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GDP定義及其衍生的問題

11/26/2022

1 Comment

 
​盛嘉麟

GDP是最廣泛用來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數據,世界各國互相競爭GDP的排名,2022年印度的GDP首度超過舊殖民主英國,居世界第五位,消息一出,舉國歡騰,民族自信心高漲,竟開口要索回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皇冠上最璀燦耀眼的最大粒的的印度鑽石。可見GDP的威力有多大。但GDP的定義十分鬆散,其所傳遞的訊息,若不細加推敲就直接認定,恐常會導致誤解,與事實相去甚遠。本文僅擇其要者,探究如下。

【GDP的基本定義】
GDP = 國內總生產 = 國內總消費。
國內總生產 = 天然產業(農業漁業牧業等等)+工業+服務業。
國內總消費 = 國民消費+政府開支+投資總額+進出口淨值。
理論上講,國內總生產應該等於國內總消費。可是要精確計算出一個國家國內的總生產,或者國內的總消費,幾乎是不可能的統計工程,實際上多半是從政府的各類統計數字估算而來。

【美元匯率隨時變動】
除了美國的GDP,其它每個國家的GDP都是先用本國貨幣計算,再乘以對美元的匯率,以美元價值上報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組織,以便各國互相參考比較。

統一用美元來顯示各國的GDP,固有其比較上的方便和必要。但美元匯率是隨時變動的,不同時空都不會相同,尤其,各國中央銀行都會為自己國家的經濟或產業利害來進行操控調降。譬如日本央行放任日幣對美元匯率狂跌。譬如最近印度政府頒佈的國際貿易盧比結算令,以及俄國政府頒佈的天然氣石油盧布結算令,以政令影響對美元的匯率。因此,以美元表示的各國GDP,有其先天上的不穩定性。

【通貨膨脹與GDP】
美國2022年通貨膨脹8%以上,美國的GDP隨著通貨膨脹而直接上升8.3%,其他國家的GDP亦是如此。  但同一時間,美國通貨膨脹8.3%,英國、中國則分別為10.1%及2.5%。各國不同的通膨率,造成即使是以本幣計算的GDP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GDP per capita】
人均國民所得 = GDP/全國總人口。
由於許多國家承認雙重國籍,多重護照,造成全國總人口數難以正確計算,戶口普查可以清點國內人口,但查不清居住國外的僑民。有些國家雖然採單一國籍,但是無法偵測所有持外國護照的人數。

【GDP & GNP】
GNP = GDP - 外國人在國內的總生產 + 本國人在外國的總生產。
茲舉數國GNP/GDP之比率如下:
Japan    102.54
US       101.30  
China    100.44
Russia     96.21
Canada     98.26
India      98.97
Australia 96.72

嚴格的說,GNP才是一個國家擁有的真正生產總值。日本102.54表示日本人的實質國家總生產大過日本的GDP。而俄羅斯、印度、加拿大、澳洲的GDP則有部分是外國人所生產的。

【地下經濟的調整及納入GDP】
每個國家都有地下經濟,無照的攤販,非法的走私,盜林及盜挖沙石,私下的服務交易,美國非法移民的廉價勞工,都屬於沒有商業記錄的地下經濟。地下經濟可以透過估計納入GDP。

【非法犯罪的經濟活動如何計算】
非法犯罪的經濟活動,如毒品與色情,屬於規模相當大的地下經濟,也算是服務業的產值。歐盟為了公平分攤各國上繳的歐盟經費,把所有毒品與色情等經濟活動的產值都計入歐盟的GDP。而中國,美國、澳洲、韓國等並不計入。

【GDP不能代表國民的生活水準】
GDP雖能衡量一國的經濟力量,但人均GDP卻難以代表一國國民的生活水準。以美為例,高比例的軍事預算,號稱是國防福利的產值。龐大的警察監獄司法預算,號稱是司法福利的產值。華爾街巨大的金融產值,造就了極少數的金融富豪及高所得華爾街金融業者。這些產值都攤到了普通百姓的的頭上,但都沒讓他們實際生活上享受到。

