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中美兩國大戰略掃描 - 四十年,兩次誤判,美國幫助中國完成中國夢

9/22/2018

2 Comments

 
水秉和

兩大戰略,同一個方向

 
過去四十年,中美兩國都有它們的大戰略,而異常諷刺的是,美國的大戰略似乎一路在幫助中國崛起。中國的大戰略呢?也是在使中國崛起。於是乎,中國迅猛地崛起了。今天,美國反悔了,它的大戰略現在是要阻止中國崛起,而中國的大戰略卻仍然是繼續崛起。終於,它們不再“同方向而行”了。這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大問題。
 
美國的戰略
 
當我在研究院讀政治學的時候,全美每天可能都有好幾百名研究生半夜還擠在電腦室裡打卡(那是電腦的上古時代),把厚厚一疊卡片遞進窗口,然後讓服務員把一大堆卡片放進龐大的IBM360 或類似的機器裡面。機器的另一端會刷刷刷地吐出一大堆兩邊打孔的紙。然後咱們把一大卷紙放進背包,拿回自己的小屋子裡,試圖尋找多種多樣的社會經濟數據跟政治參與數據之間的相關性。
 
我們需要證明的是:一,當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提高,社會經濟水平往上升的時候,它的人民的參與感會增加,會越來越關心政治問題,爭取發言權。換言之,他們會逐漸推動政治民主化。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是關連互動的。可是,當執政者拒絕接受民主轉型的時候,那麼,二,社會不滿的情緒會增加,社會運動會多起來,而不民主的政治環境還會限制人們的創業心和創造性,所以它的社會穩定性會減退,經濟發展也會停頓不前。
 
如果有人計算一下,他大概會發現,美國各個研究院的研究生花在這個題目——即民主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的電腦時間可能僅次於花在分析美國選舉數據的電腦時間。它的確是那個年代的熱門題材。
 
根據這些研究,美國的決策者和一大批智庫裡的專家們相信,鄧小平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後,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中國會逐漸民主化。隨著民主化,它就會跟美國越走越近。因此,美國的政策應當是支持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趣的是,那時候雷根政府對蘇聯所採取的恰恰是完全相反的政策,雖然,後來反而是戈巴喬夫急於走民主的道路。
           
歷史的巧合時常好像是有自我意識的。因為,為了對付經濟力量非常強大的日本,雷根政府同時還鼓勵美國企業減少工業成本。他不但沉重地打擊本國的工會,降低工資和福利,並且鼓勵把製造業,尤其是勞力密集的製造業,轉移到亞洲,使美國企業能夠跟日本競爭。那時,小平同志可能自語,“格老子的,謝謝老天爺,咱們走運了”。但他公開的說法是:“中國必須趕上最後這班車”。我們都親眼目睹,中國不但趕上了這班車,並且幾乎把所有的車廂都給占了下來。
 
1989年的六四事件似乎證明,美國的專家們并沒有全錯。經濟急速發展帶來了社會動盪,而社會動盪終於將了共產黨一軍:精英學子要推動政治改革,要實現第五個現代化——民主。鄧小平最後拍板的清場行動直至今日仍然還引起強烈的反應。但是,從無數個不肯鎮壓和無力鎮壓,以及不鎮壓的後果的案例來看,我個人相信,歷史將會垂憐小平同志萬不得已的鎮壓行動。或許有人還記得,當時,從基辛格以降,幾乎每一位專家學者都在說,中共的鎮壓是逆歷史潮流而行,中國的經濟將無法繼續增長。
 
這一點,他們都錯了。中國的經濟在西方的制裁下繼續向前挺進,而西方各國為了不願意錯過這個龐大的市場,終於悄悄地跟中國妥協了。克林頓幾經轉折,2001年決定容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套句美國成語:“其餘的已經是歷史了”。中國開始騰飛。
 
美國的誤判
 
我不妨在此指出,其實許多研究結果指出,民主與經濟發展並沒有絕對的相關性,而正是在集權的制度下,如希特勒治下的德國,蔣氏父子治下的台灣,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皮諾切治下的智利等等,經濟都曾經有過高速度的成長——雖然,并不是所有集權政府都能夠帶來經濟成長。所以,美國的專家們,拿了個半對:經濟發展的確會造成社會動蕩,但是,政府面對動蕩的處理方法不一定是民主轉型。并且,不轉型可能對經濟發展更有利。可以説,這些專家們誤判了後面的一半。這個誤判給予中國極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美國並不是真心要幫助中國,只不過它的誤判和覬覦中國的龐大市場,使它沒有盡全力阻止中國的經濟騰飛。對中國一黨專政的體制,它還是充滿敵意的,所以也幹了幾件令中國人特別氣憤的事,那就是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6年第七艦隊穿越台灣海峽,1999年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以及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這幾件事雖然在國際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口舌之爭,但是沒有影響到中國經濟向上猛進的大勢。等到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被炸之後,美國全面捲入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兩場戰爭,不但沒有餘力對付中國,并且還要仰賴中國的廉價產品來抵制通脹。這就又給予中國十幾年全方位發展的寶貴時機。
 
