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七十感言:我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和機遇 的民族復興時代

1/28/2023

2 Comments

 
林毅夫
​
     1952年我出生於地處臺灣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的宜蘭。 小時候的臺灣剛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不久,百廢待興,經濟上和一海之隔的祖國大陸一樣貧窮落後,上小學時我用的書包是哥哥姐姐用過留下來補了又補的舊帆布包。 孩時的回憶總是美好,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調皮的我喜歡到處逛廟會,看歌仔戲,讀漫畫書,大一點時著迷於《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典名著。 歷史是我的最愛,初中時就已經讀了黎東方的《細說中國歷史叢書》,也看了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年少時看似漫無目的的涉獵讓我不知不覺認識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每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總有志士仁人,不惜毀家紓國,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來挽救國家,這些故事的浸染萌發了我為民族的復興奉獻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我考上臺灣大學,並當選為大一學生會主席,入校時恰逢保衛釣魚島運動方興未艾,釣魚島列島歷來是中國的領土,在日本佔領臺灣時,釣魚島列島歸我的家鄉宜蘭管轄。 1970年美國政府宣佈將於隔年把二戰後託管的釣魚島列島和沖繩一併“歸還”日本,為此海外臺灣留學生群情激奮,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我進入臺灣大學時,作為學生會主席不時參與集會聲討美國、日本。 接著於當年10月聯合國以壓倒多數的票數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臺灣人民甚為迷茫,在風雨飄搖之感瀰漫臺灣社會之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從臺灣大學轉學陸軍官校,希望能夠力挽狂瀾盡一名青年應有的責任。
 
     在陸軍官校學習的四年,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 逐漸地我認識到美國不顧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的歷史事實,把託管的釣魚島移交給日本,本質上與一戰後巴黎和會上列強把戰敗的德國在青島的租界不是歸還給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而是移交給另外一個列強日本如出一轍。 這個認識讓我幡然醒悟,民族不復興,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民族命運就不能改變。 當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萬的臺灣在國民黨的統治下,雖然在經濟上可以紅紅火火,成為值得驕傲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可是對攸關自己國家的領土和民族尊嚴的大事卻毫無話語權和影響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軍事實力為博弈準則的國際格局面前,中華民族的復興只能有賴於10億人口的祖國大陸的全面發展和強大,而且, 大陸的發展不僅可以給臺灣人民進一步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也會讓臺灣終於可以擺脫百多年來作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為棋子任列強擺布的命運。
 
     1975年陸軍官校畢業,我留校擔任學生連隊的排長,次年考上臺灣最難考的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兩年碩士學業完成,1978年回到部隊,隨軍移防金門,擔任距離大陸最近的馬山連連長。 那時,每當於晨曦薄霧和落日余暉之時隔著一彎淺淺的海峽眺望對岸寧靜幽遠有如宋人山水畫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總是如腳下岸邊的潮水般來回激蕩,我是應該留在臺灣作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順風順水的個人仕途,還是應該聽從內心的召喚,回到未曾踏足,仍處貧窮落後的祖國大陸為其發展添磚加瓦? 從小對自己的期許,讓我選擇了後者。
 
