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兩座高墻之間的臺灣

3/9/2019

1 Comment

 
水秉和

反攻大陸的舊事

               過去七十年,臺灣就好像夾在兩座高墻之間的一個小實體,活動的範圍很窄,并且越來越窄,既不能獨立,也不能統一。雖然是處於這樣的一個尷尬局面,可是臺灣的居民也因此過著非常穩定和充滿小確幸的生活。最近,這個情況因爲特朗普挑戰原有的安排,而習近平也轉而對統一采取比較積極的態度,使臺灣的何去何從又引起了熱議。

               且讓我們從兩座墻的比喻説起。從1961年到1965年,老蔣先生曾多次下定了反攻大陸的決心,并且兩度派蔣經國前往白宮,試圖説服甘乃迪和詹森,要求美國准許他使用美國提供給臺灣的武器,進攻大陸。老先生知道,那是反攻最好的時機,因爲大陸的哪座墻,由於大躍進的徹底失敗,民生凋疲,黨内嚴重分裂,實際上真的是搖搖欲倒,可能僅僅需要輕輕地推一下,就會頹然倒塌。他相信,衹要有幾百名英勇戰士登上大陸,大陸人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共產政權。

但是,美國卻認爲這是天方夜譚,一再拒絕了他的要求。

               我們現在回頭來看,不妨設想:如果他當時不是要反攻大陸,而是要獨立的話,那麽臺灣是不是非常有可能獨立成功?那時,美國基於聯防條約,雖然不支持臺灣發動任何攻擊行動,可是有義務保護臺澎的安全,而相對於當時大陸的軍力,它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并且臺灣那時不但擁有聯合國的席位,還有幾十個國家的承認,宣佈獨立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不是反攻而是獨立呢?

               如果我們純粹從中美力量對比和臺灣的利害抉擇的角度來看,從1961年起,一直到大陸被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擁入聯合國的1971年以前,臺灣有十年左右的獨立窗口。到了1978年,美國抛棄臺灣,跟大陸建交之後,這個窗口基本上就此關閉。這是因爲大陸跟所有國家建交的條件是要對方接受“衹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公式。也就是説,中國費盡心機就是要搭建起跟美國對峙的兩座高墻,把臺灣夾在中間。1978年,高墻的工程完竣。從那時起,除非中共政權崩潰,臺灣已經沒有獨立的可能。

               從長遠的歷史鏡頭來看,事實就是如此。老蔣先生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傳統的民族大義在他的血管裏流著。因此,他雖然有很好的獨立建國的機會,他沒有那麽做。正是因爲他沒有那麽做,所以在老蔣先生的遺照和銅像飽受無知少年凌辱的今天,我們應當記得,他是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他處在一個遠超過他的能力所能掌握的内困外患的複雜環境之中,就如同項羽這樣的歷史人物一樣,他失敗了。他的失敗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成爲上幾代無數中國人的悲劇。

               至於這是不是中國的悲劇呢?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富强已經在我們眼前,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不是。

高墻之間的變化

               老蔣於1975年過世之後,繼承他的嚴家淦和蔣經國自然也不會考慮獨立。小蔣在位十年,勤政愛民,走遍臺灣農村,深受民衆愛戴。他知道他的父親委屈了無數擁護他的忠貞士兵,乃致力於爲他們找尋出路,把他們剩下的精力引導到建築橫貫公路。他的十大建設也爲臺灣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不遺餘力地提拔臺省籍精英,所以在他1988年去世之時,周圍有好幾位臺籍大佬,包括李登輝在内。他選擇了喝過洋水的李登輝作他的繼承人。老實説,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喫裏扒外的李登輝

毫無疑問,李登輝是一位城府極深而且極富心機的人。他年輕時曾經加入共產黨,繼任總統大位的時候是國民黨,但暗地裏卻在扶植民進黨,退休之後成爲最極端的臺獨黨領袖,隨後又宣稱他是日本人,在釣魚臺問題上,他成爲叛國者。我們可以替他下個結論:他是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和陰謀家。

