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特朗普效應:分裂共和黨,送大禮給希萊莉  “一旦特朗普被排擠出去,那麼一大批憤白…會跟著他離開共和黨了。”

4/2/2016

0 Comments

 
彭文逸
共和黨的正統保守派,所謂私人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們,或者石油公司,保險公司,銀行藥廠等等各個企業的大股東和高級主管們,現在真正是戰戰兢兢,寢食難安。一批大金主們花了7500萬美元(CNN),替第二個小布什助選,企圖通過這個家族繼續維持他們對共和黨的控制,結果錢全部泡湯,小布什第二一早就鞠躬下台。他們接下來選中了出身茶黨可是轉身投靠了新保守主義的盧比歐,在三月間的一個短短的7天裡,花了8百萬美元(總共給他5200萬,CNN),在盧比歐自己的地盤——佛羅里達州——買電視時間,猛烈轟擊領先的特朗普。結果,特朗普仍然大勝,而他們的錢又消失於無形,“小盧比歐”(特朗普對他的暱稱)也跟在他的恩師(mentor)——小布什第二——的後面,萎縮了。屬於“主流”的只有俄亥俄州長凱西克,可是他只贏了俄州,其他各州連10% 的選票都拿不到。

美國政壇出現了一個罕見的現象:一名候選人,特朗普,地產大鱷,在他自己所屬的共和黨黨內受到嚴厲攻擊不算,同時又在左,中,右的媒體中,不管是電視,紙上或網上,受到嚴厲攻擊,並且他自己在競選活動中言辭幾近胡扯,經常跟事實脫離關係,還粗話罵人,甚至鼓動競選會場內的肢體衝突;儘管如此,他一路走來,勢如破竹,遙遙領先其他候選人。現在雖然距離共和黨在克里夫蘭的總統候選人提名大會還有三月餘,可是,對共和黨而言,分裂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邊緣。

據分析,特朗普,在他獲勝的絕大多數的各州中,擁有大約40%的鐵票。這些鐵票大半來自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白種男人。這批人大多數屬於所謂的“雷根民主黨人”,也就是在1976 至1980年的兩次大選中由於對民主黨不滿而被雷根吸收進入共和黨陣營中的選民。我們可以這麼看:共和黨反對有色人種移民,所以基本上得不到少數民族的選票;反對同性戀和人工墮胎,所以得不到大多數婦女和年輕選民的支持;不承認地球暖化,所以得不到受過較高教育的知識分子支持;因此,他們的基本盤很小。這一批雷根民主黨人就是他們取勝的法寶,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外圍份子。失去了這批選民,他們就會長期跟總統大選勝利絕緣了。

當然,問題還不止於此。目前,特朗普可能在七月的候選人提名大會之前就拿到1237張代表人票,超過半數。這樣,他的候選人資格將會在第一輪投票中通過,成為共和黨的當然總統候選人。如此,十一月大選時,堅決反對他的正統共和黨人將會躲在家裡,拒絕投票。這麼一來,儘管希萊莉有不少缺點,她應當贏。另一個可能是,到了七月提名大會的時候,特朗普雖然贏得的代表人人數遠超過其他兩位候選人,可是沒有達到1237票,所以第一輪投票時沒有選上,正統共和黨精英們就立馬全面展開抵制活動,把這個共和黨的野種排拒在門外,另擇他人(目前他們有向第二位候選人克魯斯集合的跡象,可是那是捏著鼻子幹的事,因為他也是黨內的造反派)。

一旦把特朗普排擠出去,那麼一大批憤白,即憤怒的,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並且經濟生活不是那麼寬裕的,屬於外圍份子的選民,就會跟著他,更加憤怒地離開共和黨了。一旦離開,共和黨就此分裂,成為一個真正的白富政黨,也就是長期的少數黨,因為絕大多數工薪階級的白人將不會回到這個對他們而言具有重大欺騙性的政黨了。他們在十一月的大選中當然也就不會支持其他任何共和黨的候選人。這樣,希萊莉也會輕易地成為下一屆的美國總統。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特朗普送給希萊莉一份大禮。

可以預言,除非又冒出一個第三黨的強勢候選人,分散希萊莉的選票,她應當會成為下一屆的總統。有一位評論員在CNN的節目上戲稱,民主黨的候選人必然是桑德斯,只不過該桑德斯可能穿的是裙子罷了。這句話說的很透。希萊莉被桑德斯逼得向左靠,公開反對她擔任國務卿時支持的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組織),並且把桑德斯提出來的許多主張接了過來,強調她有能力實現這些方案,而桑德斯只會紙上談兵。(桑德斯戰勝希萊莉的希望不大,但是這位74歲的老頭子後勁很足。)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今年的大選是一次分水嶺式的大選,也就是歷史性的大選。第一,共和黨由於受到特朗普的重磅衝擊,必然會成為小黨,或長期在野黨,連今年的地方選舉都很可能輸掉,因此它必須重組。在重組的過程中,它必須反思,它是否為了Koch兄弟石油利益集團的捐款而閉著眼睛不承認地球暖化;到底它是否繼續杯葛移民法改革而自外於少數民族;是否繼續接受新保守主義份子的世界觀,認為美國可以維持霸權,掌控世界。最重要的是,它是否繼續做一個勇於替富人減稅而目睹中產階級逐漸貧窮化的政黨。

當然,這種反思將是很痛苦的,因為金錢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

第二,我們看到,在共和黨的候選人中,獲得選民支持的特朗普,和克魯斯等“圈外人”獲得70%以上的選票,而代表主流共和黨的候選人,除了中間偏右的俄亥俄州長以外,全部被選民拋棄。這等於正統的共和黨精英層遭到全盤否定。在民主黨中,希萊莉是“圈內人”,可是桑德斯跟她幾乎是平起平坐,並且她的政見實際上是被桑德斯牽著鼻子走。也就是說,今年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選民支持圈外人。這顯示,美國近年來的政治走向,包括內政與外交,非常令選民失望,幾乎是全盤否定。究其原因,簡言之:內政的失誤導致2008年的大不景氣,外交的錯誤導致中東無解的亂局。
​
看來,不但共和黨需要深刻反思,就是整個美國的政治走向也需要有一場根本性的反思。可是,到底希萊莉是否有能力承擔這麼重大的責任呢?到底美國的知識精英,在享受到豐厚的智庫待遇之後,或者在某一個象牙塔中受到優秀學子的崇拜追捧之餘,還有沒有透析能力,去尋找正確的方向?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