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七七事變與台灣人的反殖民抗爭

7/8/2017

1 Comment

 
葉芸芸
​
八十年前,日本在蘆溝橋發動蓄謀已久的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1937年7月7日這一天,因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而被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已經在殖民統治下煎熬了42年。
 
殖民地人民承受的雙重壓迫
這42個年頭裡,台灣人首先遭受日本軍隊在全島各地的武力鎮壓,雖然得不到清廷支援,民間武力抗爭依然持續不斷長達七年。1902年之後沉寂了五年,在辛亥革命前後(1907-1915)又再奮起,先後有羅福星在苗栗,余清芳、羅啟在玉井西來庵起義,日本殖民統治者剿撫並行,從招降、誘殺最終屠殺,腥風血雨極其殘酷。

佐久間佐馬太總督的兩度「理蕃五年」政策下,台灣原住民部落歷經殘酷的種族滅絕屠殺,後期1930年發生的霧社事件,日本殖民者的鎮壓手段慘絕人寰,震驚了國際世界。

軍事行動為經濟掠奪清掃障礙,配合日本大資本進入台灣,透過土地調查與理蕃政策,有系統地掠奪土地森林自然資源。組織嚴密的農業移民,解決了日本本土人口過剩耕地不足的危機。相對於此,台灣農民完全失去選擇耕種的自由,被迫成為日本制糖會社種植甘蔗的農奴,台灣種植的稻米過半為供給日本本土,農民自己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加上很多晒成黑黑的蕃薯籤飯。

與此同時,殖民統治者透過各種歧視政策與奴化教育,企圖從語言文化傳統的根基上切斷台灣人的民族認同。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一直承受著雙重的壓迫,一則來自國家政策的─帝國的殖民主義─壓迫與橫暴,另一則是日常生活中日本官吏、警察和一般日本人處處彰顯的優越感,以及對台灣人毫無緣由的鄙視和欺凌。

1920年代,環顧無援手的台灣人,在孤立的反殖民抗爭中開展新的形勢,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層面的各種社會運動,包括地主階級領導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守護祖國情懷、民族傳統與啟蒙運動的文化協會,民族主義聯盟的民眾黨,反抗殖民主義經濟掠奪與剝削的工農運動─農民組合、工會、反帝同盟,還有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台灣共產黨。
 
山雨欲來風滿樓
自從1931年日軍在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隔年春天挾持末代皇帝傅儀成立偽滿州國以後,台灣島上的空氣就日漸沉重了起來,「民眾黨」被解散,台共遭遇大逮捕。日常生活物價上漲稅金加重,還有警察通過保甲攤派的各種捐款,1935年以後更有「愛國獻金」名義的捐款,強迫台灣人為日本侵略祖國大陸的“聖戰”捐款。

七七事變之前在台灣發生的祖國事件和地圖事件,日本軍國主義的蠻橫囂張氣焰,台灣人已經預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1936年春,台灣新民報社組團赴大陸華南各地考察,在上海華僑團體的歡迎會上,民族運動的領導人林獻堂致謝詞中有「歸來祖國」的話語,為日本間諜獲悉轉報台灣軍部。5月間《台灣日日新報》連日以頭條新聞大張撻伐,罵林獻堂「非國民」,六月中在台中公園,獻堂先生再遭軍部嗾使的「生產黨」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毆辱。「祖國事件」風波的警示作用極有成效,特別是對於知識份子與地主階級。 1937年的元旦,新民報因為新年隨報贈送的世界地圖而攔禍上身,這個「地圖事件」只因地圖上的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著色同為粉紅,而與其殖民宗主國日本不同顏色,地圖委託大阪日本人的印刷廠承包,責任雖不在新民報,軍部卻以此藉口,慫恿幾個右翼浪人到新民報大鬧一場,威脅要放一把火燒了報社。4月1日,台灣三家日本人報紙《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新聞》《台南新報》同時廢止漢文版,總督府同時限令新民報在6月1日廢止漢文版。新民報不僅是日據下台灣人唯一的喉舌,更兼具保存漢文與民族意識的重任,廢除漢文版的新民報,無異於失去了最重要的存在意義。
 
台灣人在七七事變後的處境
1937年的七七事變誠然是歷史的轉折點,祖國大陸開始八年的全面抗戰。8月15日,日本台灣軍司令部在宣佈全台灣進入戰時体制的同時,古莊司令另發表聲明,殺氣騰騰地告誡台灣人:「島人陽表忠順,而陰懷不逞,常有非國民之言動,若一旦聞知,即與剪除」。同日,反殖民抗爭中碩果僅存的,議會路線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也宣佈解散。此後,台灣人的生活完全被籠罩在戰爭陰影下的風暴圈內,民族意識濃厚的知識份子,當眾遭受憲兵與特高警察的盤查侮辱,甚至於無端被長期拘押的事件,時常在各地發生,最具代表性的是彰化的賴和,台中的莊垂勝與台南的歐清石。賴和是台灣新文學的先鋒,莊先生是文化運動的幹將,歐先生是名律師,三位都備受台灣人敬重。