【PPP購買力平價更能代表國民的生活水準】
因為各國的物價水準不同,同一美元在各國的實際購買力就不同,同等的人均GDP就無法反應實際上有同等的國民生活水準。爲此,才有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這一衡量工具出現。例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所創的大漢堡(Big Mac)指數,將同樣麥當勞的大漢堡在各國的售價進行比較。

2020年日本人均GDP $40,193美元,人均 PPP $44,585美元
2020年台灣人均GDP $28,383美元,人均 PPP $59,398美元
這明顯表示了日本的人均GDP 高出台灣1.4倍,但由於物價昂貴,日本的人均PPP只是台灣的75%,日本的國民生活水準反不若台灣舒適富裕。

【結論】
GDP 是世界上被參考採用最多的單一數據,這個數據是集國家的統計能力及資訊力量,努力匯總而來,簡要但意義重大,倍值參考與重視。聯合國屬下的國民賬戶體系(System National Accounts)(SNA) 正在規範一套國際標準的GDP模式,希望能公平合理的來計算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的GDP。其當有助於降低前述部分問題對GDP計算不夠嚴謹公平之影響。在我們瞭解現行GDP計算,在反映國民生活水準及國家經濟實力的缺陷後,我們當不至於終日爲中國的GDP是否會超越美國、何時超越而憂心忡忡了。





​
1 Comment

我最「佩服」的女人 — 鄧文迪

11/26/2022

3 Comments

 
范湘濤
                                  
前不久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視頻“撩漢鼻祖  鄧文迪”,覺得很有意思,便把它傳給我的一個群組,並附上一句話“我最佩服的女人”,這個群組都是一些老朋友,平常一般對於互傳的新聞和視頻都不會有什麼反應,頂多就是點回一個“贊”,而鄧文迪的這個視頻卻引發極大的反響,真是有點意外。負面評價的有:“這樣的人讓你佩服,我真是無語了”,“不要臉,天下無敵”,“把小三捧上天,笑貧不笑娼”,“醜人多作怪,她這個長相,要的人不多”,“高能力,高智慧,做壞事得心應手”⋯⋯。正面評價的有:“因為耀眼,所以遭噴”,“狼一樣的眼睛,豹一樣的身體,虎一樣的貪婪,獅一樣的吼聲,男人在她面前只有投降的分”,“雙商極高的人,想學都學不來”⋯⋯。

鄧文迪,祖籍廣東,1968年出生在山東,成長在江蘇,其他有關她的生平,就不再在此囉嗦了,因為對她有興趣的人可能比我更淸楚,對她沒興趣的人,再談下去會覺得無聊,就此打住。綜合各方的反應,筆者對於鄧有以下的看法:

1.  鄧臉上的顴骨特高,丹鳳眼,竪眉,看起來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身高175,比中國男人的平均身高169高出了整整六公分,嚇壞了一大半中國男人,所以説“她這個長相,要的人不多”這句評語,筆者基本上完全接受;可是,西方人的審美觀跟我們大相徑庭,好萊塢女星劉玉玲就是以這種臉型而走紅,再看看狄斯耐卡通“花木蘭”的造型也是如此,所以鄧憑她這張臉,在西方可以“老少咸宜”!

2.  關於評語中的“做壞事,得心應手”,筆者有不同的看法。看鄧的一生,直到現在,她唯一對不住的似乎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她的師母切瑞太太(Mrs.Cherry),這也要怪切瑞太太自己馭夫無術,引狼入室,讓老公有機會在家中搞小三;至於切瑞先生最後被甩,也是咎由自取,老牛吃嫩草,如果要算他和鄧之間的賬,可能切瑞還佔了便宜。甩掉切瑞之後,鄧馬上就攀上了沃爾夫(David Wolf),兩人同居,最後沃爾夫資助她上耶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各取所需,分手時兩人似乎都很愉快。鄧能夠釣到像梅鐸(Murdoch)這樣的大魚,光憑她的姿色是絕對不夠的,她必須有過人的智慧和勇氣才行,因為梅老頭以奸詐狡猾聞名,對人處事步步為營,鄧能夠在老虎嘴中拔牙,這種本事,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説啥?鄧能夠踩在三個男人肩膀上往上爬,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財富,那三個男人對她都毫無怨言,為什麼大家硬要說她做了見不得人的“壞事”?

