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中國有幾個一國兩制?

10/26/2019

0 Comments

 
​吳章銓

​一國兩制是現在最響亮的政治口號之一。正式的是指香港的一國兩制,有正式的文件說明其內容。大陸高度宣傳要將台灣納入“一國兩制”,詳細內容尚不詳。但是,從歷史到現實,二戰後中國至少曾出現六種一國兩制。

一國两制之名,不見於大陸或台灣的《憲法》,嚴格地說,是國家憲政體制之外的制度。现在分別簡介於下:

1. 從1945底到1947年初,美國政府派馬歇爾來調停國共之間的爭執,為中國設計第一個“一國兩制”。當時沒有使用這個名詞,但是實際上是真正的一國兩制。其大致內容是:中國建立一個國家,兩個政府:國、共兩黨的聯合政府(全國性的),國民黨為主,共產黨為輔,共同治國,同時共產黨另外有自己的軍隊、政府、財政、經濟、教育、等等,中央政府不能干預,也不能進入共區。共產黨則可以在中央政府所控制的地方活動,進行地上地下活動等等。這兩個政府都接受美國援助,隱然聽命於美國。經過國、共、美三方代表的小组幾輪談判,沒有成功。

國民政府戰後的目的當然是統一全中國,特別是不允許共產黨擁有軍隊,有獨立的政權;共產黨則有獲得全國的雄心;其背後的蘇聯從開始就有獲得中國作為世界革命的東方基地的計劃。在馬歇爾調停期間,蘇聯正在東北培養共產黨的軍隊,周恩來的團隊忽悠馬歇爾,拖延時間。馬歇爾卻認為可以收買共產黨,不以為共產黨受蘇聯控制。

馬歇爾曾經擔任美國駐華步兵團團長(按照八國聯軍後不平等條約的規定),但他並不了解中國。他的部下史迪威卻一心一意要在中國打天下,會說中國話,是個中國通。史迪威最看不起中國政府,認為不會打仗。抗戰時他主張由他直接指揮中國軍隊,才能打勝仗。當時周恩來最會忽悠他,向他保證,共軍得到美國的直接軍援,會服從他的指揮。但是老蔣不肯讓出軍權。史迪威奪軍權沒有成功,但始終相信共產黨會聽他的。馬歇爾相信他的同學同袍史迪威,也認為共產黨會接受美援而聽美國的,由美國駕馭國、共雙方,中國便可以維持和平。他那時對蘇聯的野心沒有感覺。他被周恩來忽悠,三次促使國民政府停戰,最後以停止軍援迫使國府服從。杜魯門總統也不懂中國,完全聽從馬歇爾,他也對國民政府非常不滿。馬歇爾調停失敗,共產黨準備完成,194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兩年後完成席捲大陸。第一次一國兩制還沒有成形就失敗了。

2.   共產黨建政後,在國家制度之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從上到下完全覆蓋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教育各方面的黨治“體制”,凌駕於國家體制之上,不受政府管理,而是控制和指導政府。黨的總書記兼任國家主席。在中國,凡是稱領導、稱中央、稱體制,都是指共產黨,而非指政府。共產黨自稱官方,是公認的國家領導。政府的大小官員全是共產黨組織部所派,服從黨的領導,執行實務工作,對外則代表國家。黨、政兩個系統合稱黨政領導。領導們都有雙重頭銜,黨職高於政職。黨全控政府,政府則管不到黨。這是黨、政兩個領導系統並存的“一國兩制”。中國大陸有完整的《憲法》,是指政府系統的制度,其中沒有以黨治國的一套黨職系統,也沒有「兩制」這個名詞。但「黨」確實在實際治國,所以是明確的一國兩制。

3.   最早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詞,是1982年鄧小平間接對台灣蔣經國提出,願意讓台灣保留一切制度和人事。意思大概是終蔣經國一生不變。台灣方面不回應,沒有浮出層面就消失了。現在時過境遷,已經有香港的一國兩制,但大陸對台統戰仍使用一國兩制的口號。港、台情況不同,其內容不可能是一樣的,不得不說是又一個一國兩制。(下面6.再談。)

4.  大陸80年代改革開放,政治上維持蘇聯式的共產黨專政制度,稱「社會主義」。經貿則採取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稱「市場經濟」。合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陸的《憲法》第一條明文規定, “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但實際上大陸實行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並存的一國兩制。允許外資和本國資本組建企業,按照國際通行的市場規則運營,經貿關係遍及全世界,中國的生產鏈和供應鏈都是國際性的。大陸也設立了兩個股票市場,允許資本投資。國企是主要的上市公司。資本家大量出現,國企事業的官方家族和民企中的持股官員家族,都出現了真正的資本家。名義上中國是「市場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是有其實而無其名的一國兩制。

5.  正式的一國兩制,是香港1997年後的一國兩制。大陸答應英國讓香港特區自治,維持英國的殖民地制度50年不變。這個一國兩制和當初馬歇爾的設想不同的是:大陸的中央可以全面進入香港,對香港有管轄權,包括任命特首,駐軍, 而香港不能參與中央政府。香港制度是中國與英國共同商定的,普遍為中國和國際承認。英國和美國等國家並認為有義務保證協議的執行。香港的《基本法》立為國內法,卻不諱言實行資本主義。香港的一國兩制有50年的期限,而且大陸沒有修改《憲法》加以容納,所以是一個過渡性質的制度。特別行政區一詞,出自中國《憲法》第三十一條,但憲法所稱的特區,和香港 “一國兩制”中的特區意義不同。例如,按照《基本法》第七章 “對外事務”,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的對外關係中的權利,顯然超过《憲法》的規定。

