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金刻羽谈中国经济

6/24/2023

1 Comment

 
水秉和
 
             *** 運用AI制作视频***  金刻羽谈中国经济​


      五月,一位名叫金刻羽的女士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书,书名《新中国游戏手册: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受到广泛注意。该月底,她出现在CNN星期天的《全球公共广场》(GPS)节目,接受主持人Zakaria的访问。Zakaria 问她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她相当自信地说,中国的经济将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也将会超越美国。

      金刻羽的父亲是金立群。金立群是中国为了向一带一路这个划时代的项目提供资金而设立的亚洲投资银行的首任行长。由于父亲的人际关系,她14岁时就以交换学生的身份来到美国,住在一个政治上非常活跃的美国家庭中,就读于纽约市布朗士区的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Horace Mann School。中学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并且一口气读到博士学位,所以绝对是一位学霸。现年40岁的金刻羽已经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而这本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提升她已经非常灿烂的人生。

      在介绍这本书的论述之前,且让我以一名在美国读中国政治的人的视角来谈谈。之所以会有金刻羽的这样一本书问世,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巧妙结合。数十年前,一位教授曾经感慨地说,许多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年轻学者,为了写论文,他们拿了奖学金,跑到香港,或者台湾,一面学中文,访问从大陆出来的各色人等,一面研究大陆的报章杂志,对比不同时段字里行间出现的差别,据此试图用西方的理论架构去构建他们各自的中国。不幸的是,文革爆发了!几乎一夜之间,他们脑海中搭建起来的“中国”,不见了!花了几年功夫写出来的东西突然完全失去了价值。其后,又有一批学子,苦读毛选,倒背小红书,分析毛泽东建立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不断革命”的深刻见解。非常不幸,邓小平发动了改革开放,另一批学者的多年心血再次付诸东流。

      回顾过去,在美国的一流大学研究中国的现代政治,一直有一种鬼打架的感觉。大家都好像在瞎子摸象,谁也不知道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是不是真实的中国,可是教授必须教课,学生必须学习,论文必须不停地写。更绝的是,瞎子们搞不清楚,他们摸的到底是象还根本不是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有人说是陈云最早说的,有人说是邓小平最早说的。说的什么呢?无他,“摸着石头过河“!意思是,改革开放之后,掌握着中国命运的领袖不知道中国应该怎么走,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他们必须摸索前进,碰到一个问题就设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在他们摸索的过程中,西方的学者们也在摸索,这些学者们摸索的是一个中国领袖自己也正在摸索的东西!

      现实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中国,或者,中国是什么。西方学者只有拿他们为纳粹德国和共产苏联建立的理论架构,极权,专制,镇压,洗脑等等充满偏见的名词,强加在中国的头上。究其实,有些概念也可能适用,可是都是暂时的,浮光掠影,因为中国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变。另外一些学者把中国跟亚非拉一大批谋求现代化的国家放在一起,收集了大把大把的经济,教育,报纸销售量,发电量等等数据,投入电脑程式,利用各种统计运算方法,来探究到底中国应当被摆在哪一个发展阶段中。可是,根据所有这种瞎子摸象地探索和分析,他们完全没有推论出,或者推算出,中国能够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从赤贫飞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走的是一条自己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最关键的就是解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实事求是地解决现实问题,其中如何打开计划经济的枷锁是重中之重。事后证明,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经验中,中国独创的双轨制是最成功的办法。但是,即使最成功的办法也有它的副作用,包括贪腐,三角债和通胀等问题,其严重的程度几乎使得改革开放半途而废。幸运的是邓小平的坚定意志和彻底务实的态度,他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且放下身段,向东亚的成功经验学习。更难得的是,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起,尽管转型的过程困难重重,可是经济依然向前推进。2001年,中国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成功转型的里程碑。从那时开始,中国自己独特的体制乃逐渐形成。

      尽管如此,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成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仍然凭借从西方经验里面产生的理论架构来审查中国。有所改进的是,他们的理论架构减少了,意见趋于一致。目前,西方学者的定论似乎是,中国是一个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威权,不同于极权或专制,是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内涵比较少的中性概念),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不给人民言论自由和人权保障,同时对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国家的力量在国际上争取经济利益。总之,按照他们的定义,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从定义上,他们就否定了中国的所有成就。