     中國知識份子歷來以國家興亡為己任,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我之前已經有5代為復興民族而努力的知識份子,包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推動洋務運動的第一代,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推動戊戌變法和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推動民主革命的第二代,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推動新文化和五四運動的第三代,五四運動以後進入大學畢業后參加北伐、 抗戰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第四代,以及1949年以後進入大學畢業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五代。 他們作為知識精英為了民族的復興都付出了不愧於後人的血與淚的努力,但是,以經濟基礎來衡量,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依然不斷下滑,民族的復興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相比於鴉片戰爭以來的前面5代知識份子而言我是幸運的,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迎來了連續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長,現在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的偉大復興,我1979年回歸祖國恰逢其時,目睹也參與了這場人類歷史上的經濟增長奇跡。 時代的需要讓我有機會於1994年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大學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為國家發展研究院),帶動了我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研究的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並開啟了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結合的風氣,成為國家的高端智庫之一。 我個人也因此水漲船高,得以在2008年出任被稱為世界上經濟學家最高職位、歷來只有美歐著名經濟學家才有資格擔任的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主管發展政策的首席經濟學家。 世界銀行工作時切身體驗到的中國的蓬勃發展和其他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西方主流理論指導下一直未能擺脫貧困或中等收入陷阱的強烈對比,讓我有底氣掙脫發展中國家知識精英普遍存在的「西天取經」的思維範式,在世界銀行工作結束後回到北京大學創立了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推動總結自我國發展經驗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自主創新。 基於中國改革發展經驗的研究成果也讓我登上了英國劍橋大學年度馬歇爾經濟學講座和美國耶魯大學年度庫茲內茨經濟學講座的世界頂級學術平臺,並獲得了歐美港澳等海外10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成為首位獲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經濟學者, 尤其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時我榮幸地以改革理論的探索者成為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頒授改革先鋒稱號和獎章的百人之一。
 
     一個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祖國的欣欣向榮給了我們這代人許許多多成就個人夢想的“天時”,生長生活在改革開放的祖國大陸則給了我們做出一番事業的“地利”,當然“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臺灣時父母兄姐為供我讀書節衣縮食,許多老師、長官對我勉勵有加,回到祖國大陸以後不管是在北大讀書,到美國求學,學成後回到祖國工作,也總有許多師長、領導照顧我的生活,為我的工作創造條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諒多聞的朋友、篳路藍縷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奮發向上的學生相互提攜砥礪前行,更有關山萬里一路相伴相隨無怨無悔的妻子和一對子女。
 
     ​回首往事,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到如今我也已經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 兩岸人生一路走來所幸波濤不驚,若有所成要感謝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於我的幼時親長前輩已經只能來生再謝,也有些知交仍處兩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談把酒言歡,這些遺憾只能以四十三年猶未忘者記鄉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來表白。 瞻望前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新格局中當以不知老之將至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來勉勵自己,為民族復興大業的最終完成繼續竭盡所能以回報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關心我、照顧我、鼓勵我、支援我的眾多親長、老師、朋友。
 
*編者按 :本文在2022年9月23日首次由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公開發佈,感謝林教授同意本社轉載此文。 林教授屢次在闗鍵時刻逆流而上,做出常人不敢做的抉擇,也成就了非凡的貢獻,他的經歷對今天世界各地的新生代華人有啟迪的意義。 本月林教授榮獲2022年全國政協優秀履職獎(見附圖)。 關於他的更多文章和相關相片請點撃us-chinaforum.org 的林毅夫專頁。
 
 

Picture
2 Comments

台灣人民必須抓住新年大陸展示的善意

1/28/2023

0 Comments

 
張文基  (美國)中美論譠社社長 ​

     2022年美中關系及台海局勢都經歷了一系列和全方位的嚴峻挑戰,因此許多人都對2023年台海的和平充滿憂慮。 在這個時候習近平的元旦談話和國台辦主任宋濤在2023年第1期《兩岸關係》雜誌發表題為《攜手奮鬥 共創偉業》的新年寄語,都清晰的向廣大臺灣同胞表達和平的善意,並提出維繫和平繁榮的基礎。 我,一個來自臺灣的美國華人,衷心的希望台灣人民能抓住這個機遇,拋棄危險的挾洋抗中的政策,才能爲自己謀求真正的和長遠的利益。

     習主席重申中國以植根於中華民族精神的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台灣問題上強調海峽兩岸一家親,並衷心希望兩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 這是和平的呼喚!

