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閒坐說太宗

11/9/2019

2 Comments

 
劉北

一、前言

自春秋戰國以降,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位偉大的君王在文治與武功上均有非 凡的成就,即漢武帝、唐太宗和康熙皇帝。但其中只有唐太宗做到了「打天下」 與「建國治國」的雙重艱巨任務。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從漢武帝到唐太宗,中國卻等了七百多年才出現這位領袖。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外強進逼,中原群雄紛起。當時最大的外患為西北邊境的東突厥. (Turks,為現今的土耳其人的同宗) ,勇猛好鬥,強悍浩大,自認是狼的後代。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CE)是太原留守李淵(565-635 CE)之次子。十七歲 時曾率騎兵百餘,衝掠軍力十倍以上的突厥大營,以提高士氣。大業十三年(617 CE) 李淵率兵南下,以世民及長子建成為主力,攻取長安。次年李淵稱帝,改年號為武德,歷史進入唐朝,世民以功受封秦王。接著四年內,世民統軍,先後北滅劉武周,東降王世充,生俘竇建德,瓦崗軍李密也歸唐,掃平群雄,時世民才 二十三歲。

「玄武門之變」(626 CE),兄弟鬩牆落幕,世民殺戳了太子建成與弟弟齊王 元吉。兩個月後高祖李淵禪位,被奉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為唐太宗。翌年初,改元貞觀,開展出一段國泰民安的「貞觀之治」。對外,貞觀四年,唐將 李靖、李勣大敗突厥,突利可汗降,頡利可汗被俘,強大的東突厥滅亡。諸國誠服,稱他為「天可汗」。

太宗的文治武功千年頌讚,可談的太多了。此次談話將只著重於「太宗與兩位大臣的互動,從而探討他的性格與政治智慧」。

二、從太宗與幾位大臣的互動看他的性格

太宗在東征西討、南靖北伐的多次戰役中,先後攬入不少優秀的謀士和武 將。貞觀十七年(643 CE)为懷念當年統一天下與建國的功臣,在凌烟閣内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幾乎其中每一位與太宗均有一段意義深長的故事。於此,只談凌烟閣畫像中的兩位,一文一武,這兩位功臣是魏徵與尉遲恭。這兩人都不是太宗的「嫡系」 ,而且是由鬥爭的敵方收容於己。

尉遲恭 (585 - 658 CE):一說起尉遲恭,都知道他是第一號「 門神」,善使鐵鞭與長矛,陣前博鬥與戰略運用都很高超,是古來名將。

隋末,劉武周割據唐馬邑(今山西 朔縣),自立為帝,卻向突厥稱臣。 唐武德二年(619 CE)三月,劉武周舉兵南下,圖問鼎中原,手下大將兩名即是宋金剛與尉遲恭。唐軍不敵,世民之弟元吉守晉陽(太原),與妻小乘夜逃回長安,李淵失去了起家之地。尉遲恭揮軍南下,所向無敵。攻克晋州(治今山西臨汾)。 十月,又攻占澮州(今属山西)並擊敗唐右僕射裴寂,威脅長安。是月,世民奉令統軍攻劉武周。年底,世民率秦叔寶(第二號「門神」)破尉遲 恭於美良山。不久,世民又親率步骑三千,星夜抄小道截擊尉遲恭於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尉大敗, 僅以身免。公元620年,世民已北進消滅劉武周。因惜將才,世民請宇文士及入城招降,尉遲恭以介休、 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降唐, 世民大喜。

歸附之後,世民任命尉遲恭為右一府统军並繼續統領他原有的八千士兵。這使得剛直的將領屈突通不安,多次建議削去尉的兵權,但被世民拒絕。之後數月,世民奉令東征洛陽的王世充。屈突通等恐尉遲恭叛逆,將其扣押之後報請世民,「留之恐貽後悔,請即殺之。」世民釋放了尉遲恭,但也顧慮他難被諸將所容,於是拿了一箱金銀並對他說,「…. 如想離去,請收下這點資助,算我們共事之情了。」尉遲恭很感激,決心留下效命。

時間證明世民的看法是正確的。之後的五年中,尉遲恭在消滅王世充、窦建德、劉黑闒,及624年與突厥的征戰中,立下了流芳千古的汗馬軍功。這一點說明他對尉遲恭有深刻的了解。

620年九月,在進攻洛陽初期,李世民500騎在魏宣武帝陵遇伏兵,被王世充一萬多騎兵包圍。尉遲恭刺殺驍將單雄信,護世民殺出重重包圍。

太子建成曾欲收買尉遲恭,送他一車的金銀並答應予以高官。他回函推辭 說,「…秦王(世民)對我的大恩,當以身相報…. 若我徇利忘忠,對殿下又有何 用?」

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進德是關鍵人物。於秦王府密議中,他勸世民不該以小仁小義忘了眾多部屬的生命與國家前途。若再不起事,他將獨自出走山林,不會坐以待斃。之後,他是玄武門的戰鬥的主將,並射殺了齊王元吉。