      问题是,按照他们的理论,威权主义政体必然形成阶级分化,导致民怨,社会晋升机会减少,贫富差距加大,从而发生内乱,甚至革命。国家资本主义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丧失,无法与市场经济竞争,经济停滞不前,同样会带来民怨和社会动荡。因此,按照他们的理论,威权体制要嘛崩溃,要嘛会随着民智开放而向民主转变。直到目前为止,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使他们失望,也令他们感到困惑。

      就在这个中国体制逐渐成型,经济仍然向前挺进和西方的模式解答不了问题的时候,一位亲身体验了中国生活,又彻底融入西方学术世界的人,和她的书,脱颖而出。这绝对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妙结合!

      金刻羽在书中很少谈理论,她从个人在中国的生活现实出发,结合了她对西方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西方谈论中国的各种论述的了解,写了一本试图解答西方的困惑的书。书中没有对西方的偏见提出批评,而是设法委婉地讲出一个正面了解中国的途径。在当前西方世界反中情绪高涨的时刻,这本书出版应当说是一场甘霖,一场及时雨。
             
      书的第一章的题目就是“中国的困惑”。她1997年一到美国就感到美国同学对中国的误解,很可能从那时起她就产生了要正面介绍中国的使命感。她特别强调中国的政治体制(英文的State, 在中国,它是一个党政合一的体系)继承的是儒家的传统,是一个长幼有序的父权传统。党政体系就如同家庭的家长,它管得很宽,可是对全国国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人民赋有道德责任,必须为人民谋福利。她举出哈佛大学的甘迺迪学院进行的时序民调来说明。根据这个民调,中国人历年对政府感到满意的比例在86%以上,远高于美国。为什么呢?她说,政府就像父母对子女一样,总要管他们,管是为他们好,而一般而言,人民对此并不反感。这是中国人跟美国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
      她还举世界价值观调查作为例子。2017至2020年间在世界各地做的调查显示,95%的中国人对他们的政府具有信心,相对于美国的33% 和45%的世界平均值。她说,“中国公民指望他们的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不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自由的侵犯”。
      
      西方关于极权,专制,威权等体制的定义,所缺乏的,就是它们都忽略了执政者与人民之间存在的这种道德责任关系。掌权者与庶民之间存在这种道德责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必须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走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道路。
      
      不可否认,在寻找自己的道路的过程里,中国共产党走了不少歪路,造成了许多灾难,尤其在前三十年。这些金刻羽没有提。她叙述的是过去四十年和今后可能的发展。在这方面,她说,是的,中国的确是一个国家体系拥有巨大权力的国家,中国的国营企业,经过一段困难的转型时间,在社会上仍然发挥重大的作用,在中央指定的领域中,不顾盈亏,促进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转。民营企业在中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在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方面。可是它们筹资能力低于国营企业,促使它们到海外上市,但是政府并没有压抑它们的发展。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她说,在于中国的经济模式。它是一个政治权力集中而经济权力分散的模式。中央制定大方向,地方政府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引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模式她称为“市长经济”。过去,西方的和反中的说法是官商勾结,同流合污,或者说是政府“寻租”,打击企业的积极性,可是,在中国,现实却与此相反。地方官员的升级考核要看他们所管理的地区的经济表现,这样,地方官员互相之间激烈竞争,他们招资引商,提供各种方便,帮助本地企业发展。

      在中共二十大之前,地方考核的标准是该地的GDP,所以官员们致力于提高GDP,忽略其他。二十大把标准扩大了,强调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限于GDP。这就是金在书名中说的新游戏手册。

      ​在这本书里,金刻羽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一胎化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财政,民营企业的创新,以及中美之间的科技竞赛等等,许多都是在纠正西方论述的偏失。最重要的是,笔者认为,是她对中国体制的肯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她述说新一代中国人与上一代的差别,相信他们会为中国带来变化和新气象。总之,这是一本平易近人,讲道理但是不空谈理论的书,值得一读。


1 Comment

大反攻开始了!

