对三千个人做了随机抗体测试,结果是,纽约有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具有抗体,那么纽约的感染人数应该是两百三十万而不是二十八万。当然这个结果是令人吃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死亡率就相对低了,应该在百分之零点五左右,这带给我们一点点安慰。
 
显然,我们对疫情发展的焦虑开始减少了,但是如何在疫情的阴影下重新开始工作生活,成了我们新的焦虑。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都开始陆续接受抗体检测。如果没有抗体,我们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但是如果有抗体,这到底能够起到多少保护作用,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认知。我和我的许多同事一样,抗体检测结果是阴性。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口罩和手套还会继续是我们医护人员每日的必需品。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新次序新习惯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是连续雨天里难得的一个晴天,一清早,湖面上轻雾缭绕, 大雁难得那么安静。我坐进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漂流。看到远处垂钓的人,顺便问一问有否挂钩,对方说有一些的,互相点一点头,船又滑了过去。偶尔摸到口袋里的口罩,这才意识到,在自然的大空间里,我们又回到了简单的交往方式,不戴口罩的那种, 感到安全的那种。
 
这样的秩序什么时候会回来呢。
 
 
 
本文作者:吉安医师,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心脏科医生,在纽约工作多年。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一个人的读书会(id:HogwartsLibrary)。联系方式:微信:Aiting_Hou

编者:这次美国新冠疫情纽约是重灾区, 一般人对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定说得清道得明,因此我 们破例引用吉安医生的文章,俾能窥视纽约疫情实况于万一。这是一位一线医护人员的亲身经历,是作者系列文章作中的第10篇,经作者同意由本刊转载。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