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試談拜登新政府時期的中美關係 (下)

4/10/2021

0 Comments

 
吳章銓

(上接第396期)

4.下一電話是日本。日本在戰前就已經是世界級的大國,戰後恢復迅速,足見其擁有優秀的國民素質和科技能力、經濟實力。日本戰敗後徹底崇拜美國,加上為防禦蘇聯集團的威脅,成為美國的鐵桿盟友。蘇聯解體後,中國承接蘇聯的官方思想和體制,繼續與西方對立,與日本也對立。日本從二次大戰獲得的重要教訓是:美國袒中則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美國袒日則日本必勝,中國必敗。日本成為美國的盟國便立於不敗的地位。美國有了日本,就成為東亞霸主,太平洋也納入美國的海洋勢力範圍。由於韓戰和半島分裂,南北制度互不相容,而朝鮮以武統為目標,韓國乃成為美國的鐵桿盟國。

5.拜登政府顯然還想開拓新的佈局:吸收印度。有印度為盟友,印度洋就是美國勢力的海域,東可加強控制馬六甲海峽,西可加強控制紅海和波斯灣。推高特朗普時期印太聯盟的想法而予以實現。

印度早已經準備從與英國的密切關係轉變為與美國建立密切關係。印度經過英國的殖民地統治,在語言、文化、政治、經濟、人際交流各方面都與英美民族容易融洽。印度和美國一樣有從英國爭取獨立的歷史經驗,是難兄難弟。印裔移民450萬,融入美國社會,不受歧視,在各方面都有亮麗成就,精英輩出。拜登選擇的副總統是印度移民第二代,很可能有與印度加強關係的考量。印度是有悠久和多元的歷史文明和英國體系現代文明的大國,高等教育發達,高科技人才眾多,還有遍布全球的3000萬印僑,掌握重要的經濟實力。印度正好與中國有仇;印、美結合,雙方都是主動。拜登積四十年之國內外經驗,深知爭取盟友是第一大戰略。上任第一天就任命了專門負責亞洲戰略的白宮協調員,他將恢復並擴大奧巴馬時代的向亞洲轉移和印太戰略。繼在中美的區域大集團設想,拜登的第二個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規劃可能就是建立有印度參加的印太集團。

6. 美國的全球區域佈局輪廓分明,同時也很快地宣佈回到特朗普退出的聯合國機構如衛生組織、教科文組織、人權理事會等,期望積極參加聯合國工作,發揮領導作用。美國也宣佈重新參加關於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與歐盟對伊朗的核協議。

所有以上佈局隱然都有與中國頡頏的內涵。新任命的內閣官員都堅持對中國強硬,與特朗普立場一致,可見是美國國民的共識,只有這樣才得到國民信賴和選票。但拜登政府有新的基本定位:拜登和他的主要閣員與助手毫不諱言,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者”:不是軍事對壘,拼你死我活的“敵人”,但明顯地不是朋友。新國務卿、、防長、財長、情報總監、國土安全部長等都說中國是美國長期的最大挑戰,兩黨對這一點基本一致,也是當前美國國民的共識。今後將不以貿易經濟等等的爭利與中國對立,而以民主自由人權觀念與中國劃分誰是誰非。在實務中有競爭有合作,靈活運用,以理性選擇,保持優勢。拜登的對中國戰略,是兩黨和國際盟友綜合形成的長期戰略。這樣對付中國,最省力,效果最大,風險最小,最能持久。

中國人口多,經濟不斷成長,會超過美國,但美國不是單獨一國,而是有眾多盟友群的大集團,其經濟體總量比中國大幾倍。一旦有印度參加,更遙遙勝出。中國在高端技術、海洋交通、和廣大全球市場上不得不依賴美國和盟國,就不可能真正挑戰美國和主流世界秩序。