3.  據說,鄧在加州北嶺州大唸書的時候,課餘時間她還在ESPN當翻譯,又在李寧的公司做推廣工作,而門門功課都能保持A,布萊克(Daniel Black)教授在她的推薦信中用“super student “描述她。鄧在耶魯大學唸MBA時,成績依然名列前茅,格騰教授(Jeffery Garten)在她的推薦信中用“精力充沛,學習努力,十分迷人”形容她,畢業後到香港,馬上在 Star TV 找到一份小主管的工作,年薪高達八萬美元(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在二十多年前能拿到這樣的高薪,可以説是鳯毛麟角,屈指可數);Star TV 是梅老頭屬下的機構,為鄧日後釣大魚放下了長線⋯。由兩位教授對鄧的推薦信可以看出,一個人成功必須自己付出努力,對於鄧年輕時的奮鬥精神,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說啥?

4.  鄧文迪與梅鐸之間的婚姻關係維持了十四年(1999-2013),其間有兩件事情值得一提:第一件事,鄧在2001 和2003年,用梅老頭的冷凍精子懷上了孕,分別為梅老頭生下了兩個女兒,格麗絲(Grace)和齊洛伊(Chloe),證明了鄧的“精打細算”和“高瞻遠矚”,因為依照鄧梅婚前協議,兩人離婚時鄧能得到的瞻養費微不足道,而有了兩個寶貝女兒,依據家族成員規定,可以和其他四名哥哥姊姊平分梅老頭的134億美元財富。一般代孕的報酬約為兩萬多美元,而鄧的報酬是普通一般人的十萬倍,看官你説她厲害不厲害?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説啥?另一件事發生在2011年,梅老頭手下的報紙刊登英國王室醜聞,引起全英國人民公憤,集團股價大跌;英國議會為竊聽疑雲質詢梅老頭,有一個暴徒企圖把一盆奶油蛋糕潑向梅老頭的臉上,説時遲那時快,坐在梅老頭身後的鄧大媽突然一個健步上去,啪啪兩巴掌,將暴徒打暈在地,乖乖被警察帶走;這兩巴掌有分教,集團股價順勢反彈,“虎妻”之名從此在江湖上有了名號,鄧的反應之快,拿捏之準,出手之狠,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説啥?      
                                      
5.  ​鄧在與梅老頭離婚後,十年以來有關她的桃色新聞報導不少,一下子這個嫩男模,一下子那個小鮮肉,老娘以前靠男人起家,現在是老富婆了,必須給機會讓有意往上爬的年輕男人從自己身上爬上去,是耶?非耶?那是她個人的私生活問題,道不道德,要不要臉,見人見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鄧被稱為“交際女王”,閨蜜遍天下,她在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商界尤其炙手可熱,巴結她的人絡繹不絕,因為她可以憑自己在中美兩邊的人際關係,從中穿針引線使交易成功,她並不會因為你説她“不要臉”而遭人孤立⋯。人各有志,“天生我材必有用”,世界上到處都有牛鬼蛇神,偶爾遇到了,也不必咒罵她,只有抱著“想學都學不來”的態度去欣賞她,敬鬼神而遠之吧⋯⋯。