隨著侵略大陸的戰事擴大,日軍開始在朝鮮和台灣兩殖民地徵召軍用人員。1938年宣佈台灣志願兵制度,但緣於對台灣人濃厚的祖國情懷的不信任,一直到太平洋戰爭之後才真正實施。台灣雖然倖免淪為戰場,卻早在七七事變之後,就開始有大量青年被徵用為軍夫軍屬,地位遠較軍人為低待遇更極不人道;還有青年女子受徵召為護士(甚至於悲慘的淪為慰安婦),軍用人員的徵召讓眾多家庭惶惶不可終日。關於台灣人忠誠度的微妙問題也在此時浮現,這種危機感或許才是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的因素? 威嚇利誘驅使台灣人說日語、改日本姓名、學習日本國民的生活。並且從制度上廢除漢文,摧毀中國寺廟,廣建日本神社,目的皆在於消滅台灣人的漢文化傳承及民族意識。

1937年10月國際聯盟對日本經濟制裁之後,殖民地台灣也深受影響,各種物資供給陷入困境,加上徵調軍夫導致農村勞動力嚴重短缺,影響米糧生產。日本人更加緊在台灣搜刮物資,從各種五金類的回收到強制收購黃金,乃至於窮兇惡極在農村搜查米糧。

七七事變之後,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全面抗戰,處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雖心繫父祖之國卻身不由已,精神上充滿無奈苦悶,特別是知識份子最為煎熬。1937年9月家父(葉榮鐘)有一首詩《生涯》寫當時的心境。他自己對其中『無地可容人痛哭,有時須忍淚歡呼』兩句有如此解讀:忍淚歡呼「萬歲」是當時歡送軍人出征的情景,他們到大陸是去殘殺我們的同胞,蹂躪祖國的山河,而我們雖則痛心疾首,而表面上仍不得不歡呼送行。
 
回歸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的台灣人
在持續不斷的反殖民抗爭中,台灣人清楚地認識到只有祖國強大,台灣才可能自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解放,有志者陸續在各階段選擇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鬥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部霧峰林家三代人的抗日事跡,1895年抗法名將林朝棟領導棟軍在新竹抵抗日軍,後舉家遷回大陸,氣恨之餘客死上海。其子林祖密支持孫中山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支援羅福星苗栗起義失敗之後,毅然賤賣龐大家產放棄日本國籍,舉家遷回廈門恢復中國國籍。第三代的林正亨在七七事變後,丟棄畫筆進入陸軍官校,抗日戰爭中在雲南、緬北戰區出生入死。

1931年之後,日殖民當局即加緊對民族人士的控制,領導二林蔗農事件而入獄受刑的李應章醫師,台灣民眾黨的領導人謝春木,都在這段時期逃離台灣,輾轉到上海、重慶參加抗日活動。

曾任粵桂邊區總指揮的新竹人鄒洪將軍,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即加入國民革命軍。出身黃埔軍校的李友邦,北伐時期深受孫中山器重,領導台灣義勇隊活躍在東南戰場。從事文化抗日工作的宋斐如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馮玉祥將軍的教席,他們都是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年少就決意脫離殖民地回到祖國大陸的典型。其中也有奔赴延安加入八路軍或新四軍的,如台北人沈扶,台南人林棟,台共烈士翁澤生之妹馮至堅(原名翁阿冬),林正亨之妹林岡等。專攻地質採礦的丘念台,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抗戰中,領導台灣青年組織東區服務隊在粵東做敵後工作,丘念台刻苦樸實的平民作風,使該團被視為左傾隊伍,不受國民黨信任,卻在沒有固定經費的困難下一直堅持抗日工作。

七七事變之後,在廈門求學的台灣青年四百餘人,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並首先發起抗日組織,上海、重慶的台胞也相繼組織抗日團體。抗戰期間,在後方重慶從事抗日工作的台灣人數眾多,較為知名的有謝南光、宋斐如、謝東閔、黃朝琴、游彌堅、李純青、黃國書、李萬居、連震東、劉啟光、林忠等。
 
殖民地的台灣青年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的決心,首先要穿過日軍的層層封鎖線,還要面對嚴峻的客觀現實的考驗。此客觀現實是命運強加於他們的日本國籍身份,以及因為使用日語而與大陸同胞間的溝通困難,他們難以得到信任,甚至於產生誤會被懷疑為日本人的間諜。吳思漢尋找祖國三千里的艱難,鍾浩東、蔣碧玉、 蕭道應、黃素貞和李南峰等五位青年投奔祖國的曲折經歷,都道盡了殖民地人民的困窘情境。追根究底,這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所造成的,卻也不是台灣獨有的經驗。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在亞、非、拉各洲進行的殖民統治,非僅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更摧殘了當地的精神文明,留下眾多至今無法妥善解決的複雜問題。曾經做為一個後起的殖民帝國,日本在亞洲地區,特別是硫球、朝鮮半島、台灣所留下的複雜歷史問題,還有待後來人努力以赴,探索修復與自我療癒之途。
 
葉芸芸  於長島石溪 (2017年 6月10日)

葉芸芸:  長期關注日據下、戰後初期及五○年代的台灣文史工作者, 上世紀末,曾與友人創辦《台灣與世界》月刊並擔任發行人。


​
1 Comment
Stanley Kuo
7/18/2017 05:24:15 am

您老太爺榮鐘先生晚年有比較傾向台獨嗎?如果有,您覺得主要是什麼原因?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