歸納美國對中國的持久戰略,必須把握的核心優勢有二:1.科技領先:信息、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量子計算,和相關的產業,全球化產業鏈、人才資源、大市場、大網絡、等等。因此,美國的策略將是不讓中國以非正常渠道獲得科技,維護知識產權,限制若干敏感性的科技交流。在新的競爭中不排拒合作,維持經濟互利的交往,以便把中國留在美國產業鏈內,維持中國依靠美國高端技術的大局,不把中國逼到另建一個經濟集團、科技集團,更容易約束。2. 在普世價值上以提倡和保護人權搶佔國際道德領導地位的制高點。人權外交是卡特總統的重大貢獻,也是民主黨善用的外交利器(共和黨強調軍事競爭)。人權思想進入蘇聯,蘇聯體制失去民心、軍心、乃至黨官僚之心,龐大帝國一旦崩潰,俄羅斯的共產黨也迅速瓦解,國內國外竟沒有出現“保皇黨”。蘇聯當時的軍事和經濟情況都正常,兩者是體制崩潰後才崩潰的。關鍵在民心。中國對此非常警惕而感到恐怖,越來越加強控制教育,封鎖一切外來書刊、信息和媒體,加強大內宣。但那正是中國的軟肋,美國人權外交大可以火力攻擊,如少數民族、農民工的人權與福利等,使美國贏得道德的制高點,贏得朋友,而中國被動,在國際上喪失尊嚴和朋友。
運用這兩點優勢,與中國將保持有合作,有防範,有對立,有衝突,視美國的、盟國的、依靠美國保護的國家的利益,以及全球的利益而主動採取韌性的對策。具體的爭執,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貿易,美國勢必降低貿易戰的戰火,縮小對立。美國深入中國的市場,使中國依靠美國,對美國有利。美國關注的只是有關保護國防與尖端科技的部份。美國與中國的商品來往,包括一般高端科技產品,是美國佔據中國市場和在掌握在中國的部件生產鏈。雖然美國也同時依靠中國,由於美國有全球的優勢,基本是佔上風的。美中之間年貿易額達5600億美元,雙方是互相依靠,彼此有益。全部中斷將使得美國工商業負擔巨大損失,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如果美國撤出在中國的投資、生產,也不讓中國在美國投資和生產,結果只是日、韓、歐洲和其他國家漁翁得利。並不能達到限制中國的目的。美國的長遠國家利益是盡量把世界各國納入美國大和平Pax Americana內,而不是排出去。美國固然可以把若干生產鏈、供應鏈轉到中美去,那只是戰略佈局之一。美國的新貿易代表戴琪是鷹派,她比較了解中國,並且善於談判化解問題,可能比過去的中國通更有能力推動使雙方都獲利的貿易關係,完成拜登政府的任務:與中國保持戰略競爭而不是敵人的關係。

2. 科技,世界性的科技進步是阻止不了的。不僅中國,將來其他國家都會以各種方式推動科技發展,美國不可能一一阻止。也不應該阻止,因為全人類的科技進步,對美國有益。任何科技都會很快傳播,新科技繼續湧現,保護現有的科技只有消極的意義。美國的策略將是防止中國以非法手段迅速獲得美國和西方的高科技,同時以提高教育和研發投資,吸引海外人才,聯合其他國家合作進行科研,以此保持科技創新前進的領先地位,不必固守已有的技術。讓中國參與並依靠美國的高科技,是維繫兩國和平共處的重要因素。逼中國建立對立的科技競爭力量,對美國沒有好處。世界分割為兩個對立的科技集團,是埋下危險的種子,對美國的安全反而是更大的威脅。

3. 軍事,中國還不是主要威脅:中國軍事裝備多而不精,黨軍官兵的素質不高。俄國才是主要敵人。美國最不願的是把中國逼到俄國的一邊去。而且美國擁有多方面非軍事手段的優勢,能不戰而屈中國之兵。所以美國勢將多方展示其優勢實力,威懾中國,同時以談判和在若干具體軍事項目上合作,以避免軍事衝突。但是美國不會放鬆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以滿足各國自衛的要求,美國必須維持他們對美國的向心力。美國必然繼續擴大軍事聯盟的範圍,如印太聯盟等,站穩軍事的絕對優勢,以防止中國因過於自信而動武。
拜登在2月10日訪問國防部,宣佈成立中國任務小組,由15名各方面專家組成,其任務便是以軍事配合全盤的對中戰略。

4. 人員交流:美國保持與中國的千絲萬縷關係,是捆綁中國不會挑戰美國的重要手段。如抖音、微信、孔子學院都不必禁。美國開放的制度對各種各樣的思想,有選擇能力和防疫力。相形之下,中國卻缺乏免疫力,靠控制和防堵而維穩。居守勢的一方是中國。美國將繼續接受中國留學生,放寬經貿人員來往。因為只有極少數是間諜,大多數將成為將來對美國友好的橋樑,相當大部分將留下來,成為美國的精英。美國是人員交流和移民流程中“得”的一方,不必因噎廢食。但是民主黨政府會提高警惕,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核心科技和國防秘密,不讓國內外指責對中國讓步。