貞觀初年,他自恃功高, 有時譏諷元老謀士如房玄齡、 杜如晦等。貞觀六年 (632 CE) 九月,太宗大宴群臣。他見到 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就口出怨言,擾亂秩序,任城王李道宗好言相勸,他揮拳打傷任城王的眼睛。太宗很不高興,之後規勸尉遲進德說,「我讀「 漢書」,見高主保留的功臣很少,使我內心不悅不平。‧‧‧如今見到你如此不守禮法,使我覺得他誅殺韓信、彭越也是不得已‧‧‧」這一段話是爽直、衷懇也帶警告。尉遲恭頓首謝罪。這位將軍也應該是心服口服了;一位衝殺於萬軍之中的剛直勇士,是不會虛偽與懼怕的。此後他收斂行為。

太宗得尉遲恭於敵營,識才愛才,胸襟寬闊,讓他統領原有的部隊。一旦了解尉遲恭之後,完全信任不疑。君臣之間爽朗豪放,有忠有義,為後人景仰。他們是君臣,也是朋友。太宗去世後九年,尉遲進德也走完了人生的路。照太宗的意思, 他被安葬在太宗的陵墓(昭陵)邊。

「魏徵」(580-543 CE),為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思竭其用,知無不言。 隋末亂世,他先曾追隨過瓦崗軍李密與竇建德,並未被重視。世民生俘竇建德之後,魏徵居住在長安,由太子建成手下的王珪推廌,奉新主建成。

魏徵是一位深思、有遠見的臣子。他預見東宮(太子)與秦王府的不合將轉為流血鬥爭,曾對太子建議除滅秦王世民的三個階段:1. 攏絡朝中大臣與李淵的幾位寵妃;2. 設法調離秦王的武將與謀士,使其孤立;3. 待機誅殺秦王。由於齊王元吉與太子合作,在玄武門之變前,前兩個階段已近完成。

玄武門之變後,魏徵被俘,被帶到世民殿中。世民很氣忿,問他為什麼在兄弟間挑撥並建議謀害。魏徵沒有畏懼地答道,假如太子建成早聽他的話,就不會有今天 了。世民欣賞他的耿直與才能,不記前仇,決定委以重任。

他在貞觀年間,先後對太宗上諫了兩百多次。他是太宗的諫議大夫,後升為宰相。有幾件與上諫有關的事可以一述:
「與民爭女」:貞觀二年,長孫皇后物色到一位鄭姓女子,年輕花容,欲收為妃子,太宗大喜。魏徵得知此事後,對太宗說,你欲收為妃子的美女雖未出嫁,但已有婚約。若納為妃子,會影響皇上的聲譽,百姓會認為這是仗勢與民爭女。太宗只得說,若所說屬實,就取消納妃。這一番早朝的諫言,說得直爽而不太顧及太宗的面子。太宗回到後宮,覺得美女未得還被訓了一頓,氣忿地對長孫皇后說,魏徵處處為難,將來會找個機會辦他。長孫皇后就很莊重地勸說:「‧‧‧恭賀皇上有魏徵那樣忠直的諫臣,大唐的江山可無憂了」。長孫皇后的話使太宗氣忿全消。

「徵兵拒簽」:太宗即位後,為了節制自已的權力與達到分層負責的效果,於貞觀元年(627 CE)規定,政令執行必须主管加簽。不久,因兵源不足,大臣封德彝建議徵招15歲強健少年(當時徵兵年齡须達16歲)。太宗聽取其建議,可是命令達到門下省,魏徵拒不簽字。太宗得報大怒,招魏徵入宮厲聲說:「‧‧‧我已決定的事,你為何不同意?」魏徵冷靜地解釋,他的要點是:如果將湖水放乾捉魚(竭澤而渔), 明年就沒魚可捉。如果將樹林燒了打獵(焚林而獵),明年就不能打獵了‧‧‧。這意思是,今年徵招15歲的少年,明年16歲的也招不到了。太宗認為說得有理,便將原令撤消。

人與人的關係是「習慣成自然」。太宗每次見到魏徵都是被批判,久而久之,對這位大夫既怕麻煩也有敬畏之情。 下面就是一例:

「鷂死懷中」:有次太宗把一隻鷂 (獵鳥之一) 放在肩上,遠遠見魏徵走來。他想如果鷂被看見,一定會批評他玩物喪志了。於是將鷂強壓在大袍裡,等議事完畢,魏徵離去,鷂己死在懷中,自己皮膚也被抓傷。

魏徵病逝時,太宗悲慟至極,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鏡矣!」

太宗「不記前仇,公私分明,胸襟寬闊似海」,在與魏徵的互動上表現得最深刻,因為魏徵不但是收於敵對一方,而且曾經設計謀害他。古今有幾位統治者為了治國去重用一個曾經獻策去謀殺他的人?太宗的另一表現是「謙恭」;一位被尊為 「天可汗」的君王,甘心接受一位文臣的批判。太宗容忍這位諫官,除了是一面可貴的鏡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下節再說。他與尉遲恭是君臣,也是朋友。他與魏徵是君臣,也是師生。

