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達到和維護全民小康目標的挑戰

8/29/2020

1 Comment

 
張一飛
 
        人類社會的演變是多元的,故能產生文化的不同,其背景因素有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造成大量人類的遷徙,在人與自然奮鬥的時候,天、神,是人類不可了解也無法掌控的,在人類文化演變中,宗教的誕生是有邏輯可尋的,越是有深度宗教信仰的人,不論那種宗教,都不用邏輯來談宗教信仰。雖然人是理性動物,但在有限知識情況下,接受宗教來解釋無知和未知也是一種理性邏輯。故信仰宗教無可厚非,可是不幸的是大多數宗教是唯我獨尊的一神信仰,即使接受多神(或多聖)也仍然是排斥他教的。所以人類歷史上,因宗教而產生了許多殘忍的戰爭。宗教介入政治體制雖不一定是教義所趨,但必是政教領袖人物的人為造成。宗教介入政治的歷史教訓應當足夠讓人類把宗教排除於政治體制之外。人類到了二十一世紀,宗教仍然存在,但是其對人類追求發展的影響,已不能有所控制,這是一方面因為人類對自然的知識增長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人類已經了解經濟發展才是人類真正需要發展的目標。甚至很多人相信人類的經濟發展要有理智的了解自然環境的限制,而不是宗教的限制,這也是人類的邏輯,並不一定完全是無神論。
 
        已有文明的人類,追求經濟發展也是有邏輯可尋的。這裡可以廣義的包括科技發展甚至社會發展,其目的是求得經濟發展,使人類生活得更好。此文避免討論物資生活與精神生活更好的意義和辯論,而是認為宗教也認同俗民所謂的生活更好的定義還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這由西洋宗教對於宗教工作者的生活福利以至退休后的生活物質保障可以推斷。至於東方宗教,雖沒有像西方宗教用合同來定明薪水,保健,退休金等明顯的作法,但以今日僧侶尼姑的生活來看,他們也是期望俗民能有好的經濟發展的。
 
        二戰之后,全世界可以說都以開發經濟為目的,國家不論大小,更以達到全民小康為目標。這當然是個正確的目標,只要是以理性邏輯來了解自然環境的限制和釐定達到目標的合理的方法。可是以目前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上述兩點就發生了問題。有些國家不能,有些不願用理性邏輯來接受自然環境的限制,像空氣和水的污染,能源的有限供應,等等,還有些國家不願,有些不想用合理競爭的方法來達到全民小康的目標。作者的全民小康定義是所有人民的經濟水平都在小康以上,有其基本的物質水準,而不是用平均值(per capita GPD)來概括全民,掩飾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貧富不均的社會是不穩定的,尤其是有人生活在小康境界之下。
 
        當今世界上195個國家裡(我們不考慮梵蒂岡),沒有几個可以說是達到了全民小康的境界。即使達到或接近了小康目標,但也社會不穩定,國家不安全,小康能否維持是個大問題。這個大問題的來源就是政治體制不能釐定合理的政策,來達到全民小康的目標。尤其是大的國家,她的不合理或不能達到全民小康目標政策,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小國,使小國有不穩不安的情況。很不幸的,小國的全民小康目標還都得寄托在大國能達到全民小康的目標上。所以我們在此就針對美中蘇印四個大國的經濟目標和發展趨勢來談談她們的挑戰是什麼?
 
        首先以美國來說,她的人均所得從二戰之后一直攀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軍事上又成為全球超強,但是她國家的富強並沒有達到全民小康,安居樂業的境界,反而是全國貧富距離增加,中產階級在近年來感到經濟壓力,生活水平下降,在政治體制受金錢控制下,百姓無力翻轉政府,改變政策,即使改革也速效低慢。這是美國的挑戰,以現在美國兩黨都只在爭權力上較勁而沒有正面檢討如何合理的達到全民小康社會,維持正成長,而不是只滿足了全國前百分之一的收入和財富成長來看,美國的前景很不樂觀。美國極富控制的政權很難走向全民小康的社會,反會對其它走向全民小康的國家作打擊,以維持自私的利益。
 