他於1988年接下小蔣的棒子,然後把俞國華,李煥和郝柏村一個個鬥倒。鬥倒之後,他主張獨立的真面目暴露無遺。1996年,他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乃提出了兩國論。爲此,大陸發射了幾枚導彈,越過臺灣上空落海。李雖然譏之爲空炮彈,可是許多有錢的臺灣人驚慌失措,匆匆忙忙把儲蓄往外轉移。美國也向他施壓,使他閉口不再提兩國論。他在國際上爭取臺灣獨立失敗,可是他在臺灣内部卻繼續爲獨立創造條件。應當說,去中國化是從他開始的,在陳水扁和蔡英文任内繼續深入和擴大範圍。到今天,臺灣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已經不認爲自己是中國人。這將是他們的悲劇,也是臺灣的悲劇。如果大陸最後不得不訴諸武力統一臺灣的話,那麽李登輝就是臺灣的頭號歷史罪人。

中國會崩潰嗎?

               如果你扒開臺獨份子的心,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相信臺灣能夠獨立,爲什麽能呢?因爲大陸的共產黨政權會崩潰。他們不是傻瓜,他們知道,如果大陸不崩潰,獨立沒有希望。他們積極推動去中國化,爲的是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所以,核心問題是,大陸哪邊的高墻會突然崩塌,變作一堆碎石,沉入臺灣 海峽,使臺灣順利獨立嗎?

               非常有趣的是,我偶爾看臺灣東森電視臺的一個頗受歡迎的節目“關鍵時刻”,該節目前不久邀請了一位臺獨大佬,一位董事長級的人物,加入討論圈。他那天非常興奮,講得口沫橫飛,因爲美國懷疑華爲竊取美國的技術機密,所以突襲了後者在美國的14個設施。他説,華爲的技術都是偷來的,所以這下子完了,一定會被美國的司法機構摧毀掉。他接下來作了驚人的飛躍,他説,華爲跨掉,習近平就會跟著垮掉。

               老實説,臺灣的臺獨份子們擁有這種荒謬想法的人可以説是車載斗量,他們包括深綠,甚至淺綠的民進黨支持者;他們包括一大批高舉自由主義大旗的公知(可能一大批類似龍應臺之流的,享受到超然形象地位的人物);他們包括六四以後在臺灣享受政府優厚待遇的民運份子;他們包括許許多多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當然還包括數以萬計的法輪功學員。我說,他們真的應當到大陸考察一下,看看大陸的真實狀況,不要再生活在自己的夢中了。

               這使我想起另外一個視頻。那是龍應臺在香港某大學的一次演講,談到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首印象深刻,難忘的歌。她說她父親的歌是京劇“四郎探母”中的一段;她母親的歌是“五月的花”:她自己的歌是“綠島小夜曲”。她說,“綠島”雖然是一首情歌,但是它其實是一首抗議歌曲,因爲綠島原先是囚禁政治犯的地方。她接著說,它也是2006年施明德發動的罷免陳水扁時百萬群衆在總統府前唱的歌。然後她問,“你們記不記得你們的第一首歌?”

               聽衆席裏面冒出了一個人的歌聲:“一條大河…” 她在臺上,臉上打了一個問號,顯然對這首歌“我的祖國”一無所知。接下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發生了:臺下一半以上的聽衆開始齊唱:“一條大河波浪高,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 我看到視頻上的龍應臺,覺得她有點失落。她在臺上講抗議歌曲,臺下的聽眾非常自然地唱起了愛國歌曲。這是在香港耶!這是在香港的港獨份子發動了雨傘運動之後不久耶!所以這個景象諷刺的深度令龍應臺短時間内楞在那裏,不知如何反應。我不知道這些學生是不是都是從大陸到香港讀書的,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故意來跟龍女士過不去的;總之,他們的反應的確相當驚人,令我啞然失笑。接下來,另外一位小青年站起來說,他的第一首歌是“義勇軍進行曲”。世界上還有比國歌更愛國的歌曲嗎?

