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由失去外蒙古的歷史去警惕台灣局勢的發展

2/27/2016

0 Comments

 
印鐵林
台海今日所處的情勢本極複雜,由於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於本年一月十六日的大選獲得空前的勝利,獲得行政立法全面執政權;美國亞洲再平衡政策之下,日本也完成了為軍力擴張、恢復過去帝國光榮野心的一切法律與民氣準備;而美日均視台灣為其戰略重要一環。 因此,於今而後的台灣問題發展,將加速度地複雜化、尖銳化。 筆者自青年時期起,就是個歷史的愛好者,感到從歷史中才能發現最接近真理的瞭解。 筆者讀近代史,最覺蹊蹺、痛心者為日本宣佈投降當日,中國與蘇聯簽訂條約,承認廣大領土外蒙古獨立,相信這也必是所有中華民族兒女思之心痛的歷史事件,是人類歷史少有僅見的戰勝大國卻放棄大片領土的事件。 這個結果的發生是國民政府犯下戰略層面的嚴重錯誤,今天從新討論這個歷史事件是希望臺灣及南海問題的發展不會犯歷史性的戰略錯誤。 

中國如何失去外蒙?

數十年來,國人議論為何中國是二戰戰勝國反而失去大片領土外蒙古,並正式承認其獨立的不尋常事件,往往語焉不詳,強調被羅斯福出賣,被蘇聯壓迫云云。 長久以來個人以其不合歷史常情,必有蹊蹺,而有下面的探討分析。

雅爾達會議舉行於1945年2月。 是時德國敗局已定,亞洲戰局尚未結束,日本仍圖頑抗,鑒於太平洋日軍對美作戰堅決,美國估計進攻日本土需要100萬美軍,於是認為如無蘇聯參戰必不為功。 蘇聯挾擊敗德國之餘威,史達林當然會利用此戰略機會,擊敗已為強弩之末的日本,報日俄戰爭(1904)失敗之仇,奪回日本當年從俄國獲得之利益,恢復俄國在亞洲之戰略地位;由於當時中國軍事力量衰敗,羅斯福只能要求蘇聯參加擊敗日本;由於史達林是個有企圖心,有眼光,有能力的戰略家, 我以為斯的舉動在國際政治歷史上是最普遍的現象,過去如此,現在依然,未來也看不到本質上會有改變的可能,只是形式或有不同,深淺時有變化而已。 

雅爾達會議羅斯福的戰略思考為何? 美與日在亞洲血戰數年,最後爲了全面擊敗日本,認為需要蘇聯軍力的參加,遂同意史達林恢復日本對其日俄戰爭中奪去的利益,為其報酬。 至於史達林對外蒙古的要求是保持現狀(即多年來有半獨立之地方政府),斯的意思很明顯,二戰後,由於中國之貢獻,及民族主義的力量必將高漲,中國必將主導東亞,全面收回並徹底統一外蒙古,將為自然的結果;所以在此只提出「保持現狀」的要求;不可能,也不切實際提出要求外蒙古「 主權獨立」,此即承認中國對外蒙擁有主權;羅未反對,卻明言維持現狀協議亦必須獲得中國同意方可。 筆者的評論是:羅斯福認為需蘇聯參戰打敗日本,同意恢復俄國被日本從日俄戰爭中奪去之利益,應屬正常;至於有涉中國主權的外蒙古問題,史達林只提出「維持現狀」而已,亦屬並未過份;現狀以後如何發展,當然是主權國中國的問題,羅斯福、史達林均未否認中國對外蒙古擁有主權。

中蘇訂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字於1945年8月14日,莫斯科時間與日本15日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為同日(日本因時差早一日);之前,6日與9日連受兩次美國原子彈轟炸,舉國惶恐, 已準備無條件投降。 此時簽訂這個條約是無戰略思考的喪權辱國行為。

雅會時,羅斯福欲借蘇聯之力打敗日本;中蘇談判訂條約時,日本已受兩次原子彈轟炸,就在準備投降。 中蘇談判條約時,史達林仍以雅爾達會議為張本說事,完全欺負國民黨代表之無能,軟弱。而且 即使雅爾達協議亦無要求外蒙古獨立之內容,只要求中國同意外蒙古維持現狀,如前述。

中蘇談判條約時,杜魯門為美國總統,杜是反蘇的,戰略局勢既然已變,不需蘇聯出兵打擊日本;史達林乘日本要投降之際,出兵東北,杜必不以為然,以歷史常理判斷,杜當思考抵制蘇聯策略,此時史達林並無理由及國際局勢背景可以壓迫中國代表超過雅爾達條件去放棄外蒙古主權,而蔣竟然答應外蒙古獨立,條件為蘇聯答應在內戰中不援助中共;蔣為內戰而放棄了大片領土主權;如堅拒,斯當不敢強壓,如果強壓,美國必然站在中國一邊抵制其力量擴張,而蘇聯急需戰後重建,對外十分謹慎 ;對中國利益而言,條約亦無簽訂之必要。 (歷史的真實是:在蘇談判期中,杜魯門即不止一次致電蔣介石嚴厲譴責其對蘇過分退讓,可印證此戰略形勢分析。 )

台灣問題發展的幾個複雜因素          

第一,最大內因禍首是內戰,國民黨蔣介石爲了不可靠的外部因素,居然不必要地答應外蒙古獨立。 如今台灣政局複雜,台獨思想及力量高漲,其危險性更有甚於當年內戰;第二,當年國際戰略情況複雜,二次大戰方結束,冷戰已然開始,然而格局卻極分明,美蘇均以戰勝國對待中國。 今日台灣局面,美日聯盟環伺,而且較量首在海上,為中國弱項;第三,二戰東亞戰局源於東北九一八事變開始之日本野心,今日禍亂極可能仍然源於日本對東亞之野心---朝鮮半島及台灣一線,南海亦為其制華馬前卒呼應之地,台灣為戰略中心點。 第四,對國際戰略之分析運用,需要高瞻遠矚,進退有為,如不敵外人,局勢將更加如履薄冰。可幸中國國勢比過去強大甚多,但問題也同步增加不少。對外戰略運用之微妙,存乎一心,此一心之基礎乃革除貪腐媚外使上下一體而有「道」所整體表現對中華民族之忠心也。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