     宋濤的文章強調了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1. 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臺灣各界有識之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開展廣泛深入協商。 2.  目的是為兩岸同胞謀利造福,方法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完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3.  底線是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勢力謀“獨”挑釁,有效震懾外部勢力” 以台制華「行徑」。

     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大挑戰是美國的干涉,及台灣許多人對美國價值觀的迷信。 然而,自從1991年蘇聯和東歐蘇聯模式的共產國家解體後,美國變成唯一的超強,世界卻戰爭不斷,難民激增。 各種客觀的指標都指出美國的民主制度面臨嚴重的問題:貧富差距兩極化,實體產業空洞化,治安悪化,遊民遍地,政治人物除了相互指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年青一代普遍對未來失去信心... 。 爲什麼30年前唯一的超強和世界各國模仿的物件卻問題越來越多? 做為迷信美國制度的台灣爲什麼現在也面臨了與美國類似的困境?  而卅年來,在面臨各種問題的嚴重挑戰下,中國卻總體欣欣向榮,爲什麼?

     ​人類面臨嚴重的危機,唯一的出路是和平發展、互利共贏,透過不同制度的和平兢爭,互鑒互學,而非構築新壁壘。 百餘年來中國從廢墟中成功的屹立於世界,不是靠侵略和剝削其他國家,而是艱苦奮鬥。 這個偉大的歷程和其的基礎就是透過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中優秀部分的良性結合,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這個闗鍵的歷史時刻,同文同種的台灣人民應該把握大陸的善意做正確的選擇!
 
 

0 Comments

美衆院成立中國特別委員會 意欲何為?

1/28/2023

2 Comments

 
張文基


     1月 7日麦卡锡(McCarthy)很艱難的在經過15輪投票後,透過許多對議長權力的重要妥協後,終於以極小優勢成爲眾院議長。 1月10日,本屆衆院投票通過,成立了“美國和中國共產黨之間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爲什麼這麽迫不及待? 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誰反對? 為什麼反對? 反映出什麼政治意義? 對中美台三方的影響?

法案提出的時機和內容

     第118屆衆議院中,共和黨僅有222席對民主黨212席的微弱多數,加上共和黨內代表傳統保守力量的“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的53名議員對麥卡錫並不完全認同,所以麥卡錫是一個弱勢議長。 1月9日爲實現他對自由黨團的承諾,本屆衆院所通過的第一個議案,就是118屆議會的議事規則,它降低了議長的許多特權。

     所以麥卡錫急需透過一個他能獲得跨黨派支持的議案來展示他的領導力,而今天兩黨大多數精英的最大共識就是“中國是我們此生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 因此,1月10日本屆衆院通過的第二個議案就是成立中國特別委員會。 結果是365票贊成、65反對,3名共和黨議員,1名民主黨議員缺席,獲得兩黨壓倒性的支持。 沒有一位共和黨議員反對,這達到了麥卡錫的政治須要。

     麥卡錫承諾,這個委員會將是真正的兩黨合作,而不是“某些個人用傳播病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某些觀點”。新委員會的權力將主要是調查性的,而不是立法性的,它主要被賦予傳喚證人和舉行與其調查有關的公開聽證會的權力。 說白了,就是給你一個戲台來傳播兩黨都可接受的對華政策,以奇兵的方式配合行政單位的正兵與中國博弈。

     委員會的名字很特別,它不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而特別強調是美國和中國共產黨,這“國家對政黨”的提法似乎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然而,這也代表了經過5年的博弈後,美國希望强调它的敵人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共產黨,希望製造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矛盾。 然而,這可能嗎?

     委員會將有16名成員,九名共和黨人和七名民主黨人。 它將由威斯康星州的共和黨眾議員邁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主持,他是共和黨核心小組關於中國問題的主要聲音。 加拉格爾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情報官,目前是眾議院軍事及情報委員會成員,在多個涉華議題上態度強硬。 他曾聲稱,“一個分裂的美國政府仍有因對抗中國而聯合起來的可能性”,這充分顯示了美國現實主義政客的企圖。

     這個委員會將來會對中美關系的各個層面,從軍事、科技、貿易、投資、產業,等等展開各式各樣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建議,爲進一步擬定具體政策和撥款做前期理論工作。 基本上是一個“務虛會”。