3 Comments

銭多,人傻,快来 --- 佩洛希捞金效应

11/19/2022

0 Comments

 
李順
 
     10月9日,加拿大眾議院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史葛洛率五名跨黨派眾議員竄訪臺灣,停留至14日。 並與蔡英文、賴清德、蘇貞昌、游錫堃等會面。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之後,形成了一種「佩洛西效應」,一些西方國家議員紛紛效仿,試圖利用竄訪臺灣來獲得關注度。 立陶宛副部長訪台之後,中國大陸立即宣布進行制裁,並暫停了與立陶宛國際道路運輸領域和交通通訊部的交流合作。 美國參議員馬基竄訪臺灣,中國大陸舉行了多兵種聯合警巡和實戰化演練。 大陸方面的反制與警告已經很明顯,但一些國家並沒有理會,持續在台海問題上挑釁中國大陸。

     早在今年8月史葛洛就聲稱,在美國議員訪台之後,加拿大眾議院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成員也會在10月訪台。 中國大陸駐加拿大大使館8月底曾對此提出警告,「對於任何企圖干涉和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家,中國將採取堅決有力的措施。」

     儘管台海局勢高度緊張,但是加拿大國會還是進行這次「必要的」訪問。 不難看出,加拿大議員之所以這麼做,無疑是向美國獻媚,是典型的「跟班外交」。 加拿大作為美國的小弟,對美國亦步亦趨,在很多問題上對美國言聽計從,基本上不敢對美國說不。 為了附和美國,加拿大不惜在台灣問題上進行碰瓷打卡,公然站到中國大陸的對立面,對中國主權發出嚴重挑釁。 但是史葛洛還給自己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試圖為自己的竄台行徑作辯解。

     史葛洛一開口就稱臺灣為「國家」,聲稱加拿大議員此次前往臺灣訪問,是想看看那裡有什麼「加深兩國關係的機會」。 她聲稱竄訪臺灣,並不是為了擾亂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也不是為了製造問題,而是尋求加拿大在亞太地區的貿易機會。 希望任何存在貿易機會的地方,都能向加拿大企業敞開大門。

      史葛洛這一「自辯」,恰恰暴露了臺灣「金元外交」的本質。 臺灣為擴大國際影響力,不斷拉籠一些國家為自己站臺,以對外貿易為㨪子,大把大把地向外撒錢,不惜拿老百姓的血汗錢“打漂漂”。 加拿大議員這次竄台,很顯然也是為錢而來。

      雖然史葛洛給自己加上了一層「包裝」,但是不足以改變加拿大用「台灣問題」挑釁中國大陸的事實。 實際上,史葛洛給自己的偽裝也並非那麼完美,因為她隨後又聲稱,她為加拿大也與中國對抗感到驕傲,她認為對中國的「反擊」非常重要,將自己竄台的目的展露無遺。

      在此敏感時刻,加拿大國會派員竄訪臺灣,特魯多政府不僅沒有阻止,反而放任他們肆意妄為。 加拿大外交部表示,國會的「協會與友好團體」定期出訪,他們尊重其獨立性。 加拿大政治制度和美國非常相似,國會雖然有一定獨立性,但畢竟是政府的組成部分,加拿大議員竄訪臺灣,大概率獲得了特魯多政府的首肯。 佩洛西訪台之前,拜登起碼還做了一下表面功夫,而加拿大卻毫無掩飾自己的意圖,這是鐵了心要與中國大陸進行對抗了。

      今年8月初佩洛西竄訪台灣之後,加拿大外長喬美蘭還聲稱,加拿大“極度擔憂”局勢加劇,呼籲中國大陸保持克制並緩和局勢。 加拿大既然知道局勢緊張,就不應該繼續做一些可能讓局勢升溫,禍害臺灣的事情,一邊跟隨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挑釁,一邊又希望中方緩和局勢,簡直就是婊子邏輯。
​
      這次加拿大議員竄訪臺灣,並且發出錯誤言論,加拿大外交部發言人不僅不表示與加方一貫政策不符,還公開聲明支持議員們自己的決定。 由此可以看到,加拿大也是將碰瓷臺灣問題當作了制衡大陸,吸血臺灣的招數。 同時也看到加拿大是繼美國之後又一個將要在台灣撈金的國家,臺灣還要繼續「人傻、錢多」的「金元外交」嗎? 那可都是臺灣人民的血汗錢呀!

