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世界經濟劇烈動蕩的禍首 - 中國模式還是華爾街模式?

2/27/2016

0 Comments

 
張文基
2016開年幾個星期以來中國股市劇烈震盪,1月5日上海股市在開盤僅29分鐘後就因巨跌而停市,而美國道瓊及標普500指數也創造了歷史上最糟糕的開年頭5天和頭10天的記錄。世界主要股票指數普遍下挫10%左右,並呈現巨幅波動;人民幣/美元的匯率也呈現暴跌和暴漲的振動;Brent原油價持續18個月來的下滑,正在26到30美元間振盪。許多華爾街分析師,金融巨鱷甚至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包括鳳凰衛視的評論員,都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以及它將把全球經濟拖入深谷而擔憂。 一時間中國經濟,中國發展模式成為罪魁禍首,而開出的藥方是加速金融市場自由化改革。 本文以客觀的歷史事實來說明華爾街模式才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 是的,中國必須繼續金融市場改革才能更有效率的為經濟發展服務,但是華爾街所推銷的市場自由化改革只能帶來災難,絕對不是中國和世界所需要的!
 
中國經濟面臨許多重大挑戰: 1. 製造業和房地產過度投資,造成產品滯銷和產能過剩,積聚太多的不良債務,導致國家不良貸款規模的上升;2. 影子銀行急劇膨脹; 3.一胎政策的影響造成今後工作人口將逐年下降,使得工資上升;4. 人民幣/美元匯率偏高影響產品出口競爭力;5. 如果人民幣兌美元大幅貶值將加速資金外逃; 6.中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期。 這些挑戰的形成,主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政府扛起挽救全球經濟免于崩潰的重任,加大政府財政刺激所導致。 原來是希望透過中國的努力能夠提供時間讓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恢復需求,全球經濟得以健康復蘇。 果能如此,中國現在的危機就不會發生。 不幸的是發達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题是如此沉重,即使美,歐,日的中央銀行過去七年採取了負利率和釋放了大約10兆(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的極端政策,世界經濟依然低迷。 所以真正的禍首是主導世界金融規則的華爾街模式!
 
然而中國的股市危機為何在此時發生呢? 回顧歷史,2009年6月30標普和上證分別是987.5和3412.1;2014 年6月1日分別是1960.2和2048.3。 這段時間美國經濟是艱難前行而中國經濟是全球最大亮點,然而,標普狂升而上證卻重挫;可見股市和實質經濟沒有必要關聯,股市只是金融業的投機遊戲。 中國股市的加速狂升始于2014年11月5日當時上證是2417.3,2015 年 6 月 12 日達到高峰, 5166.4 ,迅速下跌到今年 1 月 28 日的 2655.7 。 製造泡沫是華爾街模式的必然,因為沒有起伏他們怎麼能取得暴利,世界大多數人理想的太平盛世是他們的夢靨。 然而,針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製造泡沫可能有更深的全球戰略意圖! 我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只是提供過去兩年的一些事實給讀者思考:1. 美俄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的衝突加劇; 2.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發動石油戰爭來制裁普金,但是低油價也衝擊石油業的就業並造成一些油公司的貸款和債卷違約,直接影響了金融業;3. 中國與俄羅斯加深合作; 4.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支持;5. 人民幣對美元的威脅加劇; 6.美國東亞政策的轉變, 南海局勢升温。
 
也許有人會問,中國是一個金融相對管制的國家,華爾街的金融大鱷如何能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 他們一方面是透過各種力量要求中國採取華爾街的模式將金融自由化,然後透過開放的管道來製造波動。 另一方面,也是更危險,更有效的方式是透過對中方官員,學者及市場參與者的洗腦,認同華爾街的思想,採用他們的模式,甚至使用他們操作市場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軟件而不自覺的幫助外面勢力達到華爾街所希望的效果。 看來他們是相當有成效的。
 
美國建國以來本土力量曾與國際金融勢力展開長達百餘年的鬥爭,直到 1913 年 Wilson 總統任內成立了受國際金融勢力主導的紐約銀行家控制的聯儲會,一個私人組織卻有巨大而不受節制的權力。 六年後Wilson總統就後悔了。 金融寡頭是真正的國際主義者,他們痛惡接受主權國家的節制,然而却深知需要控制一個強大政權才能有足夠的武力來保護他們的利益。 經過百年來的努力他們成功的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論和制度,將美國變成一個遠離建國理想,被金權控制的,為華爾街服務的,普通百姓無力改變的國家機器。 過去50年隨著美元和黃金脫鉤及石油美元的建立,財富的累積和實體經濟的收益越來越無關,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泡沫經濟。 在這種變形的自由主義制度下,美國國債飆升,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兩極化,美國及整個世界動盪加劇。
 
2008 年的次貸危機後,美國百姓渴望求變,奧巴馬以改變為號召取得政權,然而所做所為不能擺脫華爾街的控制,因此美國百姓更迫切求變。 2016年的大選看到了美國人民的普遍覺悟,民主黨參議員Sanders直接將焦點對準華爾街,追求「根本的改革」,意外的得到廣泛的支持。 共和黨方面,體制外的候選人Trump和Cruz 將體制內的寵兒Bush打得落花流水。 而中國也致力於建立一個不同于以往強權的模式: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基於和平發展互利共榮的合作方式,以基礎建設為出發點發展實體經濟來促進繁榮,得到世界各國廣泛認同。世界的發展需要新的發展模式不可重蹈華爾街模式的覆轍,希望中美合作共同為世界建設新的模式和新的「道」。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