三、唐太宗的政治智慧與對唐朝的影嚮

談到「智慧」,人們多會連想到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540 BCE-480 BCE) 的一句名言:「豐富的知識不能教人智慧。」(Abundance of knowledge does not teach men to be wise)世界上聰明人不算少,但有智慧人就太少了。智慧有不同的類型,在此只一述「有智慧的政治家」(或說政治家的智慧)必須具備的兩個要件:

1. 了解人的弱點與優點,並有自知之明。
2. 在大局變化時,有鳥瞰全局的能力,並能透視問題的核心。

太宗在五年之內,消滅北方群雄,統一中原。他有「鳥瞰全局」的要件,比較容易看出來。

在第一個要件中的「有自知之明」很難。人的眼睛只看到別人,看不見自己。正如耶穌所說:「你看見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已眼中的樑木。」正如前述,太宗重用魏徵的原因之一,是在提高他自身的「自知之明」。

太宗是一位思想深刻的領袖,從他與大臣戴冑談論君臣間誠懇一事可知。他對戴冑說,大臣都對他很恭敬,不知怎樣可以分別出誰是真誠的。戴冑提議可「詐怒試臣」:在早朝時,可假裝大發脾氣,若有大臣挺身出來說太宗不應這樣暴燥,那就是真誠的。太宗回答得很清爽:「這方法雖好,我卻不應採訥;如果以詐術去試探別人的誠心,自己已先失去了誠心。」

從太宗深刻的一面,可以去推敲他容忍並接受魏徵的另一個原 因。

人基於個性與背景有異,一生追求的重點不同:有人追求財富, 有人追求權力,也有人追求詩情畫意‧‧‧。追求權力的人一旦達到目的,會影響到千萬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追求財富與權力的這兩類人 免不了一個「貪」字。大商人總想賺得全世界;統治者則想達到「君權神受」,為所欲為,他的命令就是法律。可是,權力是有腐蝕性 的,正如Lord Acton (歷史學家,1834-1902 CE) 所說:「絕對權力會絕對地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例子太多了,不必到古代去搜尋。在20世 紀,史大林獲得無上的權力之後,稍有猜忌就大開殺誡。在「大整肅」(the Great Purge)期間(1936-1938 CE),每天有1,000人以上被處死,包括中上層的軍官、黨員,與知識份子。希特勒大權獨握之後,殺的人比史大林更多十倍。令許多人詫異的是:希特勒是1933 年德國民選的總理(chancellor)。這例子說明,人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

歷史上極少看見一位統治者會認為自己的權力太大,應該有相當的制約。太宗在登基之後,已獲得絕對的權力。他的兩項措施,一是規定政令執行必须主管加簽才有效,二是尊重並接受諫臣的批評。優秀的中國諫官制度,意在防止權力的腐化,並在太宗時發揮了最高的功效。在了解與防止權力腐化上,唐太宗表現了最高的政治智慧。

太宗與唐朝

一個組織(包括公司、學校及政府)的作為與風範,多深受 其領導人的影響。如果一位公司的領導者清白坦誠,久而久 之,他的性格會形成公司的性格。在美國討論到領導人的重要性時,人們常引用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CE,學者、詩人)的名言—”An institution is the lengthened shadow of one person”。照這句名言的意思,唐朝就是太宗長長的身影,他的形象延長了;這形象是:直率勇敢、尊禮守法、崇文尚武、並扶助弱小。

中國人千年來常稱自已是「漢人」或「唐人」,這兩個朝代於文治武功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可以引以為榮。可是,今天的 中國人有「唐人」的形象嗎?如果答案是「不像」,希望有一 天可以重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建是長遠的努力, 同時,「心理建設」的挑戰,將遠遠超過「物質建設」。



​
2 Comments
John
11/18/2019 09:08:41 am

我对史地有興趣,但深度不够。此篇是好文章!
今天的老百姓都忙,政客们只要唬弄些选票,就可当上官,即是個“贪”字,然後相互的再關照,就擴大成為“腐”。作者提到唐太宗利用谏官以防止腐化,就是监督之用。中国歷代都是“王治”,即今天所谓的一党政府,当然人民就类似成为另外一党,必需要有個监督机構,才可取信於民,来完成大事。

唐宋明清四朝代,每一朝平均是300年左右,只有漢朝400年(206BCE- AD220),元朝的版图太大,只撑了百年而已。不知海峡兩岸的中國人仍然有在教導四维八德加上四育(德智体群)嗎?心理建设应是首要的政策來延续民族的大業,心中要存真理,加上累積的知识,就能作有智慧的判断,而行出來正经的事。那有今天西方国家總统也被弹劾的荒唐事?

Reply
Shilo Chou
11/18/2019 08:15:33 pm

唐朝前三位皇帝 包括太宗 都有胡人血液, 可以說明唐朝統治者的大氣 遠見 納異的胸懷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