李順,祖籍山东,留学新加坡后留下工作至今, FB博主。

0 Comments

​把太陽能電場建為人類可居住城鎮

11/19/2022

0 Comments

 
吳章銓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舉行了第27屆締約國會議。氣候變化是公認的影響全人類的重大問題。所有國家都承諾盡量減碳;排放大國都提出了明確的減碳目標。以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或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取代化石能源fossil fuel,是大勢所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使歐洲以至全球認識到能源短缺的危機。歐洲的電費猛漲達20倍、30倍。經濟危機進而影響政治動向。

     1. 各國都在盡力探索各種新能源的開發。其中,太陽能是最主要的,比風能、核能、生物能都更重要。氫能還在開始。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也有其缺點。沒有太陽照射的時候,便不能生產太陽能電源,因此必須設法储蓄電能,或到處大規模設電場,建立大電網系統。不僅如此,太陽能電場的鋪設,需要大量土地,付出非常大的資源代價:土地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世界人口越來越多,居住用地日益缺乏。各種新舊工業、礦業都要使用土地,發展交通更佔用大量土地。由於氣候變化,海水平面上升,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淹沒全世界海洋沿岸的大量土地。這些地帶密集的人口將大規模向內地遷徙,又須要尋找大量新土地。土地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爭奪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引發戰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開發太陽能的同時,有必要設想如何高效利用可貴的土地資源。否則,以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去解决再生資源問題,無異於飲鴆止渴。  

     2.太陽能電場需用的土地,有不少估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為達到全面減碳,風能和太陽能將使用或實際影響到 5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致相當於康乃狄、伊利諾、印第安納、肯塔基、 麻薩諸塞、俄亥俄、羅德島和田納西八州的總面積。 脫碳建設的用地不亞於電氣化或州際公路系統建設的用地。

比照以上數據,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未來清潔能源的用地,將是美國的四倍,約240萬平方公里。
又一項估算認為,僅以太陽能而言,以現有的技術條件,提供全球的能源需求,需要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人口佔世界1/5,即需要10萬平方公里土地。這是計算密集全鋪蓋太陽能板的面積。實際建造的太陽能電場,必須場內場外都有各種間隔和交通以及相關設施用地。實際的需要遠不止此。
中國大陸也做了各種研究。據一項估計,實現碳中和願景,2060年風電和光伏裝機量需要高達60億千瓦以上。

         a.  按裝機密度計算,60億新能源裝機,需要將幾乎整個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江西)“全覆蓋”。

         b. 按分散式光伏計算,需要用地66萬平方公裡,約佔國土面積的7%。中國高山、沙漠佔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多,哪裡去擠出那麼多土地建設新能源?
無論怎麼估算,都需要極大面積的土地來鋪設太陽能板。任何國家都面臨土地資源不足的挑戰。於是,利用太陽能板下的空間,勢必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的緊急課題。

     3.  太陽能電場下的土地,不能僅僅是用於覆蓋太陽能板而已,還必須兼用於居住和生產。換一個說法,即將太陽能板場架設在居住和生產性建築之上。
現在很多家庭的屋頂上鋪設了太陽能板,以節省公共電源。美國紐約市許多居民的區全面鼓勵屋頂鋪設太陽能板,由政府負擔全部費用。新加坡是運用各種新概念最先進的城市之一,城市密集的各種各樣房屋屋頂都改造裝設了太陽能板。太陽能板下面的居住和各種經濟、社會活動,完全正常。證明這個概念是實際可行的。
網查資料稱,中國大陸2021年夏啟動試點計劃。在幾個省推動若干縣、市、區,與企業合作,在2023年底之前,將50%以上的機關建築、40%以上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築、30%以上的工商業廠房、20%以上的農村居民住屋屋頂上安裝太陽能設備。

