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橫掃全世界,其中老年人的死亡比例最高,引起人們注意老人們的健康、家庭、幸福等突出問題。
近代西方小家庭制度,老人們都是孤獨地在自己家中或在老人院中度過餘生。中國60歲以上老人已經超過2億。他們已經無福享有大家庭制度中的照顾,同時社會養老設施不足,而且未富先老,問題尤其嚴重。
小家庭制度不僅是缺乏對老年人的奉養,由於年輕的父母工作壓力大,或者社交活動多,對兒童和成長中青少年子女的照應往往不足。子女雖然物質供應不缺,但家庭教育和溫暖不足,很多人精神不愉快,心理發展不大正常。父母自己也心力交疲,母親不能在事業上全力奮鬥。很多青年夫妻思前顧後,不敢生育,或不敢生第二個。單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感情教育往往趨於偏狹,沒有兄弟姐妹堂表親戚等的感情,情商偏低。發達國家幾乎都有這類問題。中國更有因農民身份制度而產生的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的重大傷痛。
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是有機的養老和育幼的機制,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實體寄託。大家庭保守,年輕人受種種限制,是其缺點。進入現代,教育和工作機會使年輕人追求不同的志願,各奔前程,遠走四方,過去那種子承父業的大家庭自然解散,轉而流行小家庭生活。不可否認:大、小家庭各有優點缺點。今後是否可能在兩者之間取其中,鼓勵一種三代同堂的家庭制度?
實際上,很多年輕夫婦有小孩後請父母或岳父母(小孩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來幫忙照顧,一舉满足三代人的需要。留學生到異國拼博,夫妻都必須全力工作,也流行請父母遠涉重洋來幫忙。但是這些情況都是短期的;社會制度不支持他們長久三代同堂。然而三代同堂家庭對三代人的益處很明顯:
一.對老人:他們不孤獨,獲得生活照顧 、心理照顧,日常的醫護照顧。有三代天倫之樂,能對兒輩、孫輩有所幫助,身心愉快,健康長壽。
老人們能夠分擔子女的家務和育幼責任以及經濟負擔,對孫輩能提供有形和無形的情感教育和智力教育。老人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有家庭的依托,還能夠外出兼任多方面的正式工作,例如去學校兼課等;或者去圖書館、文化活動、公民活動中擔任義工,對社會有貢獻。
婦女的壽命通常都比男子長5、6年。在小家庭制度中,她們人生的最後一大段是最孤獨淒涼的。三代同堂對這些老祖母最能發揮溫馨的身心照顧。
老人們與子孫輩同居,比獨居節省,同時節省社會上很多養老的機構和人力、財力的負擔,也節省很多住所/公寓。老人分居是很浪費的家庭结構。等到老人們必須醫護照顧的時候,再去養老院住。
二. 對年輕夫婦,三代同堂是巨大的幫助:年輕夫婦雖然一般生活不缺,但是子女負擔卻是大問題。以至往往選擇不生育,或只生一胎。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很低,不是不愛生,不愛育,而是迫於環境和工作、生活壓力,不能或不敢多生。不只是錢的問題,主要是分身乏術。婦女往往因為生育、育兒而放棄或延緩事業,失去從工作中獲得的愉快和滿足。對個人和對社會都是損失。生兒育女是人生幸福的一部份;在富裕國家,年輕人往往在這方面感到缺陷。有祖父母在,便可以放心生育或多生一個。
生育的父母們請祖父母來照應子女最放心,同時他們也履行上養老、下育兒的責任,共享天倫之樂。他們可以多出時間為事業打拼。
三. 對子女:三代同堂家庭能夠給子女更深厚的德育、智育、群育,以及提供較多方面的人生認識。祖父母比較寬容,父母則通常要求嚴格,兩者平衡對子女的教育有益。如果父母們能夠多生一胎,便有兄弟姐妹和堂、表等親戚,有助於養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有助於未來社會的和諧。老年人的智慧,青年人的積極性,將使子女獲得寶貴的身教。成長為有創造力和親和力,有進取精神的人才。
在新冠疫情中,各國都普遍試驗將學校上課改為在家中網上上課。如果是中、小學生,需要家裡有大人照顧。這使很多小家庭產生困難。很多父母不能在家裡遠程上班,無法在家裡兼顧孩子。孩子在家甚至沒有飯吃 -- 學校原來供應午餐甚至兩餐。遠程授課和課室授課各有優點和缺點,涉及很複雜的教學、家庭和社會問題。但遠程授課與課堂授課搭配,優、缺點互補,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顯然是未來的趨勢。家中有祖父母在,學生將能夠順利接受遠程上課辦法,不因為家庭條件差而在網上學習中處於不利地位,擴大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西方社會,許多父母過於忙碌,難以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讀書玩樂,便以多送玩具,多給零用錢補償,結果孩子身心成長並不健康,可能養成不良習慣,以至於年輕人產生很多不正常的問題,如酗酒、狂歡、吸毒、暴行等,還有自殺事件。在貧窮的家庭,或單親的家庭,子女成長期的問題更多。中國社會也出現了這類問題,觸目驚心。三代同堂的家庭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產生問題青少年。