消極中的積極因素

     該決議獲得絕大多數衆議員的支持,顯示出美國今天的政治氣候,然而,它也有積極的一面:雖然法案本身並沒有多大的侵略性,然而,仍然有近1/6議員公開反對,這是記憶中過去幾年所有涉及中國的眾法案中反對人數最多的一次。 三位華裔的衆議員都投了反對票,亞太裔委員會主席趙美心說出反對的理由:“由於仇外言論加劇美國反亞裔仇恨的已知風險 - 以及我相信這個特別委員會的工作可以由眾議院現有的委員會完成 - 我投票反對此法案”。

     更有深度的反對聲音來自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Pramila Jayapal)領導的22名眾議院進步人士發表的聲明:“這不應該是一個關於贏得‘新冷戰’的委員會。美國能夠而且必須努力實現我們的經濟和戰略競爭力目標,不需‘新冷戰’,沒有這種‘冷戰’可能帶來的壓迫、歧視、仇恨、恐懼、我們的政治制度退化和侵犯公民權利。 賈亞帕爾是代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及郊區的議員,她是出生於印度的馬來亞人,她在印尼和星加坡度過她的童年。

     短期而言,這個委員會的成立爲中美關系可能會添加了許多負面的挑戰,但是,也未必是壊事,因爲,正如賈亞帕爾所說的新冷戰不符合美國利益,透過更多的深入調查和辯論,美國人民也許會更認識到中美合作的重要。

對中美台三方的影響

     麥卡錫在表決前的講話中說,中國回報美國幫助中國加入全球體系的,就是輸出了壓迫、侵略和反美主義。

     這是今天美國精英階級的根本問題,失去了美國“求真”的傳統價值觀念,用片面、甚至錯誤的敘述來逹到短期的政治利益。 麥卡錫本來不是一個極端分子,但是正如反對他的共和黨內議員所言,他沒有信念,只是想往上爬。 美國政客的指控是違背事實站不住腳的! 過去50年的美中交往,中國固然受利,但是美國獲利難道更少嗎? 從國際大局看,美國搞垮了蘇聯,變成唯一超強,美國獲得了幾十年的價廉物美商品,維持多年的低通脹高標準消費,否則今天的通脹和內部矛盾早就爆發了。

     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希望悶聲發大財,學習美國的制度,也導致了中國內部的病態,如貪腐、貧富兩極化,等等。 這也造成了中國有一段時間失去了許多國家的尊重,所幸中國及時改正。 但是中國沒有對外輸出任何意識形態,也超過35年沒有發動對外戰爭。 一般美國老百姓都知道是美國自己出了問題,對外不停止的戰爭,對內不斷的加速貧富差距。 很多美國老百姓非常擔憂現行政策如果不改,必將導致與中國的衝突,甚至核子大戰,這也是賈亞帕爾及她所代表的議員們所擔心的。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3年1月4日公布一份台海戰爭兵推顯示,共軍若2026年犯台雖難以成功且現代化的海軍將全軍覆沒,但美、日、台也是慘勝,美國全球地位重創。

     報告指出:「美國與日本會損失數十艘艦艇,包括2艘航母、數百架軍機、陣亡數千人。 如此損失會重創美國全球地位多年。」 日本則會損失超過100架作戰飛機、26艘作戰艦艇,本土所有美軍基地都遭共軍打擊。

     中方在3周內也損失慘重。報告說「雖然台灣的軍隊沒有屈服,卻也慘遭重擊,屆時守護的是一個沒有電力與基本民生運轉的島嶼」並預估台灣軍隊作戰3週後傷亡約3500人,全部軍艦都會被擊沉。

     過去幾年美國多個智庫做了近廿個美中在台海冲突的兵棋推演,共同的结果都是美軍惨败,CSIS這個報告在此時的公佈不能排除是美國精英在國防授權法通過後,軍工集團基本上大獲全勝後的對中國的心理作戰目的。 我沒有看這份報告,但是他的基本假設是有問題的。 如果發生這種大規模的衝突,就不可能在三週內結束,很大的可能就是包括核子大戰的全面衝突,也就不可能局限於中美兩國,而這就是人類的災難。 美國今天缺乏有全球視野和歷史縱深的戰略家,太多的算小賬的“專家”。

     ​這是美國的危機也是台灣的危機!
 

