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關系高度緊張的時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6月18日及19日訪問了中國,與外長秦剛及中國主管外交事務的最高官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進行了長談,而且在原先公佈的行程外,獲得了習近平的接見,顯示這是一個成功的訪問。 那麼此次布林肯訪華釋放出了什麼信號? 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麽? 中美關係是否因此而步上正軌?
布林肯訪華釋放出了什麼信號?
這次訪問的結果清晰顯示了雙方有共同的短期利益和基本須要,那就是雙方都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擦槍走火,因誤判而導致大規模的衝突。 用美國的話就是強化護欄,具體的做法就是建立高層交流管道,一旦發生軍事上的衝突,避免小事擴大,希望大事化小。 此外,就是尋找在雙方利益有交集的地方加強合作。
具體來說,同意繼續推進中美聯合工作組磋商,解決中美關係的具體問題。 雙方也同意鼓勵擴大兩國人文和教育交流,積極探討增加中美之間客運航班,歡迎更多學生、學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國家互訪,並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此外,布林肯邀請秦剛到訪華盛頓繼續討論。 並爲未來的拜登,習近平見面奠定基礎。
然而,美中的根本兢爭性矛盾並沒有消除,那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兢爭,具體而言,就是現有國際秩序必定需要因爲走向多極化,而必須做出調整,然而,美國正在組織一切的力量來阻擋這個調整,所以今後幾年,美中衝突還會繼續。
從治標的角度看,這次訪問建立了更好的護欄,但是如果美方的整體措施是不斷衝擊中國底線的話,那麼就沒有任何的護欄是足夠強壯而不被衝垮。 治本的態度是正如習近平接見布林肯所說的: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 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 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 希望兩個大國能夠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 但是,短期內,看不到美國會採取這種態度。
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麽?
布林肯在回應臺灣議題時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那麼美方會在今後減少對臺灣的軍售,減少現任官員訪台?
首先,台灣問題絕對不是美中關系的主旋律,台灣問題只是美國用來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所以可以拋棄,但是現在不是時候!
美國的對台政策從韓戰開始後就是很明確的,即使在美中蜜月共抗蘇聯時也是如此。 他的所謂“一個中國”和反對“台灣獨立”和中國人的普遍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他的做法是“和平保持獨台現狀”,而非“和平促進兩岸統一”。 我個人覺得現在美國須要買時間來重振美國,特別是在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和製造業的重組,而中國也需要買時間在高科技和軍事領域的趕超,所以短時間幾年內,中美是有共同利益的,然而,在臺灣的最終歸宿上是有根本矛盾的。
從川普上任以後,部分美國精英力量,包括兩黨,都希望壓制島內的傾向統一力量,然而,許多具體措施過度的刺激中國大陸的底線,一個例子就是佩洛西的訪台。 之後發現危險性太大,所以最近幾個月種種跡象顯示,美國希望管控關系,布林肯的訪華就是代表了戰術上的調整。
美國不會降低對台軍售,也不會更改對台的軍事支持,但是具体的處理方式可能會降低刺激中國。 兩岸關系可能會有幾年的不稳定平衡時間。 對於兩岸而言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内走向和平融合,這才能保証持久的和平。 由於超過百年的分離,用民族大義已經不足以號召台灣大多數的民眾,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意識形態上吸引台灣人民,這首先就是要消除島内對美式的民主价值觀的迷信。 民主是好東西,但是民主的形式絕不只是美國的一套,事實上今天台灣的許多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政府施政無力,等等,和美國所面臨的問题没有根本的差異,主要原因是民主的機制和果實,被金融力量竊取了,社會要進步就需要改革它! 中國的制度是獨立於西方的,不受國際金融寡頭控制的,它不完美,但是它的存在和兢争是有助於改革西方民主制度的。 同樣,西方制度的存在也有助於中國制度的不斷完善。
台灣的前途取決於臺灣人民的覺悟,而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論述都落後於時代,如不更改很可能被時代拋棄。 最近柯文哲的崛起,對我不意外!臺灣正在等待識時務的英雄人物!
中美關係是否因此而步上正軌?
布林肯此次訪華還傳達了拜登總統的數項承諾,其中除不支持“台灣獨立”外,還包括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期待同中方開展高層交往,保持暢通溝通,負責任地管控分歧,尋求對話交流合作。 而實際上,其中的一些內容正是美國為遏制中國而一直在做的事情,美國會因一次訪華而終止這些遏制中國的舉措嗎?
不可能! 然而,沙利文4月27日的演講给我看到一些希望,因爲他誠實的指出美國的根本问题,那就是“在市場效率的名義下,金融業獲利,美國的工業基礎被掏空了。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曝露出美国制度的缺失。 生産的成果未能惠及勞動人民,美國中產階級失去了陣地,而富者愈富。 這破壞了任何強大而有韌性的民主所依賴的社會經濟基礎。 ”他所代表的拜登政府事實上正在學習中國,用政府的力量來主導 “重建美國”,確保一個強大、充滿活力的美國中產階級,並為世界各地的勞動人民提供更多機會。 拜登的“芯片及科学法案”及“重建更好未来法案”就反映出這種政策思維。
沙利文認識到美國的根本問題源自於過去卅年基於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失敗,這種認識也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民所接受。 然而,他所開的藥方卻很難奏效,首先它治標不治本,錯誤的聚焦於在闗鍵經濟領域構築同盟與中國脱钩。所以,布林肯所重複的拜登的承諾是言行不一的。沙利文的經濟改革之路不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内都是充满挑戰的,不可能在幾年之內會有具體成果的。
美國要中興只有節流和開源,降低軍費是節流的最有效措施,增加超級富豪的稅收,同時與中國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才是開源的必要条件。
以中國爲敵解決不了美國的根本問題,隨著歴史的發展,美國會嘗試採取各種措施,只有在美國發現激烈的針對中國的挑戰並不能獲得成功後,才會真正的醒悟,從過去幾年的歴史看,我對中美關系走向新的互相尊重的平衡仍然是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