     4. 將以上在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的做法擴大,便是設想建立太陽能板場的城鎮:規劃新建城鎮,住宅和各種功能的產業園區、街道、空地、各種服務設備等等,各街區blocks的樓房則成片地設計為同等高度,屋頂都鋪設太陽能板。各街區的屋頂平台之間以天橋連接;不同高度的街區屋頂之間,則以自動扶梯連接。使大面積的太陽能電場完整連接,便於管理、維修和進行科研工作。在太陽能電場下的城鎮,居住生產以及其他活動,完全正常。
現在的太陽能電場多是建在人口稀少,土地利用較難的地方。將來則建在居住和生產需要的地方,或將現有的城鎮改建。

     5. 太陽能電場下的城鎮可以發展各種企業。
農業:太陽能板可以做到極薄,太陽能板下與大棚種植的環境相同。現代的農業已經逐漸推進到節土、節水、節能、節肥、調光、減污、高產的全天候立體農業,太陽能電場下的多層建築空間,最適合發展未來型的科技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擴大生產,解決糧食和飼料不足的問題。

畜牧:室內畜牧是新興企業,與大棚種植一樣高效高產。利用光牧互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太陽能板下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

製造業:製造業本來就是室內產業,在太陽能電場下發展各種製造業,正好利用太陽能電場電源充沛的優點。
漁業:在水上建立的太陽能電場城鎮,其下方的水域將是優良的自然養漁場和人工養魚場。

     6. 在水面上架設浮筏,躉船,浮橋,或浮島(筆者曾有另文論述浮島),則沿河和沿海的水上,可以鋪設大面積的可居住平台,在平台上建立太陽能電場的小城鎮,比陸地上的太陽能電場城鎮更多兩重重要功能:

          a. 沿河沿海的水上太陽能電場城鎮可以建在已經有的城市附近,就近提供電力,並與河岸、海岸上的城鎮和產業配套,形成綜合利用水、土的人居空間和產業園區;

          b. 水上的太陽能電場城鎮可以在平台下從事水產養殖,或與平台上的農業、畜牧業、製造業形成功能互補的產業群落。

各地大小湖泊中可以因地制宜,建設水上的太陽能電場小城鎮。新加坡已經在水上建立太陽能電場,但仍是像在陸地上那樣,在水面上鋪設平台,架設太陽能板。如果加強水上平台的承載能力,便能夠建立水上的太陽能板電場城鎮。
水上太陽能電場的概念可以推廣應用到沙漠中,既生產電能,又兼保護稀有的水資源。沙漠地帶降水少,人類難以居住和進行生產活動。但是在靠近高山的地方,仍有融冰形成的河流,只因水蒸發的問題嚴重,河水在沙漠中逐漸蒸發消失。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河流,都是半途而終。塔里木河長2300多公里,流域面積1000多萬平方公里。有很多支流,僅和田河就長達1100多公里。如果沿河順流建立長片的水上浮橋浮島,上鋪長片的平台地面,平台上建城鎮,城鎮上鋪設擴伸面積的太陽能電場,則既可以發電,又可以減少河水的蒸發,保存河流水量,延長河流。同時,河上的太陽能電場城鎮,可以協助在岸上再建立太陽能電場城鎮,綜合開闢利用沿河的河濱土地,開闢新的生活空間。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的大量人口必須內遷。在沿海建立海上的浮島太陽能板場城鎮,可以遷移部份人口和產業,舒緩人口遷徙的壓力。內陸由於氣候變化而生態發生巨大變化,也將迫使大量的人口遷移。太陽能電場城鎮將是因應這人口變遷的新城鎮建設模式之一。

世界上有許多沙漠地帶是瀕臨海洋,或離海洋不遠,例如阿拉伯半島、澳洲、非洲北部與西南部。缺淡水缺電,難以生存。在沿海的水上建立太陽能電場,可以提供電力,以電力建設海水化淡廠(424期筆者有另文論述),便一舉解決水、電兩大問題。電場下和陸地上可以新生大片的宜居地方,發展經濟。

