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電視臺( CCTV ) 有一個相當不錯的節目"走遍中國",介紹了許多中國政府幇助窮困地區人民致富除貧的故事;筆者憑看過影片後的記憶,隨便講一兩個印象較深的故事和大家共享:
甘肅有一個小伙子,初中時便因家窮輟學,跑到深圳去打工,隨身帶了幾斤家鄉的特產"隴西核桃",打工那段時間,有時會拿出一點招侍一起打工的好朋友,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有一位朋友不經意說了一句"這玩意在網上買得到,不過價錢很貴",這個甘肅小伙聽到後靈機一動,便到網上查看隴西核桃的價錢,看到後嚇了一大跳,最便宜的是六十元一斤,小伙在家鄉時曾替人收購過核桃,頂多兩元一斤。哇賽! 這一嚇有分教,小伙子立即下定決心打道回鄉,並作了一些準備工作,買了一個便宜電腦並悪補了一些簡浅的電腦課程。回到家鄉後,因為沒有網路,只好整天泡在網吧裡釣魚(等買主上門),三個多月的煎熬終於等到了第一筆五斤訂單生意,買主是一位曾經被下放到甘肅的知青,因為懷念當地核桃美味才買的,他收到後又買了幾百斤,此後陸陸續續訂單越來越多,小伙便開始和附近核桃農戶簽約優價收購再到網上傳銷,當地政府也把小伙當成領頭羊,給予他多方支助,譲他帶領農戶們脫貧。當年的窮小伙如今已是身價千萬的小富翁了,當地的許多農戶也靠他的指引由幾千元年收入,變成了幾萬元年收入,窮鄉僻壤數年間變成了世外(核)桃園,美哉 ! 美哉!
再講一個比甘肅更窮的寧夏,那兒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不毛之地,許多山區因為嚴重缺水,多年前還被聯合國評定為最不宜人居的地方,中國政府有鑒於此,便決定大手筆發動移民扶貧政策,把那些山區居民搬遷到適宜人居的平地來,過去十多年已有一百六十幾萬原来居住在窰洞裡的人民搬進了水電煤氣俱全,三室一廳而且有一點後院的新式建築,電視臺記者特別訪問了一位福寧村濱河家園的一位大姑娘,她們家是從山區移民進村的,原來全家三口人(父母和她)每年只有幾百元收入,不但吃不飽,衣服也是補了再補,如今在政府幫助下住進了新屋,自己承包了一個養菇房,父母幇她打工,另外還請了同村一些工人,每年有十幾萬收入。談到"福寧村"這個名字的由來,也算是中國特色,就是中國政府有一個由發達地區支援窮困地區的政策,辦法是指定一個經濟較好的省幫助一個窮困省解決問題,福寧村就是「福建」支援「寧夏」的一個樣版。福寧村建設初期,正是習近平主閩之時,這個樣版村的功勞簿上,一定會記上習大大一筆吧! 記得八零年代初到大陸旅遊,看到江南漁米之鄉的農村都是破瓦殘垣的景象,如今那些鄉村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的三線都城;假以時日,像福寧這樣的小村肯定又是一個拔地而起新都會了。
從鄧小平的「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到習近平的「全力奔小康」,中國的除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事實,像上面所提的那種小故事可能道也道不盡,說也說不完,於是中國政府有了更大的雄心壯志,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要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也能複製中國的扶貧致富成功經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都是「你死我活」的信仰,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是「我活你也活」的新思路。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傳承著治國平天下的大志,但平天下並不是窮兵黷武的侵略,而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這也許就是中國領導人所津津樂道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