韜光養晦,悶聲發財
 
接下來我們要談談中國的大戰略了。面對蘇聯陣營明顯出現的混亂,邓小平於1990年12月發表言論說:“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1992年4月他進一步闡述:“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這就是中國“韜光養晦”的大戰略。韜光養晦並不是從1990年才開始的,從1978年到2012年,中國的大戰略一直都是:韜光養晦,悶聲發財。習近平於2013年接下了一黨治國的大棒,提出了“中國夢”,《中國製造2025》和“一帶一路”的三大目標。西方的所有專家學者都說:他放棄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大戰略。
 
習近平錯了嗎?
 
自從特朗普開打貿易戰以來,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許多中國人好心地提出了一些批評,認為中國應該繼續韜光養晦,習近平不應當改變戰略,以至於引起西方的警覺。這種看法,當然,並不正確。
 
2010年,當中國的GDP超過了日本而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中國已經無法躲藏了。當時擔任國務卿的希萊莉曾經在《外交政策》上發表了一篇比較中美兩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文章。她指出,美國的地理位置遠優於中國,南北有兩個鐵桿盟友,東西是兩大片海洋;而中國有十四個跟它存在著許多歷史性糾葛和衝突的鄰國。從國際關係來看,中國處於劣勢。隨後,奧巴馬根據她的建議,提出了“亞洲再平衡”的大戰略,開始慫恿這些鄰國跟中國鬧事:釣魚島,南海,破壞緬甸跟中國的緊密關係,拉攏越南和印度等等。最重要的可能是推動一個排除中國的亞洲自貿區,即泛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可惜--或者可喜--的是,在奧巴馬卸任的時候,TPP還沒有完成協商。如果希萊莉當選的話,她毫無疑問會極力推動這個戰略,孤立中國。
 
所以說,在習近平推出他的宏偉計劃之前,美國的大戰略已經變了。它不是針對習近平的計劃所做出的反應,因此我們不能說習近平的宏偉目標促使美國改變戰略。美國是知道了自己的誤判,開始從容許中國利用美國的市場提升經濟,到設法壓制中國經濟。所以,奧巴馬說,要把美國的軍力的60%轉移到亞洲,同時極力達成排擠中國的泛太平洋自貿區的協議。但是,由於希萊莉落選了,特朗普上臺,所以本來由奧巴馬和希萊利籌劃的戰略被特朗普徹底撕毀,他另外搞了貿易戰,可是其制約中國的目的卻并未有變。
 
中國有幸,習近平應運而出,大刀闊斧地反腐,重組軍隊,打下了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鞏固了跟特朗普對著幹的底氣。
 
習近平奉天承運
 
中國的國運顯然還在繼續受到上天垂顧。試想,如果希萊莉當選了總統,她難道會撕毀T P P,跟南北兩個鐵桿盟友重啟北美洲自貿區談判?或者對歐盟與日本的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當然不會。她難道會跟她自己掌控了四年之久的國務院和跟她緊密合作的國安機構與軍事建制對著幹?當然不會。她完全有能力啟動美國整個軍事和外交建制,加上盟友的力量,聯合對付中國。她也絕對不會輕率地說“貿易戰很容易”,然後就跟全世界,不論敵友,都杠上了。也就是說,她會跟當年雷根聯合了英法德共同逼迫日元升值一樣,聯合盟友,一起對付中國。那樣做,中國的前途倒真的值得擔憂。可以説,特朗普的意外當選,是美國一次不流血的內戰的後果,而對中國而言,非常弔詭的,是兩害之中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但是,不能否認,兩國的大戰略已經開始了激烈碰撞。這個碰撞對雙方都不可能是好事。我們可以看到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一是妥協,二是兩敗俱傷,三是一勝一負。
 
妥協
 
貿易戰是美國發動的,所以,如果特朗普不肯妥協,而習近平不肯認輸,那麼妥協就不可能發生。那麼,特朗普會不會妥協呢?。
 
目前,妥協的可能性不大,關鍵因素是,美國經濟仍然很強勁,第二季度的GDP增長了4.1%,高於預期,所以貿易戰的負面後果大體上沒有出現。相反的,中國的股市已經嚴重下滑,人民幣也相當幅度貶值,予人的感覺就是中國可能撐不下去。這樣,特朗普當然繼續進逼,相信中國會服輸讓步。
 
