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精彩视频 從殲擊機的發展看中國如何崛起 (二) 青勝于蓝的殲-11系列
由於殲十系列的研發趕不上周邊環境的挑戰,中國空軍迫切需要引進第三代戰機,但是受限於技術和經濟問題,無法從西方引進。
引進Su-27之路充滿荊棘
1989年,蘇聯面臨了嚴重的內部危機及阿富汗泥潭,需要改善與中國關係,5月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送來了一份厚禮——重啟中蘇軍事合作。 1990年5月31日,中國軍委副主席,出身陸軍,曾主掌海軍的劉華清將軍及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將軍,率領一個大型軍事代表團抵達莫斯科,這是中蘇斷交三十多年後的第一次交往,商談引進蘇聯三代戰機的機會。
實際上,蘇聯最開始想賣給中國的,並不是Su-27戰鬥機,而是米格-29戰鬥機。 但米格-29戰鬥機只是隻 “飛不過第聶伯河的燕子” ,性能遠遠不及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全天候重型空優戰鬥機,Su-27,該機作戰半徑高達1700公里。 除了執行空優任務,Su-27及其改進型號還能夠兼具對陸/對海打擊之職。 可見中國軍方高層早在20世紀90年初就已經形成了要建立進攻性空中力量的觀念,這種觀念對中國空軍力量的騰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可不謂高瞻遠矚。 因此,即便蘇聯竭力推薦米格-29戰鬥機,但中國仍十分堅決地購買Su-27戰鬥機。 北約組織給予Su-27及其衍生系列戰機的綽號是側衛。
這導致中蘇雙方的談判異常困難,但在中方的竭力爭取下,也利用蘇聯當時軍工企業,因爲體制改革造成眾多企業工資都發不出去,所産生的企業間內部矛盾,價值14億美元的Su-27軍購專案愣是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最終敲定。
在蘇聯帝國崩潰前的1990年12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向中國出售Su-27戰鬥機,這也是蘇聯軍售歷史上首次允許出口這款戰鬥機,也是中國自1962年以來第一次成批進口國外的主力戰鬥機。
1991年3月4日,中蘇兩方的人員在莫斯科簽訂商務合同,提前完成了蘇-27專案的合同談判和簽約任務。 確定了蘇聯今後向中國的軍事技術出口技術轉移,開展兩軍間軍事合作的具體內容。 根據合同內容,蘇聯將在三年內向中國空軍交付72架Su-27,其中意向48架。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宣告滅亡,葉利欽成爲獨立後的俄羅斯聯邦的首任總統,並兼任總理。 與前蘇聯簽訂的協定能否執行,如何執行就必須與俄羅斯聯邦重新商定。
為了挽救經濟危局,葉利欽任用了以第一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蓋達爾,及外交部長科濟列夫為核心的極端親美的 “男孩幫” 官員們,實行 “休克療法” 。 這些人的世界觀及對華態度是:1. 冷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將會以美國為首的七國集團為核心,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必須積極圍繞這個核心定製,因此須儘快融入民主國家的行列,以求獲得更合理的歷史及社會地位。 2. 中國終究會因為內部不穩引發內戰和長期的國家分裂。 3. 俄羅斯必須加強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聯繫,甚至是和日韓的關係,將中國崩潰后對俄羅斯的損害降到最低。 4. 俄羅斯毅然決然地擔負起警戒中國,保護西方既得利益的重大責任。
因此,蓋達爾和科濟列夫是強烈反對繼承Su-27協定的。
葉利欽本人高度重視與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但是,他又正是要藉助二人的力量推動經濟改革,與西方打交道,以獲得援助。 所以爲了避免直接令“男孩幫”對他不滿,他秘密的授權來華訪問的軍事工業委員會航空技術管理局長,哈爾琴科將軍於1992年3月2日,和中國簽署了協定,確認俄聯邦將履行前蘇聯與中國軍事合作協定及相關合同,從而確保Su-27飛機的交易得以順利進行。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Su-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后貝加爾軍區的吉達機場起飛,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 1992年11月25日,剩餘的12架蘇27SK單座型飛機由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公司機場直抵蕪湖空軍基地。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中國空軍分三批次從俄羅斯引進了總共78架原裝Su-27SK系列戰鬥機。
從引進到創新的殲-11系列
1993年4月中國中央軍委就批准了整機引進Su-27生產線的 “934工程” ,開始了Su-27國產化的進程,雙方經過拉鋸性的談判,直到1996年12月,俄副總理波雷納科夫訪華,與中方正式簽下引進Su-27生產線的協定。 根據合同,沈飛在15年時間內製造200架Su-27,其中第一批的機體全部由阿莫爾河畔共青城飛機生產聯合體提供,以後批次的機體逐步過渡到中國自主製造,但俄羅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飛機所需的發動機、雷達及電子設備、機載武器。
1997年11月底,沈飛公司收到全部的、符合國內生產要求的圖紙資料。
2001年12月沈飛完成了打通生產線的任務,從此就具備了從零部件開始生產殲-11的能力了(除了發動機和雷達還要從俄羅斯原廠進口安裝)。
然而,在中俄簽署生產200架Su-27戰鬥機的協定后,瀋陽飛機公司從1998年至2006年僅組裝了5批共105架殲-11戰鬥機。
因爲在使用過程中,中國空軍發現了Su-27SK這款戰鬥機上的一些問題。 從2001年開始,沈飛便著手研發國產殲-11B戰鬥機,與之前授權生產的殲-11A相比,殲-11B最大特點在於換裝國產,性能更為優異的子系統,包括全新的慣性組合導航系統、燃油系統、飛控系統、環控系統以及國產1474雷達。 該型雷達對空中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至少可以達到180公里左右,配合國產第四代PL10紅外空空導彈、PL12導彈的使用,殲-11B戰鬥機的整體性能至少是Su-27SK的1.5倍。 步入2010年以後,殲-11B戰鬥機技術越發走向成熟,最終在發動機方面也擺脫了對俄羅斯的依賴,這也為殲-15艦載機、殲-16戰鬥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根據外界評估,殲-16總體性能與美軍F-15E相當。 該型飛機最大載彈量高達12噸,裝備有國產新一代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以及射程高達200公里以上的霹靂-15空空導彈,配合殲-20、殲-10C戰鬥機,將有效發揮這款戰鬥機的作戰潛力。
繼殲-16之後,殲-16D電子戰飛機也於2021年9月28日的珠海航展亮相,該型戰鬥機裝備有國產新一代電子戰吊艙、電子情報分析與信號干擾裝置以及反輻射導彈,標誌中國已成為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研發此類先進電子戰鬥機的國家。
最近可靠的消息傳出,沈飛研發的殲-35將配備在福建號航母上。殲-35在隱身能力、速度、敏捷性和作戰半徑方面遠遠超過美國的F-35,是全球領先的空中優勢型,艦載戰鬥機,它與殲-15 形成高低搭配。這再一次充分說明了側衛戰鬥機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超越俄國的同類飛機。
中國人幸運的選擇了一個最好的飛機平台,結合了中國高速進步的,源自西方的航電技術及複合材料技術,發展出幾近完美的戰機系列!對世界產生巨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