        反觀中國,二戰雖為勝利國,但國家受害極深,政治體制脆弱,又受外強干預,以致分裂成為兩岸,也無法完全收回香港。所幸,華人生性勤勞,香港人在英國殖民統治中皆努力發展經濟,雖無政府撫助,但在自由港體制下,能有經濟發展空間,成為亞洲一小龍。97 回歸中國之后,外國勢力干擾加大,成為上述大國打壓對象。而台灣雖與大陸隔絕,但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念下,實施利民的土地,稅法,農工政策,也能把台灣帶向小康社會前進,經濟上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只是近年來,過份依賴美國,傳染美國極富資本主義,也趨向貧富拉距,中等階層經濟下滑現像。政治體制上也走向金錢民主,金錢導向媒體民意,甚至比美國更為明目張膽。繼此以往,台灣前景堪憂。中國大陸解放之時,其經濟名列榜末,甚至不如大多數小國。中國共產黨在急於發展經濟目的下,政策錯誤,欲速不達,直到鄧小平改變政策,全國虛心學習,擇優汰劣,尤其在經濟政策上,開放中小心翼翼漸行,試點成功而廣其行,取外來之長而拒其短,在技術封鎖下,自立更生,反程序學習,大力培養教育人才,以致當今經濟體量全球第二,近八億人民脫貧,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奉全國成小康社會為國本目標,其成長速度驚人,使美國害怕。今年的新冠病疫對其經濟之考驗,可以看出其潛力和行政執行能力,對其未來展望可寄以信心。
 
        再看蘇俄與印度兩個大國,前者走霸權括張主義,但經濟政策失敗,并非是必須跟隨西方資本主義,而是窮兵黷武過度,重軍工輕農商,以致失敗。這也給了中國借鏡,故而蘇俄泠戰之后,經濟上被西方淘空,至今難以恢復。即使蘇俄仍有強大軍力,也只能抵禦而沒有多大威脅力,這是美國將箭頭指向中國的原因。蘇俄如今與中國結為戰略伙伴,應當以中國為鑑,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使俄國富起來。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且二戰受害遠小於中國,可是印度實行民主過早、過快,比起美國至今二百五十年的民主歷程,印度民主不到其三分之一時間,故得其弊多而受其利小。與中國相比,印度在走向小康社會的路途上落后許多。但印度精英崇美居多,雖說印度聲稱保持不結盟國策,但仍然受美影響,現今參與美澳日的印太軍演以躍居國際舞台,恐將得不償失,再加上軍演影響印度軍人要求軍備更新,將使印度在軍費上增加開銷,把推進小康社會速度放慢,這絕非好事。印度打算向蘇俄購買米格29戰機,或向美國購買F-15,都是浪費國帑的事。印度這種走向,對其未來經濟發展必有害無利。倒是與中國簽定西馬拉亞邊界和約,是對中印皆為有利之事。
 
        綜觀上述討論,達到和維護小康社會的挑戰是避免不必要的軍備花費,專注於合理的經濟開發,以互助求互贏,除非不得已,應以太極方式化解糾紛,這在中美之間特為明顯。美國是否會反省覺悟,與中國化解對抗,以得互贏雖不能預斷,但雙方智庫精英不能說不曾作過研究,或許都有B案避免最壞結果,希望事實如此。
 
        不論在何種思維下,台灣鬧獨立的政客都應當瞭解,在二十一世紀裡,人民的願望都是公平的小康社會,只有大國採取合理的政策,促使達到和維護全民小康社會,才能保障人民的未來。台灣的走向應當是與大陸統一來達到和維護全民小康的目標。
 
作者:張一飛,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來美四十餘年,現已退休,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文化及教育活動。


1 Comment
Loshan Lee 李乐山
8/31/2020 10:08:47 pm

If you cut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it would be a better letter for the reader.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