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中美 ‘庫’ 戰 可預防世界大戰

8/28/2021

2 Comments

 
張一飛
 
— 四十餘年冷戰(Cold War)的經驗教訓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採取擴張策略而美國持有帝國思維,兩強對歭,產生冷戰(Cold War)。美國聯合了西歐,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付蘇聯,而蘇聯則聯合了東歐建立了華沙聯盟對抗北約。雙方進行冷戰四十多年,最終由美中聯手在經濟上擊敗蘇聯。政治上,美國尼可森,季辛吉採用聯中抗俄策略,蘇聯經濟發展失策,無法支持與美軍備競賽,而冷戰是全面的對抗,包括軍事,經濟,科技和外交等,但必須以經濟為支柱。以當時三國的經濟實力看(1989),美國的GDP為全球($36.94T)的 15.2%($5.64T),中國的 GDP 是1.24%($0.46T),俄國是1.4%($0.5T), 美中合起來是16.44%來對付俄國的1.4%,最終的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很幸運地,冷戰沒有導致兩國熱戰,雖有俄國在古巴建立飛彈基地之企圖,但在核威對歭下,蘇俄退讓,沒引起世界大戰。當時美俄都已有不少的核武器,如果兩個大國真發生戰爭而用上了核武,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 再次冷戰將造成世界大戰 --
 
     冷戰的全面對抗,軍事對抗當然最具危險性的。核武器在二戰表現了其威力,使日本帝國忍痛投降。在二戰后冷戰中,核武競爭有限,擁核的國家也有限,核威攝限制在少數國家手中,故而容易產生互相牽制作用,能達成互相限制核彈數量協議,及中國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和不對非核武國家使用核武的宣言。這使冷戰避免走向嚴重沖突,誤用核武的路徑,故而冷戰在1991 年以蘇聯經濟崩潰聯盟解體幸運地結束了。

     但是90 年代起中國開始快速崛起,先是經貿發展突飛猛進, GDP  以兩位數百分比逐年增長。在美國霸權心態,防範任何國家向其挑戰權力利益的政策下,中國在經濟進展中也不得不同時發展自衛軍事力量,包括核武導彈潛艇等,甚至許多小國因不甘願被美控制,也想發展核武,故而造成北韓,伊朗等擁有核彈。當今中國已然崛起,經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美國已明確把中國定為最嚴重競爭對手,在其國家安全政策上,有挑起二次冷戰的現象。美國將注意力轉移到亞太地區,試圖走聯俄制中策略泡制二次冷戰。由其近日走訪日韓澳印企圖籌建亞太版本‘北約聯盟’(QUAD+)對付中國的行為看來,似乎二次冷戰已經打響。但是美俄聯盟不可能,反是中俄雙方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更加密切。近日中國與伊朗簽定了25年長期經濟合作協約,也引起了國際間聯想到中俄伊聯盟的影響。然而因爲多國發展軍備及全球核武總數上萬,走向第二次冷戰是不智,而且極爲危險。首先在經濟體的對峙上,美國單獨對抗中俄是不夠的,以現在GDP 來看(2020)美國是全球GDP($84.54T)之24.7%($20.94T),中國是17.4%($14.72T),俄國是1.7%(1.48T),美對中俄是24.7% 比 19.1% (第一次冷戰美中對抗蘇俄是16.44%:1.4%) 。這種比例和人力懸殊下美國勝算很小。或許美國有自知之明,故而要拉邦結隊,可是如今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完全不像第一次冷戰時的情況。當時蘇聯體系與全球几乎隔離,如今中國與世界上130國有密切經貿關係,尤其與美日韓澳都是互相依靠的大貿易夥伴關係。美國想隔離中國是不可能的。如果美國堅持走冷戰之路,經濟上全無勝算,何況中國經濟成長率仍然比美高近三倍。美國軍事力量雖強但對付中俄還是不夠的,如果拉邦結隊,那就非引起世界大戰不可。如果盟國不站隊則必輸,這個可能性極大,因為願意犧牲自己為美國第一效忠的根本不合國家本身利益。如果美國膽敢使用核武,那必兩敗全毀。