2 Comments

決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1/21/2023

1 Comment

 
盛嘉麟
                       
     2006年3月聯合國設立人權理事會,接替原來的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設有47個國家席位:亞洲13席、非洲13席、東歐6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8席、北美、西歐及大洋洲7席。負責在全球範圍內加強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工作。

     人权理事会成員國由聯合國大會成員投票選出。每屆任期3年,可連任一次。中國曾於2006年、2009年、2013、2016年及2020年五次連續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目前任期至2023年。

     2001年改選時美國落選,被剔出人權委員會,當時美國以不繳會費及退會威脅人權委員會。其後美國在人權理事會的提案屢屢失敗,川普甚為不滿,乃於2018年真的退出了人權理事會。 2021年拜登勝選總統宣布重新加入。可見美國並不把人權理事會當回事,任意來去。

     俄國因俄烏戰爭被剔出人權理事會,這次未能投票支持中國。

     人權理事會雖以增進及保護世界人權自許,但人權的定義、人權的範疇和人權的規範並無嚴謹的標準,因文化、歷史、傳統和國家治理型態產生差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往往成為以美國為首的盎薩國家,以他們的價值觀、標準和觀點,甚至造謠污衊,來審判和羞辱其他國家的場所。

     譬如2021年美國國務院提出的「國別人權報告」中,就特別攻擊中國政府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犯下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侵害香港基本自由和自治;並在西藏進行刻意的鎮壓。美國政府不斷抹黑中國,打擊世界上它想排斥削弱的國家,將自己塑造成人權判官,人權標杆。另設在紐約的「人權觀察組織」,以及設在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年年都發佈人權報告,也總不忘指謫中國犯了那些侵害人權的事件。總之談到人權,盡是盎薩國家的隆隆砲聲。

     2019年,22個人權理事會盎薩白人國家及其嘍囉共同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中國停止對新疆穆斯林所有侵犯人權的行為。但是接著有37個亞洲非洲國家的常駐日內瓦大使,聯名致函人權理事會,表達支持中國的新疆政策。最終要求無法成案。

     2020年,27個人權理事會盎薩白人國家及其嘍囉,指責中國通過香港國安法,破壞一國兩制,但是接著有52個亞洲非洲國家,發表聯合聲明支持中國。最後指責無法成案。

     明知證據不足,純屬謠言污衊,盎薩白人國家仍不死心,繼續造謠生事。 2022年5月,中國允許聯合國人權辦公室高級專員巴切萊特(Bachelet)前往新疆,她隨即親訪新疆6天,並且將和民間組織、商業代表和學者面談。巴切萊特回紐約以後,想必是要以翔實謹慎的態度來整理訪談見聞報告,致遲未發表。盎薩各種維權組織不耐久候,乃聲稱此延遲係受中國施壓所致,令人匪夷所思。

     今年8月31日,巴切萊特發布了關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人權狀況報告,她認為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社區確實存在侵犯人權行為。但報告未提種族滅絕的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定採取溫和的方式,就巴切萊特的報告舉行辯論,讓各國表態,但是不會有所行動。

     但是盎薩白人國家仍然不放棄此一污衊中國的機會,2022年人權理事會盎薩白人國家,再由美國、英國、加拿大帶領,提出關於中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辯論草案,力圖在2023年3月舉行的理事會常會上再來一次辯論,再來宣傳一次中國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議題。

     該草案表決結果17個國家贊成,19個國家反對,11個國家棄權。贊成的17國是:捷克、芬蘭、法國、德國、洪都拉斯、日本、立陶宛、盧森堡、馬紹爾群島、黑山共和國、荷蘭、巴拉圭、波蘭、韓國、索馬里亞、英國、美國。除了美國有駐軍的殖民國家,德國,日本,韓國、索馬里亞,馬紹爾群島五國,巴拉圭是拿台灣10億美元的國家。其他都是盎薩白人集團。