四. 對農民:農民家庭是中國特有的問題:西方在近代工業化後,農民離開農村去各行各業就業,就轉化為工人,所謂 “工人階級”。中國大陸的制度規定農民階級是二等階級,還規定永遠是農民:不論去哪裡做什麼工,自己和子子孫孫仍永遠是農民,永遠“打工”,工資低,沒有“身份”,沒有福利,也沒有權利。他們不能在城市裡安居,成家困難,能成家的則生育和養育子女又困難。子女不能在城市受教育,只能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農民工也不能孝養他們的父母,老父母如果不是在外打工,便是農村的“空巢老人”。民工的家庭三代割裂,沒有正常家庭生活。一年一度的春節返鄉潮,其背景是打工農民家庭的辛酸。農民的傳統家族思想和習慣比較濃厚,會比較容易接受三代同堂家庭,也符合他們的需要。農民/民工佔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幸福應該就是大多數人的幸福。
為提倡三代同堂家庭,政府有責任建立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基礎設施:
a. 對三代同堂家庭降低所得稅:凡是有老一輩長輩的家庭,都給予減稅待遇。按照養老的人數(同居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人数),分級減稅,藉此鼓勵三代同堂。
b. 對肩負孝養父母的夫妻再提供“敬老”補助金。不論父母是否自己有收入(有的還沒有退休),都按人數提供敬老金,使得三代同堂的家庭不會因為養老而增加經濟負擔,反而比分住兩家更為寬裕。政府同時允許退休老人兼職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c. 提升農民為平等公民,取消農民世世代代永為農民的制度。使農民享有在任何地方工作和居住的權利,以及在居住地享有全部公民權利。為農民建立配套的社會環境和生活設施、如學校、公寓、工作保障、公費醫保、退休制度等。使農民的子女和空巢老人可以進城,同为公民,三代共同生活。及早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畢業的全面免費義務教育,並迅速建立補充義務教育制度,以提高進城農民的教育、技術和生產力,也提高祖父母一代照顧家庭的能力。 “移民”進城的農民/民工,不應該是城市中的底層貧民。城市裡不應有“居民”和新來農民兩種人的區別。
d. 鼓勵建築界設計三代同堂的公寓和家屋,除設計老人的臥、浴外,並有他們閱讀/工作與休息房間,使他們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三代合住,可以節省大量老人公寓,對社會是巨大的節省。三代同堂的公寓應該與其他公寓混建,各種家庭混居,社區生活豐富,富有活力和愛心精神。
e.政府應建立老年人的福利收入制度,不論城市居民或農村農民/民工,都有一定的基本退休收入。加上敬老補助金,三代同堂家庭的經濟環境會有所提升。老人並不是依靠子女生活而使得子女負擔加重,反而是有所幫助。
f. 建立完善的社會醫護保健設施:當老人們漸漸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兼顧家庭的時候,他們的第二代也難照料他們。應該有良好的老人醫護制度,幫助三代同堂家庭給予老人們醫護照顧,最後還接納他們到有全時間醫護照顧的老人院去住。政府不能讓三代同堂家庭陷入無力也無法養老的困境和心理壓力。三代同堂家庭並不是代替有醫護設備的養老院。醫護養老院是對三代同堂家庭制度的必要支撐,使“老有所養” 順利過渡到 “老有所醫”。
結論:孟子的中庸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兼各方之長而不走極端,是為中庸。三代同堂家庭介於大、小家庭之間,是具體體現中庸之道。中國接受小家庭習慣不久,三代同堂可能是理想的家庭結構。
血緣之間的親愛關係是出於天性,是自然的。大家庭能夠維繫家庭和社會的承前啟後,源遠流長的穩定關係,然而與現代經濟、社會生活方式不能兼容。小家庭的缺點是個人和家庭在社會上原子化。三代同堂家庭的設想,將三代的財力、智力、能力和時間進行整合,而達到較大的合理共享,產生1+1>2的增效效果。在充分的社會、經濟制度支撑下,有可能成為未来的基本家庭結構之一。
三代同堂的家庭兼有大、小家庭的優點和缺點,優點多於缺點。將來的努力是設法發揮優點,彌補缺點。許多人仍選擇小家庭,是正常的。每一個家庭按照實際需要和個別因素考慮,靈活選擇,自由自主。絕不可以用政治力量去 “勸併”。那將是揠苗助長,折騰而後失敗。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