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令人憂心的南海情勢   歷史文化之差異可能造成戰略誤判

7/10/2016

0 Comments

 
天客
最近南海局势巨变,令人心忧,在最坏的情况,可能由擦枪走火造成局部冲突,互相报复,当一方颜面尽失时,甚而迅速升级成为大战而导致世界末日,亦非决无可能,为当政者始料所不及。
笔者不代表任何政府或利益团体,也没有内幕消息。因从小受中华文化之熏陶,来美四十年受美式教育,然后工作。对中美思维之差异略有了解,兹申述如下。
  1. 意识形态之差异

    由于过去几十年冷战时期的对立,中美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以前的美国比较敬畏上帝,讲究公义,扶助弱者。但是美国现在已经远离上帝的公平正义了。美国现在是世界独强,认为它的制度优于其它国家,难免心高气傲,自以为是。

  2. 对生命重视的程度不同

    中国人有“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为着国家民族的荣誉,可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类似的这种精神连恐怖分子都有,所以有许多自杀炸弹的攻击。而美国人特别重视个人的生命,他们尽可能的要保全生命,不大能理解那种拼命、玉石俱焚的做法。

  3. 对敌我关系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很重视关系,这也体现在国家关系上,这样敌我关系的概念比较分明。而西方国家则非常现实,敌我关系可以时常转变,端视国家利益而定。它可以一面跟你做生意,好像朋友一样,一面又跟你竞争,甚至打压,毫无友情因素在内。

  4. 对世界大同观念之差异

    中国人有嚮往世界大同的观念,所以相对和平一些。而西方国家则有扩张图强的思想,似乎没有世界大同的观念。乌托邦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没有政客以它为目标。

  5. 中国近代史之影响

    中国古代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没料到最近两百年来,西方的船坚炮利把中国打成了次殖民地。而西方的科技、文化和制度的进步,让中国望尘莫及。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战争等屈辱,仍然刻在许多中国人心中。这种耻辱感是西方人没有办法体会的。美国现在又用炮舰、飞机,数国联军,想让中国屈服。恐怕中国领袖也压不住老百姓的怒火。

  6. 对南海归属之看法

    笔者从小在地理课中就学到了曾母暗沙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并不是因为近年来发现了石油才有这种说法。只是过去没有国力去保卫这些疆土,才让其它国家占领了一些岛礁。

依笔者管见,以下为影响美国战略决策之可能因素:
  1. 维持霸权 – 目前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不容许有潜在之挑战者。以前美国不是这么有侵略性,总是被动的扮演正义之师。然而现在美国却是非常的霸凌,频频展现军力,耀武扬威,成了麻烦的制造者。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的军队非常蛮横,时常骚扰中国和台湾的渔民。而美国却替这些国家撑腰,对付要和平的中国,这在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其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压下去。
  2. 军工集团之利益 –艾森豪总统在他的离任演说中就曾警告军工利益集团失控之危险性。他曾是盟军最高统帅,深深了解个中奥妙,难能可贵。现在的文人政客,少有人能看透或摆脱军工集团的影响。谁敢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然而,军工集团操控了媒体和政客,在联邦政府每年要裁减十分之一预算的时候,他们到全世界各地去点火,这样军费预算不减反增,将军们都威风起来了。同时,战争带动了相关的军工生产,武器出口,还可以弥补制造工业的流失,拯救疲软的经济,在外交上还扮演正义之师保护小国,一举数得。然而短视的他们,说不定把世界末日提到眼前了。
中国知道目前军力还无法和美国抗衡,正整军经武,急起直追。同时发展经济、安定社会仍是首要之务。所以提议当事国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共同开发应是双赢之举。然而美国这个域外国家却来搅局,耀武扬威,制造事端。唯一能解释的原因,就是军工利益集团掌控了舆论和战略决策。其实美国的民意是不支持又去打仗的。美国在去年下半年,突然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起来,似乎它以为证实了中国不敢打仗的底线。但依笔者的普通逻辑来推算,恐怕南海要生波了。中美若开战,即或是局部战争,必定影响中美的贸易和股市,也影响目前疲软的世界经济的稳定,实为不智之举。

尽管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核子大战造成世界末日都不是各国领袖的选项,然而若以为那绝不可能发生,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历史上许多事都不是人可以完全掌控的。玩火者很可能引火焚身。最近牛津大学的世界灾难风险报告就包括了核子大战的风险。希望那不要在今年发生,这就要看美国政客们的智慧了。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