     反對的19國是:玻利維亞、喀麥隆、中國、科特迪瓦、古巴、厄立特里亞、加蓬、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毛里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泊爾、巴基斯坦、卡塔爾、塞內加爾、蘇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都是中國在亞非拉的友好國家。

     棄權的11國是:阿根廷、亞美尼亞、貝寧、巴西、岡比亞、印度、利比亞、馬拉維、馬來西亞、墨西哥、烏克蘭。棄權的國家實質上根本不認為新疆有侵犯人權的事實,但是不想得罪美國。結果是要求辯論的草案被推翻。

     中國於1998年,開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美國的人權紀錄》,作為美國對對中國人權吹毛求庛的反制。2020年更開始提出《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列出美國人權受侵犯及美國侵犯他國人權事例。中國2021年的《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提出美國政府輕忽新冠疫情,致付出重大人命喪亡;放縱槍枝暴力;玩弄虛假民主;濫用總統權力;放任種族歧視;濫用武力攻打他國,製造難民危機,侵犯他國人權。在聯合國談到人權,也有中國了的聲響。

     這次中國趁勝奉勸美國放棄政治操弄和造假抹黑。呼籲人權理事會應該關注美國在國際上濫施單邊管轄,海外軍事行動,製造大量難民等實際議題。現今盎撒國家的内部個個都問題叢生,種族迫害,族群對立,債台高築,財政赤字,貧富差距,暴動罷工等,不一而足。多年來被盎薩神格化,捧為普世價值的「人權自由民主」,由於領袖失格,政府無能,已經破綻百出,跌落神壇,喪失了其絕對的吸引力。
世界更多的國家開始思考真正的「人權自由民主」,多元政治制度。

     2016年以來,川普發動拜登繼承的反華仇中運動越演越烈,我們華人都身受目睹中,美國這第二波的反華運動,終於敲醒了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對美國的崇拜,美國是被孫中山以來的中國高級知識份子用五彩花紙糊出來的花旗王國,中國人自對美國的華麗夢幻清醒以後,當能自立自強自信,邁向康莊大道,也不致再忍受美國等盎薩國家沆瀣一氣對我國人權問題的惡意指陳了。





​
1 Comment

不要雙贏,不怕兩輸

1/21/2023

1 Comment

 
 成吉鹿
​
     最近,中美达成重要协议, 中概股退市风险暂时解除 ,海內外報紙和電視都作了大量解評。

     廢話說了那麼多,我看就是以下的簡單事實:

1)中國在紐約上市的公司共有200多家。
2)中國公司在紐約上市的意義就是 1. 中國公司在美國募集資本。2. 美國的資本有了投資的出路。3.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有服務的佣金收入。
3)無知的美國政客只看到中國公司在美國募集資本,見獵心喜,就要藉審核基本帳務資料找中國公司的麻煩,強迫中國公司退出紐約交易所。
4)有不少家規模較小的中國公司被迫退出了紐約交易所(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無知的美國政客歡天喜地,以為計謀得逞。
5)中國忽然決定讓在紐約上市的最大的五家中國國營公司(中國石油、中国石化,中國人壽、中國鋁業以及上海石化),主動申請退出紐約交易所。
6)這一舉動嚇到美國,因為美國的資本少了投資的出路,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少了佣金收入。
7)中國決定破釜沉舟,將來200多家公司會全部退出美國的資本市場,解除兩國的資本掛勾。
8)受驚的美國的資本及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不甘損失,壓迫美國政府,重啟審核基本帳務資料的談判。
9)談判結果,依據香港的核基本帳務資料的標準,在香港進行審核,不接受美國的故意刁難中國公司。
10)現在達成了協議,中國公司不再退出紐約交易所,維持以前的正常狀態,讓無知的美國政客學會尊重自由市場的經濟運作。
 
結論 : 對盎薩美國的鬥爭就是不能軟弱的呼叫「合則雙贏,鬥則兩輸」,而是拿出鬥爭到底,不要雙贏,不怕兩輸,破釜沉舟的決心。



1 Comment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