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貿易戰的非貿易因

8/25/2018

1 Comment

 
水秉和
 
“挺到2020年”
 
       十一月六日,距今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美國將舉行一次可能是歷史性的中期選舉。目前,參議院一百席的三分之一,亦即34席,將輪換式地參選,加上一席遞補病重的麥肯恩,共35席。眾議院的435個席位全部要進行兩年一次的重選。參議院參選的席位中有26名屬民主黨,超過他們現在擁有的席位(49)的半數,所以維護已經不易,若想從共和黨的席位中再挖出兩個或更多的席位,以取得多數,那就更難。眾議院中,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比數是248比192(包括華盛頓特區和波多黎各的代表),如果民主黨想取得多數,它至少需要捍衛自己原有的席位,再奪取24個共和黨的席位。由於歷來擁有白宮的政黨在中期選舉中都會失去不少席位,所以,民主黨贏得眾議院多數和掌控它的概率比較高。
 
       這是目前許多政治分析師的看法。
 
       由於特朗普在共和黨黨選民中的支持率一直高企(80%—90%),甚至在他赫爾辛基跟普京會面時矮了半截尷尬局面也沒有使他失去支持率,所以儘管共和黨內許多議員對他不滿,可是為了選舉勝利,幾乎沒有一個敢明目張膽地跟他劃清界限。因此,對於特朗普的胡言亂語,到處欺負人的霸凌行為,以及對盟國和對手一律增加關稅的貿易戰,只可能由反對黨來制衡,而制衡的途徑就是在這次中期選舉中民主黨至少取得參眾兩院之一的多數。這是貿易戰的非貿易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
 
       這並不是說,民主黨反對特朗普就是對北京有所偏向。當然不是。民主黨在奧巴馬任內推動了一系列壓制中國的政策,包括挑起釣魚島糾紛,慫恿菲律賓在國際仲裁法庭挑戰中國的南海主權,以及組建排斥中國的TTP(泛太平洋貿易夥伴)等。而是說,特朗普減稅的主要對象是跨國公司和大富翁們,而貿易戰抬高關稅的受害者則是農民,勞工階層和一般消費者,因為中國銷美的大部分產品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這些人本來屬於民主黨的票倉,不過被特朗普的“美國第一”的口號給忽悠和劫持了。今年十一月是他們回歸民主黨的機會——如果民主黨能夠打醒一大批盲目的低下收入的白種選民的話。
 
       第二個非貿易的重要因素當然就是特別檢察官穆勒對“通俄門”的調查了。對於這項調查是否能夠建立特朗普溝通俄國打擊對手的確鑿證據,我們不得而知。即使有了充分的證據,穆勒並沒有權力提出告訴,他必須提交眾議院審理。如果民主黨在中期選舉獲得眾議院的多數,並通過了彈劾總統的決定,那麼它將組建一個類似委員會的經理組,向參議院提出告訴。經過參議院審議,並且得到三分之二的多數,總統才會被彈劾。
 
       所以說,即使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得眾議院的多數,能夠達成彈劾特朗普的決議,一旦提到參議院,不管它是否也贏得多數,它也得不到三分之二的席位,所以彈劾案必然會被擋住。基本上,穆勒的調查除了讓特朗普精神緊張,亂發推特之外,並不會改變他穩坐白宮四年的現實。
 
       只不過,如果他先發制人,炒了穆勒的魷魚,造成憲法危機,或者證據公開,暴露了他跟俄國打交道的可能醜聞,那麼,2020年時,無論共和黨選民再糊塗,大概也會把他拋棄了。
 
       上面說的是兩個關鍵時刻,一是今年十一月的中期選舉,一是2020年的總統選舉。也就是說,不論貿易戰的談判進行的如何,有沒有解決,它會因為共和黨和特朗普在這兩次選舉中的失利而獲得解決。
 
       其實,在2020年以前,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經濟。上一季度美國經濟的成長率高達4.1%,讓特朗普在群眾大會上得意非凡,自吹自擂。可是,這多半是無以為繼的。《紐約時報》在最近兩月的社論中曾公開預測,明年或者後年美國經濟將陷入不景氣。其他許多經濟分析師也有類似的看法。只要在2020年下半年的大選之前,經濟出了問題,特朗普的政治生命也多半完蛋。
 
       這裡我難免要提到貿易戰了。增加關稅的意思就是抬高進口貨物的銷售價錢,對一般小民而言,那就是壓擠他們的荷包,降低他們的購買能力。物價上升會帶來通漲。為了對付通漲,美聯署的辦法是加息,而它本來說好了就要加息。物價升高,利息升高,消費必然降低,經濟必須衰退。貿易戰只是在加速和加強這個趨勢。我幾乎可以在此跟大家打賭一塊錢:在2020年以前,美國經濟必然轉弱。
 
       所以,特朗普想要坐四望八,那是沒有希望的了。
 
       貿易戰屆時可能早已結束。如果還沒有結束,它也將自然結束了。所以,習近平需要做的是:無論如何要挺住,挺到2020年。
 

1 Comment
忠華
8/28/2018 07:08:39 am

拿破倫字典中没有“难”字,‘大和民族/大日本’字典中没有“懺悔“兩個字,其实‘大’字是属於驕傲类,老川字典裡没有”谦卑“兩個字,也是驕傲,難怪美日相投,现在又加上‘台独’(FAPA)相抱。但中国字典裡有”挺耐忍“,到时候就要撥云见日,水到渠成。我認为中国基本問题是”形象“,因为西方世界在抹黑,中国最终结果子是要改變那負面形象,是個馬拉松長跑的過程,中国可能要考慮再建第二艘白色红十字医療船(美国有Mercy, Comfort两艘),駐在地南沙,讓週边APEC国家先受益,或許取名为”大同“,希望中国不是要称霸,那末海外华人是幸也!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