6/24/2023

0 Comments

 
彭文逸

      千呼万唤,大反攻终于开始了!根据各方的报导,大反攻是在6月4日凌晨发动的,在本文动笔之时,第一轮好像才刚刚结束,可是情况不太乐观。6月13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对战地记者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访谈。他说,乌克兰损失了168辆坦克,418辆装甲车,以及25%至30%北约援助的各种设备。他说,“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很快就不再存在。他们还能生产什么?弹药是运进来的,设备是运进来的,武器是运进来的。这个样子,你活不长的。“

      他还说,“他们没有我们俄罗斯的决心。他们哪边没有热情,是一批衰落的国家。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不在乎。我们要为我们的利益而战,而且我们会达到我们的目标。“

      新闻报导说,乌克兰夺取了6,7个村庄,在一两处地方突破了俄军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在俄军强烈的爆火,导弹的轰击下,损失惨重,无法继续向前挺进。还有报导说,俄军用超高速导弹精准打击到基辅国防部的情报中心,重伤乌克兰的情报头子和炸死了多名英美籍的顾问。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美国一直拒绝向乌提供F-16战机,现在终于肯了,可是训练飞行员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以至于制空权操在俄军手中。没有制空权,乌克兰从地面上冲锋的坦克和部队处于挨打的地位,这种反攻怎么可能成功?

      在反攻之前,《纽约时报》的三位重量级的专栏大佬各写了一篇文章,替泽连斯基助威。世界知名的汤玛斯·佛理曼的文章标题臭骂普京:“普京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蠢蛋!“。这实在非常不礼貌。我看了他几十年的文章和书,对他还是满佩服的。不过,我记得他当初是反对北约东扩的,可是,北约一旦东扩,他就反转过来批评普京了。难道他不应当批评拜登吗?

      这形象地说明,他们的文章获得全世界许多报章杂志的转载,可是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美国读者,和美国的利益,他们是在全世界为美国争取话语权。即使他们不同意美国政府的政策,可是不可能坚持这种立场而继续在大报上写文章。因此,对这些大佬的文章,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认识,和警惕。

      第二位也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曼。他把调子拉得很高,把乌克兰的反攻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登陆。他说,虽然乌克兰素来被认为是严重贪腐的国家,可是它是民主国家。所以,他上纲上线,举起了民主对抗专制的大旗。他说,“如果乌克兰得胜,那么全世界的民主力量就得以加强,包括美国。如果它失败了,那么它不仅仅是乌克兰的灾难,并且也是世界的灾难。西方的援助将停止,普京将取得胜利…每一个地方的民主都会弱化。“

      虽然他承认,乌克兰是一个严重贪腐的“民主“国家,可是他觉得美国应当全力支持乌克兰!拜登在副总统任上时,奥巴马交给他的一个任务就是减少乌克兰的贪腐。泽连斯基是一名哗众取宠的喜剧演员,被该国的寡头的和美国看中,花钱把他拱上了总统位子。北约全力支持他,把他捧上天,到底是因为民主,还是因为他不惜牺牲乌克兰上千上万的性命,为北约效命?为什么美国的顶尖评论家不肯明说,”民主“是北约东扩的幌子?是他们在自欺呢?还是在欺人呢?
      
      第三位是Bret Stephens。他的名气没有前两位大,可是此人文笔锐利,头脑一流,是一位坚定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保守派作家。他的题目是“乌克兰的最后决战“。在还不知道最后输赢的当口,他显然反对目前在美国顶层讨论的,以南北韩之间的板门店模式解决乌克兰问题。他主张全力支持乌克兰取得胜利,但是并不主张让乌克兰拿回克里米亚,认为这样就足以羞辱普京,并向全世界宣告,侵略民主绝不会得逞!

