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美中貿易戰解析

8/11/2018

0 Comments

 
裘國英
 
7月6日 中美貿戰PK 正式登場,世足,溫網也正要進入高潮,中美貿戰,從中場休息,到延長賽,進入PK戰。對是戰是和,各方揣測不斷,再進一步分析雙方攻防,預測貿戰下一步的發展。
 
先談美方動機,目的如下:

  1. 縮短中美貿易逆差,創造國內就業機會。
  2. 干擾中國2025産業昇級,拖延中國科技發展速度,維持美國長久領先。
  3. 打擊“石油-人民幣”,維持“石油-美元”獨尊地位。
  4. 以打中,爭取選票,獲得政治紅利,有助美執政黨期中選舉。
 
再談美方手段:

  1. 以南海,釣魚台緊張,和中國作軍備競賽,並不時挑動臺灣問題,消耗中國國力。
  2. 以貿易戰,金融戰,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3. 管制美國高科技零部件,及專利技術等對中國的輸出,甚至進一步限制科技人才交流,限縮中國科技領域留學生,以減緩中國科技發展的速度。
  4. 在中東提高緊張情勢,大幅提昇油價,消耗中國外滙儲備。(按:中國現今是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
  5. 打擊和中國有戰略夥伴關係的國家,及影響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有合作関係的政府,阻礙各種項目發展。

​貿戰之勝負,其實沒有贏家,中方被迫接戰,但貿戰只是中美國力競爭的一環,未來不會停止,其戰勢消長,是看雙方承受損失的耐力。PK 戰中,光看攻是不夠的,還要看門將是否守得住,比較雙方可能發生的損失,及承受損失的能力,也許可一窺日後發展:
 
美方之攻:
  1. 對從500到5000億美金中國輸美貨品加稅。
  2. 限制高科零部件及技術輸往中國。
 
中方之攻:
在貿易方面的手段:
     1.僅能對美輸中一仟多億的貨貿下手。

非貿易方面的手段:
     2.停購美國大豆,造成美中西部選民背棄執政黨。
     3.朝核之事,尚需中國協助,中國也可放手不管
     4.中國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太誘人,也是軟化對手的利器。
     5.中國服貿近年發展迅速,電商及電子付款等屬全球第一,且成長空間頗大,服貿提供的經濟成長,亦可補貨貿之失。
     6.號召全球和美有貿易衝突國家,聯手反對單邊主義,在國際貿易常規及宣傳上佔據高點。
     7.拋售美國國債,使美國財政壓力大增。
     8.減供美稀土原料,給美高科行業帶來壓力。
     9.對蘋果,波音,通用汽車等美在華企業採報復性限制措施,造成美股市及金融的不安。
 
 
再就雙方之損,能否承擔的痛點再加以比較:
中方之損:
  1. 失去部份美國市場,用調整滙率及開發中東歐,非洲及中南美市場去填補。
  2. 延後高科技等産業昇級的時間,靠自身研發及和西歐援用市場換技術的方法解決。
以上看來災害不太,都有取代方案,恢復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之損:
  1. 國內因進口成本增加而消費減少,失業增加。如待美國國內生産取代進口貨品,尚需時日。
  2. 農業州選民不再支持執政黨,如導致総統大位不穩,再加通俄事件被喧嚷,川哥麻煩大了。
  3. 如中方另數招再出手,皆屬見血封喉,難解之招。 
綜觀雙方攻守,似乎中方在攻的選擇較多,且在守的方面尚能承受及因應。美在攻的方面有5000億貨品可作文章,但在守的方面,似乎會面臨險境,難有對策,而且中方是上下一心,美方尚有不同的國內利益衝突,國會及行政部門也有不同聲音,如果開中美PK 賭盤,可能賭美國勝的賠率較高。
 
結論:
中美貿戰,只有輸家,沒有贏家,只是看那一方會輸掉褲子而已,假如美方棄子,中國百姓不要高興,這只是讓全球各國認識一個新的可怕的敵手,以致未來的路將更難走。重點是在這次幾乎可比擬如同古代大型戰爭的事件中,兩國的社會精英份子在鬥爭學到什麼?中國精英期待中國樣樣第一,並沒有思考到中國為全球福址,除了帶錢到各國炒房産煊富,秀中國式驕傲之外,能為當地社會帶耒什麼?澳洲部份人仕對華人排斥,難道全然是對方的錯?當中國人為中國成為全球貿易第一大國而沾沾自喜時,可曾想到如何同時贏得貿易對手的尊重和友誼,如何建立彼此共同的幸福和安全?

對美國的領導和社會精英有如下的呼籲,American First,及 American Dominate 永遠不應該是競選的口號及追求的目標,美國的幼教老師,會教育pre School 的幼童,不要爭奪玩具,要學會 Share (即  分享),請幼教老師進到白宮,進到財團大老闆的辦公室,教育他們學習分享,如不會分享,美國會逐步孤立,懂得分享,美國才會再度偉大(Great Again).

期待中美貿戰結果是  “和”局,也只有引用 儒家思想的 “和“,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假如中方對美及對國際宣傳,除一再強調中國不畏戰,能應戰之外,能再表達充分瞭解失業對美國民眾帶來的痛苦,及縮短貿易逆差對美國的重要,但仍強調貿戰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創造和的氣氛,能促成進一步協商,避免情勢再度惡化。如此全球第一大及第二大國,才能擺脫貿易戰爭,引導全球,以“和”為方式,創造人類長期的生存和幸福。
 
 
裘國英 於  2018-07-07 抗戰紀念日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