               如果我說,中國絕對不會崩潰,你會問我:“你怎麽知道?”或者,“你是毛五嗎?”因爲實際上沒有人知道。世界上四個大經濟體都是債臺高築,每一個都可能是下一個金融風暴的起爆點。金融風暴颳起來的時候,政權是否會跨?誰敢擔保?我衹能說,如果你經常去大陸,你或許會發現,大陸上一般人對祖國的向心力之強,之堅定,應當能夠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渡過任何風暴。

一國兩制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過去七十年間,前三十年臺灣經濟受到美國的大力滋潤,後三十年得到大陸的善意灌輸,優良的教育環境和中華兒女勤勉好學的傳統培育出了一流人才,在科技領域出人頭地,三股力量的結合支撐著臺灣人民相對富裕的生活。這樣美好的生活可以繼續,也可能中斷。如果拼死命要去撞墻,它必然會中斷。

在兩座高墻之間,它也自主發展出非常獨特的政治生態。我們可以觀察到,無論是綠的還是藍的電視臺,政治評論節目通常都弄了六七位名嘴,名嘴們政治立場各異,在節目中各言其是,發表意見。這跟大陸的電視評論節目大異其趣,大陸的節目通常是兩位評論員,兩人的意見都跟黨中央一致,他們各自貢獻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不是他們的意見。兩者各有優缺,不過,具有臺灣特色的政治生態絕對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不久的將來,臺灣的公知們在離開寶島,飛往他們各自兒女在外國的住址之前,有責任對不能像他們那樣輕鬆到外國養老的大多數島民交待清楚,到底是爲獨立而破壞當前的經濟和政治生態比較好,還是接受基本上不影響這種小確幸生活方式的一國兩制比較好。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原則性聲明雖然漂亮,可是它的代價卻是異常高的。他們需要對一般老百姓交代,因爲他們心底下知道,獨立是不存在的選擇。

臺灣的政客們基本上是一群最不誠實的人。這是爲什麽韓國瑜能夠橫空出世的根本原因。他直爽,他誠實,他是空谷足音。這一批政客,在兩座高墻擔保了他們的安定生活,在科技精英打開的國際市場讓他們喫香喝辣之餘,不久的將來,當他們翻出箱底的護照開溜之前,至少應該誠實一次,老老實實對老百姓說,臺灣獨立是不可能的,臺灣的選擇是:一,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維持當前的生活方式;或者二,被武統而接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應當選擇一國兩制。
 
什麽時候是“不久的將來”?

               或許你會問,什麽時候是“不久的將來”?或者,是不是一定會有一個“不久的將來”?

既然習近平已經向臺灣發出了邀請:何不組個代表團,讓我們談談如何安排個一國兩制?那麽,以此推斷,“不久的將來”應當是在習的任内。

美國的五位保守派參議員寫信,建議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演講。這是一個信號,説明反中并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神經發作的行動。美國的確逐漸形成了抵制中國的共識。這到底是表示中國這邊的一面高墻出現裂痕了呢?還是美國的哪面高墻開始漏風了呢?

自從菲律賓的杜特爾特倒戈之後,美國失去了在南海制衡中國的最理想夥伴,現在它從大西洋拉英國和法國,加上澳洲,來執行所謂的自由航行。也就是説,在東盟十國裏,也就是圍繞南海的國家裏,它沒有對抗中國的夥伴,所以美國軍方開始打臺灣的主意。對臺灣而言,這是非常危險的事。

在國内陷入四面楚歌的特朗普馬上要跟金正日在越南會面了。他極端需要一個外交上的勝利。如果想要談判成功,他必須作出某種讓步,而讓步很可能會削弱美軍在南韓的存在。

特朗普另外一個極端需要宣佈勝利的,當然就是貿易戰了。中美雙方都極端需要停止貿易戰,所以達成協議的機遇率極高。一旦朝韓關係緩和,貿易戰達成協議,那麽,我們將看到的是,美國的這面高墻會逐步從西太平洋往後移。這樣一來,解決兩岸的僵持局面的時機就會到來。這多半會發生在蔡英文2020年敗選以後。

是否如此,我們會很快觀察到,因爲在這之前,一大批精英,當然也包括臺獨的大佬們,會悄悄地尋找他們各自在海外的安身之處。且不要指望他們跟臺灣共存亡。


​
 
              
               
1 Comment
平和
3/12/2019 07:14:38 am

完全認同。 寫得太好了。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