      ​对比上述言论,普京有胜券在握的自信,而这三位评论家是在喊口号,打嘴炮。普京抓到了乌克兰的要害,那就是它的一切都仰赖北约,而这是不能持久的。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俄罗斯拿下马里乌波尔港的时候,它动员的是车臣部队。它拿下巴赫穆特时,它动员的是瓦格纳雇佣军,其中一半是囚犯。普京去年新动员了三十万部队,这些部队接受了半年以上的训练,可是并没有直接参战。相对而言,乌克兰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在兵源不足的情况下,再多先进武器恐怕也无济于事。除非北约参战,这场战争打到现在,可以看出,美西方是要输了。





0 Comments

論國泰航空歧視事件

6/17/2023

0 Comments

 
史學穎

國泰航空對大陸旅客的歧視態度並非個例,相信搭乘過的人都有同感,國泰對旅客的差異服務由來已久,60年代對日本,70年代對台灣,80年代對越南,對黑皮膚的南亞旅客更是向來如此,公司高層對這類的差別服務也一向認為是理所當然,歧視是國泰從上到下 全體一致的惡劣行徑,只是對象隨著時空而不斷變化而已。

相對的華航每年運送眾多的大陸旅客,卻從未有歧視投訴,連有許多「綠色」員工的長榮航空也不見大陸旅客曾有任何此類抱怨,近年來華航更成為大陸客所喜愛的航空公司,可見解決之道還是事在人為。教育員工不可在服務職場中混入私人情緒和建立以客為尊的中心思想才是徹底的解決辦法。

西方的航空公司在服務態度上一向不如東方國家,新加坡航空 中華航空 日航 韓航 等眾多亞洲航空公司一直都把西方航空公司打到地上,我個人曾在70年代服務於美國的西北航空,其東方部門也一直是整個公司評價最好的部門,亞洲員工的態度和藹,對客人的心態掌握都在西方員工之上,在航空業這是天然優勢,無可否認。

香港政府施政水準不差,但是國泰航空繼承的是英國的二流服務,當然會出這種問題,我的建議是向中華航空取經學習,保證一學就會,馬上改善,可是一定要將公司高層和工會代表列入學習行列,因為以客為尊應該是由上而下的教育成果,而不是由下而上的自然生成。



​
0 Comments

沙利文看對了病卻開錯了葯

6/17/2023

0 Comments

 
張文基

        *** 運用AI制作视频***  沙利文看對了病卻開錯了藥 (張文基)​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4月27日在布魯金斯學會以“重振美國經濟領導地位”為題,發表了一個遠超過狹義經濟問題的重要演講。 它用簡潔的語言務實的檢討美國所面臨的國內和國際各種問題和挑戰,並旗幟鮮明的指出這些問題反映出自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許多政策的失敗,因而必須代之以一個“新華盛頓共識”,將國內經濟政策與全球安全議程相結合,並提出一系列的具體政策和目標。 這個演講顯示拜登政府終於找到了美國的病因,然而,他所開出的藥方卻很難解決今天美國的問題,因爲1. 治標不治本,錯誤的聚焦於遏制中國; 2.野心太大,想畢其功於一役,而身染重疾的美國未必能承受得起這些重藥的副作用。 所以美國必將不得不調整它的政策和措施。

沙利文指出的“美國正面臨四個挑戰”

第一,美國的工業基礎被掏空了。 在市場效率的名義下,金融業獲利,而戰略物資的整個供應鏈——連同製造這些供應鏈的產業和就業機會——都轉移到了海外,工業和持續創新能力受到了真正的打擊。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曝露出“市場萬能論”的缺失。

第二,地緣政治和安全競爭的新環境。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即一個龐大的非市場經濟體已經以一種構成巨大挑戰的方式融入國際經濟秩序。 幾十年自由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濟依賴性,讓歐美正在受制於人。 中國繼續大規模補貼鋼鐵等傳統工業部門以及清潔能源、數位基礎設施和先進生物技術等未來關鍵行業。 美國不僅失去了製造業,還侵蝕了我們在定義未來的關鍵技術方面的競爭力。

第三,氣候危機加速,迫切需要公正有效的能源轉型。

第四,不平等及其對民主的挑戰。 長期以來,普遍的假設認為貿易帶動的增長將是包容性的——貿易的收益最終將在各國內部得到廣泛分享。 但事實是,這些成果未能惠及勞動人民,美國中產階級失去了陣地,而富者愈富。 這破壞了任何強大而有韌性的民主所依賴的社會經濟基礎。