香港的一國兩制,對香港回歸後的平穩過渡和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特別是對大陸擴大利用香港而對外開放發展,貢獻無比巨大。但是一國兩制規定實行50年後終止,50年後將無條件立刻納入大陸的「一制」,香港人將沒有權利參與規劃未來。這個前景在年輕人中造成重大的不安。他們是「50年後」的世代,對於未來自己的命運非常關切。年輕人都憧憬未來,而他們沒有未來。這是香港一國兩制的重大缺陷。

6.   大陸現在大力宣傳要在台灣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但台灣情況與香港完全不同,台灣不是殖民地,不可能把它改成香港,也不可能被一個外國把台灣交給大陸。中華民國從1912年推翻兩千年帝王專制制度而建立為現代民主國家,有艱辛但光輝的歷程,有完整的本土創造的國家制度,現在雖退居一島,其國家制度仍完整,民主制度也運作正常,體制上比香港進步,也比大陸進步。無論大陸將來是「文統」還是「武統」,在台灣只能實行特殊的 「第三制」 ,而不可能是 「一國兩制」。但大陸的宣傳口徑仍堅持一國兩制;因此可以稱為第6種 「一國兩制」。在香港暴露出「一國兩制」的缺點後,台灣人心中潛藏的不安浮上層面,即使親中親陸感情強烈的候選人物,都不得不聲明絕不接受「一國兩制」。因為那無異於宣告:現在的權勢上層人物可以安享一輩子福,而將下一代下兩代以及未來世代都放棄不管,隨大陸拿去。那將不可能得到年輕人的選票。

結論:以上六種一國兩制,一個名詞多種內容,並沒有確切定義。但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含有「不穩定性」,不是長治久安的國家制度。

對港、台的「兩制」設有期限,顯然是過渡性的,對過渡之後的安排沒有規定,從香港情況就可以窺見港人心中的不安,以至恐懼,不限於年輕人,他們的父母祖父母輩也同情他們,擔心他們。由於有基本的不穩定性。台灣也因為對「將來」沒有參與決定的權,不願接受「一國兩制」。

在大陸本身,黨、政雙制也有不穩定性,經常隨“黨中央”的意志在改變。習近平主政後,設立六個由他直接指揮的黨中央的專門委員會,把政府的許多重要職能直接歸於黨中央控制。2018年又把僑務、宗教、少數民族事務從政府部門剝離,直接歸黨的統戰部直接管理。從此海外華人將不再是政府工作的對象,而成為黨的統戰對象。本來政府已經完全由黨任命、控制和指揮,但是黨仍然將大批政府的職能與機構劃歸黨管,顯示黨、政分工並不穩定,隱藏著某種矛盾。每一個新的總書記總是不斷調整,並修改憲法,可以說政權尚未安定下來。

黨、政兩制對港、台都有影響。香港人是從華僑回歸成為特區人民,將來是不是仍有某種“僑”的身份?或被視為一種“少數民族”?按照最近的黨、政分工,他們都將屬於統戰部管,即黨管,不歸政府管。香港人怎麼看這個問題?還沒有納入一國兩制的台灣人,又會怎麼想?

至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並存,是前者控制後者:共產黨(=社會主義專政)控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矛盾的是: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滋生不同的聲音和多元的社會發展,對專政形成挑戰;在黨內也產生不同的強大資本集團勢力,對當政者形成威脅,於是專政者經常高度警覺,強力壓制,並極力宣傳強大的執政能力,光輝的政績工程,以爭取向心力。但是不能掩飾矛盾。

關鍵就在於無論那種一國兩制,都是一上一下,都不含相互制衡的機制。相互制衡的機制是古今中外任何制度都特別重視的。有制衡時,經常會有爭執,但是按照制度運行,反而穩定。沒有制衡,雖然時常有專權的輝煌,但是難免暗中激盪著爭權奪利或奪位的內鬥,蠶食自身的精髓。內部關係緊張,並不穩定。

人民對「一國兩制」雖有不安的感覺,但直到香港近月的反送中運動,才令人開始思考:種種「一國兩制」的缺點在哪裡?怎樣才能夠設想更好的,全民信賴的,能够长期维持的制度?

聯邦制很可能是未來國家既能和諧統一,又能使各加盟邦各自維持其特色自治的國體模式。聯邦制沒有一定的定義和模式,各國摸索最適合自己的特殊框架。有些國家的聯邦制已經失敗,有的則相當成功,有的仍在摸著石頭過河。中華大地人多地大,曾經有共同的歷史和文化,是中華統一的基礎,也曾經有若干不同的歷史經歷,發展了各自的特長特色,有過不少分裂的經驗。今天仍然如此。如果強行求同,對全民族、對內、對外的發展前景都不是最好的。世界走向多元化,多元互補,多元共存共贏。國家也將走向多元化。國家的興衰,將視那個國家是不是能夠發揮多元化機制的優勢。這有待黨、政當局以及海內外學者專家和“老百姓”共同努力,集思廣益,以期大中華民族終於能夠創建一種長治久安的良好體制。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老保釣中最早對美國歸還冲繩而產生的釣魚台歸屬問題提出質疑的人之一。後來的保釣運動就是從他們的質疑開始的。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