世界上有許多小島嶼國家,四周環繞著寶貴的海洋資源,卻無法利用,竟多半是最貧窮國家。問題就是缺電、缺淡水、還缺地,如果綜合建立水上太陽能電場下的小城鎮和海水化淡廠,水、電、地三者俱備,既能居住,又能從事各種生產,立刻便有了發展前景。面臨氣候變化和海水平面上升的威脅時,他們也將擁有新的土地和水、電資源,延長國運。

     7. 建立太陽能板廠下的城鎮,還是夢想。問題很多。技術本身不是問題。相關問題可舉3例:

           a. 城市設計和改造。現在的太陽能電場非常單調,淒涼,不但毫無美感,而且令人感到恐怖。將來因利用太陽能板而設計新城鎮和改造舊城鎮城市,應乘機美化設計,優化環境,提升生活素質,從而吸引人們去居住。

          b. 環境保護特別重要:必須研究處理生活和生產排污排毒的科技,使太陽能電場下的城鎮不造成新的空氣、水、土污染問題。塑料業產生大量危害環境和健康的結果,是前車之鑑。太陽能板的壽命只有30年左右,廢板內含硫酸一類的有害化學物質,今後對太陽能板和有關材料的廢舊部件,必須徹底回收利用recycle,安全銷毀,以保護母親大地。不可以重蹈塑料產品污染土地和海洋的覆轍。

           c. 最棘手的是政治問題:新能源是世界性問題,世界各國必須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現在各國雖然承諾減碳目標,但是沒有真誠的合作,前景可慮。太陽能板下空間的建設,是巨大的新興產業,也將產生新的全球產業佈局,例如開發西伯利亞和北非沙漠等大片地區。所有這些巨大變化,不久即將發生,要求各國真誠合作,設想如何共享,而不是爭奪搶掠。新產業創生的新科技,應開放共享,避免產生新一輪的巨富和貧富差距。

結論:氣候變化導致全球生態環境變化與社會經濟的大變動,全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和土地資源不足的巨大挑戰。而危機就是契機,太陽能電場城鎮的興起,勢必是未來的新興產業,與海水化淡廠結合,與沙漠開發結合,將大幅度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環境。這些挑戰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去應對,例如將各種解決辦法和科技進步規定為全球性共有。當前各國仍在為爭一分地一分水而戰爭、殺戮、破壞,令人懷疑人類的智慧何在。祈願各國出現大政治家,設法減少衝突,提升平等的合作。使全球八十億人口都能夠享有小康生活,世界大同。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評論美國2022中期選舉結果

11/19/2022

0 Comments

 
張一飛
 
     在美國兩黨選舉競爭輪替制度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是角逐權力的焦點,而中期選舉(總統任期一半即兩年時)改選部分參眾議員,州長及州議員和司法人員,就成了執政和在野黨用兩年政績來爭取更多政府席位的競爭。如果總統政績好,民調認可比率高,那總統帶領的執政黨應可增加各級席位。相反, 就會失掉席位。當拜登在2020年當選總統時,民主黨在國會控制了眾議院(238:197)及參議院 (50:50但副總統可加一票促成51:50 定案)。總統控制兩會當然對立法,任聘和爭取預算經費有極大的幫助。反之,總統就可能成為跛腳鴨子,行政上會受國會制肘,任聘閣員部會首長,追加預算,和提議法案都會有被國會杯葛的可能, 因而總統不得不改變政策或作妥協。所以美國的中期選舉有其重要性,越是在政績不佳時或國家遇到困難時,中期選舉就成了老百姓拉警報的機會,或許可選出有能力挽轉劣勢的人,甚至選出可以在兩年后改朝換代的人。這種機制,在民選政治制度裡是不可缺的,雖然它的效果並不太好,一則是因爲國家問題太複雜,全民了解程度不同,不容易整合達到一致共識效應,二則競選者經驗歷練參差不齊,選票挑選多為表面功夫(言詞,態度,容貌)和金錢(競選經費,募款,宣傳能力)所影響。所以我們看美國中期選舉,必須有上述了解,才能作評論。
 