5. 東南亞:按照地緣政治的地圖,東南亞應該是中國形成區域集團中的成員,但是中國外交錯誤,迫使各國幾乎全部都“防中”“親美”,奉行“經濟靠大陸,國防靠美國”的原則,要求美國保護。美國軍艦經常進出南海,不是為威脅中國,而是向南海各國表示,美國會保護他們。中國的鷹派宣稱有能力攻擊美國進入南海的航母,那是慈禧太后攻打東交民巷使館區戰略的2.0版,不足為慮,反而能使美國獲得更多歐洲的盟友遠來助陣,使東南亞國家更親近美國。美國爭取的目標,一是保持東南亞的親美,二是將東南亞的產業鏈與美國掛鉤。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是民主黨的宏大藍圖,將東南亞納入橫跨太平洋的商區。特朗普不了解而退出,但在日本主導下11國仍成立了沒有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成員中有四個東南亞國家。拜登很可能恢復參加,更加入印度,以完成南、北美與東亞、東南亞的宏大經濟圈,成為印太軍事聯盟的經濟基礎。

6. 香港:美國支持英國簽訂的一國兩制協議,是其高舉國際法和人權旗幟的高姿勢,維護其在國際上道德領袖的地位。香港是東西方經濟貿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橋樑,對大陸和對其他國家都非常重要。美國勢必加強對香港民運的支持而加強制裁,對美國是小成本的大戰略,既是對大陸的人權戰,也是消耗戰。同時是做給東南亞國家看,爭香港乃是保東南亞:香港猶如當初的柏林圍牆,是美國在亞洲打民主-人權戰的前哨。香港是大陸80後開放而邁步發展的真正保姆,大陸對香港的加強控制和扼殺,是殺雞取卵。如果人權攻勢刺激大陸加緊扼殺香港,將是大陸自殘手足,又是美國的勝利。

7. 台灣,出於歷史的和戰略的理由,美國兩黨都支持台灣;幾乎全世界都支持海峽維持現狀。因此美國不會放鬆協助台灣自衛。美國不必參加軍事保衛台灣,但可以公開保證會幫助台灣自衛。中美公報曾規定:只能提供自衛武器,不提供攻擊性武器,以阻止台灣採取進攻大陸的行動,將美國捲入武裝衝突。當時的交換條件是:大陸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是近年來大陸加大對台灣武統的宣傳攻勢和海空軍事威脅,甚至開出武統時間表。因此美國有可能重新解釋所謂“自衛武器”的意義。按照軍事學說,最好的防禦是攻擊。太平洋兩岸三地至今的想法都是:台灣只能挨打,不能還手,也沒有能力還手。重新解釋自衛,台灣便可以擁有為達到自衛目的而反擊的攻擊武器,有能力攻擊大陸的軍事設施和軍事基地等。這樣使得大陸在冒險出招前,三思而行。改變解釋,成本很小,卻能有效阻止大陸冒險。美國還可以在盟國合作下,對大陸施行非軍事的打擊,如阻斷海運空運,使大陸感到打擊台灣的代價太大。
台灣居印太長鏈的中間環節。大陸得台灣,這個鏈就中斷,不僅美國,日、韓、東南亞、澳洲、印度等等都不能接受。例如東南亞,如果大陸得到台灣而出太平洋,東盟將兩面受敵。相反地,中國得不到台灣,被困在南海,就好像被困在地中海的意大利,即使有一支海軍衝出大洋,也只能是有去無回。故拜登必須保台灣安全,以安定各國之心,否則東南亞將失去對美國的信心,印太聯盟告吹,澳洲也將猶疑。美國的領導地位,可以說繫於台灣的得失。有人猜測,大陸可能在東沙群島小試身手,試探美國的決心。東沙海域是重要航路上的一個瓶頸航道,具有與海峽相同的戰略價值,美國和各國顯然都不會坐視。美國勢將不得不設法讓台灣能夠守住,或者失而復得。台灣如果在自衛中採取“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戰術,大陸更必須三思。新設的國防部中國任務小組的首要任務,可能就是台灣的防務。
台灣是半導體研發和生產的先進者,在美、中科技爭端的得失中,影響重大,也影響全球產業佈局。新聞報導稱,美國有計劃將韓國、台灣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高科技產業鏈。如果屬實,美國必須保台。

8. 其他問題:如新疆、西藏等,對美國沒有實際利害關係,但涉及人權問題,是美國在維護人道主義制高點地位的重要一環,並且是與回教國家通氣的好題目,是使用人權外交的又一小成本、大收益項目。因此一定會積極保持對中國的壓力。

結論:美、中是全盤制度性的勝敗之爭systematic rivalry,又競爭又合作。理性運作可以達到美國的最大利益。美國是世界領袖,需要中國合作。其他國家也期望美、中合作,而非全面對抗。包容的國家才是未來的國家,能團結大多數的國家才是未來的世界領袖,拜登政府開局便表示大力解決內外問題,開創國際新局面,承擔與中國戰略競爭的責任。中國將怎樣因應拜登時代的挑戰?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