— 庫戰與冷戰之不同和意義 --
 
     既然冷戰不行,美國必須改變政策。依目前情勢觀察,美國應當研究過B案,那就該是採取庫戰(CoolWar)了。

​     作者曾經提出過庫戰的意義,那就是一種智慧的對抗,選擇性的競爭。可以競爭的地方競爭,不可以競爭的地方,不對抗甚至可以合作。當然在作選擇的時候,就必須要有智慧,因為選對選錯會帶來很大不同的結果,也要能有預测對手採取什麼樣對抗措施的智慧。

      舉例來說,美國發動貿易關稅戰,就沒有明顯勝算,這是川普衝動挑戰的結果,而在科技戰裏,選了芯片技術,拜登也延續了此政策。這個措施對中國是有打擊力度的,因為中國制造依賴進口芯片極大,而國內芯片制造不但沒有完全的供應鍊,而且關鍵的原材料和設計制造技術有相當落差。可是這種高科技的領先是需要龐大的財力和技術人力的,美國也未能完全壟斷,故而美國也要拉邦結隊。高科技的領先也要有產品市場的應用和利潤回饋來支持。中國的市場是她一大資源,所以美國要想聯盟打壓中國還是有失算的未知數。一則中國可以大量投資芯片產業和培養技術人才,以求自足。這當然要几年時間,可是以中國的經濟實力看,可以預期她有成功的希望。二則美國的科技產業能否經得起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如果不能那就可能偷雞不著蝕把米了。所以庫戰是智慧戰,要能精算,也要能曲能伸,把握好能競爭就競爭,不能競爭就合作的原則。目前正是美中科技戰交鋒的時候,因爲新冠病毒的肆虐,全球管控緊張,中國雖首先爆發新冠疫情,但封城急救,全國動員,增加醫療設備,開發疫苗,得以控制住病毒,使經濟復蘇。相對的,美國雖有疫苗,全國管控并不順利。此時此刻必須冷靜面對庫戰,作出智慧的決策以求共贏而避免大輸。

— 中美庫戰可預防世界大戰 --
 
     從冷戰和庫戰來比較,明眼人智慧者都應當知道如何選擇,所以照理,美中的博弈是應當走向庫戰的。當然任何爭戰,勝敗都不可能百分之百預知,但是我們可以預判第二次冷戰的結局,不是誰勝誰敗的問題,而是在目前情勢下啟動冷戰必定會增加造成世界大戰的機會,可能全球全毀。所以美中絕不應當選擇冷戰。但是大國之間也必定有競爭,在競爭中,雙方只有選擇庫戰,因為庫戰的原則是能競爭則競爭,不能競爭就合作。遵守庫戰的原則,就可以預防世界大戰。而且在競爭中,人類可保持進步。就像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爭一樣,不論誰得金牌或銀牌,能刷新紀錄,就是人類的進步。目前,美中博弈,明面上是劍拔弩張,可是智慧精英們應當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只能庫戰不能冷戰,絕對要注意雙方民意情緒上的掌控,尤其是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上,不要忘了庫戰原則,掉入冷戰陷阱而引起世界大戰。
 
作者:張一飛,美國中美論壇專欄作家,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來美四十餘年,現已退休,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文化及教育活動。
 


 

2 Comments
EDWARD CHANG
8/30/2021 10:21:54 pm

THE SUGGESTION THAT "COOL WAR " OR SELECTIVE CONFRONTATION WILL WORK IS PRETTY STUPID ! U.S. NEVER CONSIDERED WHAT ARE CHINESE REACTIONS TO THE SELECTIVE CONFRONTATIONS BY U.S. IT MOST LIKELY WILL NOT BE PREDICTABLE. THEN HOW U.S. WILL MANAGE IT ?

Reply
朱敬文
8/31/2021 09:51:39 pm

伊朗并没有核武器,想必是笔误。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