      美國當今的國情可以說是二戰以來遭遇到最爲困難的時候。縱觀之下,美國自二戰后,漸漸發展成世界超強大國。雖面對蘇維埃共產聯盟,美國在二戰受損最小而得利最大,加上地大物博,戰后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因而經營領導世界,促進戰后復原。不可否認的,美國確實幫助了不少國家復原,包括歐亞,尤以德國等西歐國家及亞洲日本等東亞地區得美資助最大,這也造成美國盟國聯盟的基礎。美國與蘇聯的冷戰持續四五十年,最終蘇聯經濟失敗而瓦解(1990),美國成了世界第一,也是唯一的強國。但此時美國改變其經濟型態,以金融為主,工業僅以國防軍事為重,以致中小製造業外移,頗有促成全球分工合作的全球經濟(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economy)。然而在全球經濟中,努力者經濟成長必快,日德曾經都有高速經濟成長,威脅到美國的世界第一的經濟地位,但美國以強勢盟國地位以協議消除盟國與其競爭(Plaza Agreement), 然而 美國經濟轉型后,經濟總量相對的與新興國家,像中國, 巴西,印度等對比就逐漸減弱從世界經濟的40% 減到低於20%。同時,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快速成長(>17% of world GDP)使得美國感覺壓力越來越大而又無法像對日本一樣的強制中國不准增長。拜登的對華政策延續川普的對中制裁,並加碼逼盟國同樣抗中,這自然引起中國反抗。再加上近年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打擊,美國死亡人數超過百萬,經濟更受打擊,國內犯罪率上升,國外中東阿富汗失利,現今通貨膨脹, 使得美國處境成為二戰以來最困難時期。拜登的執政成績單不好,所以今年的中期選舉會有翻盤的現象。
 
      中期選舉雖過,但因爲選票接近,郵寄計票,不過半數復選等問題,最終結果可能要到下月才能全部定案。在此,作者僅就新聞報告所知向讀者作個綜合的報告和評論:

1, 眾議院一共有435位眾議員, 全部改選。今年中期改選的變動以11月9日統計可能是,共和黨得206 席 增加了5席,民主黨得183席丟了7席。

2, 參議院一共有100 位參議員, 今年中期選舉有35 席改選 , 12席民主黨,23席共和黨,以11月9日統計是共和黨已得19席,喬治亞州不過半數要再選, 另外阿拉斯加,亞里桑那和內華達州還沒計完票,但共和黨得勝居多。喬治亞州可能決定是否參院多數要歸共和黨。
​
      由上面選舉結果推算,拜登跛腳將成定局,他首先要面對的是提升美國負債上限的聞題,如不提高債限,美國政府要被迫關門停業。共和黨不願擴大政府開銷負債,必定不會輕易提高債限。但是,媒體居然有人把事情輕描淡寫的描述: “美國總統歷來在中期選舉都會失掉國會席位,奧巴馬就是例子,共和黨得了席位反會增加他們內部鬥爭, 奧巴馬就是這樣滑行到第二任。”言下之意拜登也可以滑行過第二任。
 
      本專欄是一個嚴肅的論壇, 尤其在國際事務上,我們對國事不能馬虎,拜登和第118期國會要面對如何解決俄烏戰爭,如何與中國化解無利益和無意義的抗爭,促成為世界謀福利的合作,我們要共同努力,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我們更要在科技和太空領域合作而不是脫鈎對抗。我們要對新選出來的政府工作者要求他們嚴謹的對待國事而不能滑行,把鑵頭踢給119 屆。外交上走上誠信的路,不能一面說要盟國制裁中國又一面說要與中國對話, 看看G20的表現,中國上海的世博,珠海的空展, 美國不得不參加,我們是不是應該言行一致?作為一個選民,我們必須把每一次選舉投票看作一次改進和進步的機會。

作者:張一飛,美國中美論壇專欄作家,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來美四十餘年,現已退休,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文化及教育活動。
 
 

0 Comments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