兩敗俱傷
 
貿易戰,如果不在短期內妥協,兩敗俱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從特朗普過去兩年間的表現來看,最起碼我們知道,他是一個不肯認錯服輸的人。他現在已經擺明要把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增加到5000億以上。對此,中國必然會做出反擊,所以兩邊的經濟都會受到傷害。只有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失敗,民主黨贏得了眾議院的多數席位,而且民調顯示,特朗普自己連任的可能性不見了的時候,他才可能妥協。當然,最可能要等到他2020 年落選,雙方的經濟都已經承受到相當程度的打擊之後,新上台的美國總統,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才會妥協停戰。
 
美國的又一次誤判?
 
多方面的報導指出,關於貿易戰,白宮內部有兩派意見,而強硬派贏得了上風。強硬派的代表人物是納瓦羅,庫德洛和萊特希澤。其中兩位不太講話,庫德洛原先是C N B C的分析師,則是大嘴巴。他說,第一,特朗普對打貿易戰的意志非常堅定;第二,中國的債務過高,並且中國 6.8%的GDP增長率很虛,偏重投資,所以經不起貿易戰的打擊,經濟會崩盤。特朗普推翻了溫和派跟中國達成的協議,決定繼續打貿易戰,就是根據這幾個極端派的建議。
 
前面提到,早年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是基於誤判。到了今天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可以問:把貿易戰的勝利押注到中國經濟崩盤上,是不是另一個誤判?
 
如果是的話,那麼,明年將能夠清楚看到,中國的經濟雖然受到打擊,但是沒有崩盤。另一方面,美國的經濟,在連續十年的增長之後,由於貿易戰和加息,通貨膨脹升高,消費水平下降,經濟趨緩。果如是,則特朗普幾乎注定會在兩年之後下臺。他的貿易戰也會跟著他進入墳墓。
 
有沒有誤判的可能呢?可能性甚大。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最近在意大利參加一次論壇時說,“它(貿易戰)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並不大”。他估計,大約會使GDP減少 0.5% 的增速。但是,他又說,“我們看到雷曼兄弟事件發生,導致金融危機,突然造成恐慌和連鎖反應。所以這種事情是很難分析的。”也就是說,不能排除發生黑天鵝事件的可能。他對中國經濟的瞭解絕對超過白宮裡的幾名極右派反中專家。彭博社9月8號的分析文章標題是“對特朗普的貿易戰,習近平並不在乎”。文中指出,習的政策就是要中國有獨立自主的科技,所以貿易戰從某個角度看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blessing in disguise),幫助中國走向這一步。
 
果如是,那麽,我們將看到一個歷史性的巨大諷刺,那就是:四十年,兩次誤判,美國幫助中國完成中國夢。到底後事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 Comments
忠華
10/2/2018 04:47:09 am

中国人以文會友,以花連心,梅蘭牡丹为華人最喜爱的三花!
月到中秋 分外明,窗外楓葉 似發红;
時近双十 憶梅花,香港升起 蘭花旗;
莫等台独 升绿旗, 台湾飘揚 梅花旗;
花中之冠 牡丹花, 海内海外 皆鍾愛;
兩岸同慶 十月天, 歡欣鼓舞 心連心;
梅蘭牡丹 大中华, 大同世界 為中庸!

Reply
Jon
10/7/2018 08:10:22 am

“誤判”的可能原因就是那些盲點,兩党對立下,各别的智庫资讯遊說來辨論以壓倒對方,某些盲點就被忽略,這又需歸根看看美国的政治文化。首先,從西部拓荒起,男人腰間掛把槍以壯胆,到上世纪的兩次世界大战,皆靠武力而取勝,其实‘槍杆子出狀元’也在美国文化的内涵裡。然后,美式橄欖球也是对抗衝撞文化以壓倒对方,典型的鹰派。第三文化,美國的政客大约70%是學法律的(相对於亞洲社会,可能有70%是学理工的民众),又是個法庭对抗文化。
最近几年,我们在美的日常生活中有感到排華的氣氛升高,美国没有第三党來真正的平衡,大法官造法,也分兩派,即缺乏“中庸之道”,我擔心這老大象美利堅会有内战,華人先遭殃!(台裔必定躲不掉),古罗馬帝国軍力强,却是自我毁滅掉!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