簡述沙利文的藥方:新華盛頓共識

目的是透過“重建”,確保一個強大、充滿活力的美國中產階級,並為世界各地的勞動人民提供更多機會。

第一步,用現代美國工業戰略在國內打下新的基礎。 政府,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對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如高級晶元、關鍵礦物質、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大規模公共投資與扶持,激發市場競爭的力量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

第二步,與伙伴合作,幚助他們在上溯重要領域建設一個有能力、有韌性和包容性的工業基礎。 這些伙伴包括加拿大、日本和其他G7國家、歐盟、韓國、台灣,印度等。

第三步,超越傳統的貿易協定,建立著眼於時代核心挑戰的新的國際經濟夥伴關係。 1990年後的主要國際經濟措施是基於貿易自由化和降低關稅的理念。 我們並不是要拋棄WTO,但是今天嚴峻的挑戰主要是來自非市場經濟實踐和政策(意指中國),威脅著這些自由貿易的核心價值觀。 所以我們正在與許多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合作,改革多邊貿易體系,使其有利於工人,照顧合法的國家安全利益。

第四步,向新興經濟體調動數萬億美元的投資——利用這些國家自己制定的解決方案,但由不同品牌的美國外交,如各種區域合作組織或銀行,提供資本。

最後,用“小院高牆”來保護美國的基礎技術。 我們對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實施了精心定製的限制,主要盟國和夥伴也紛紛效仿。 我們還在加強對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的外國投資者的審查。 我們在解決與國家安全有核心聯繫的敏感技術的對外投資方面正在取得進展。 我們是為了去風險和多樣化,而不是與中國脫鉤。

“新華盛頓共識”前途暗淡

沙利文認識到美國的根本問題源自於過去卅年基於新自由主義思想所制定的政策的失敗,這種認識也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民所接受。 然而,他所開的藥方卻很難奏效,首先它治標不治本,錯誤的聚焦於遏制中國,而忽略了美國面對的根本問題是國內問題,是美國金融寡頭主導下扭曲的美式民主和所衍生的嚴重國債、赤字和貧富兩極化問題。 他無力做根本的改革,只好聚焦中國,然而,他的藥方理論混淆缺乏號召力,企圖在高科技領域構築壁壘,違反了世界潮流和美中的實力現實,只會悪化美國的內外處境。

無可否認,中國2001年加入WTO後,國力飛躍發展,但是這是在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下取得的成果,美國除了後悔外最需要的是了解中國爲什麼成功。 沙利文的對策是學了皮毛,那就是放棄了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學習中國,採用了政府主導的工業戰略,然而卻沒有瞭解中國成功背後的文明基礎。 這讓我想起了清末洋務運動的失敗。

最近,重新看了朱鎔基擔任總理後的五次記者招待會,發現25年前他所面臨的許多問題:貿易,貧富差距擴大、農民收入過低、政治體制改革、臺灣、香港、新疆、西藏等,今天仍然是西方的關注,但是中國的客觀處境已經遠好過當時。爲什麽?中國政府的長期規劃及執行能力和中國人的勤勞特質、集體主義精神才是中國成長的根本原因。 二戰後能夠迅速發展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是東亞國家,這是偶然的嗎?

科技的發展必然促進世界的一體化,這是歴史的必然,在國家間利益高度相互依存的今天,美國的任何製造集團對抗的企圖都是事倍功半的。

此外,沙利文野心太大,想畢其功於一役,寄希望於數以萬億的財政支出,支持國內和國外投資,來重新塑造二戰後美國主導世界的新國際秩序,可能嗎? 那時的美國GDP佔全世界的50%以上,2022年只是 15.57%,那時美國軍力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而今呢? 此外,今天聯邦國債已超過31.7兆美元,並且每年增加2兆,美國聯邦預算很難長期支撐沙利文的野心,而不幸的是美國的問题是超過卅年的積累,豈是短期數年能解决? 美國要中興只有開源節流,降低軍費、增加超級富豪的稅收,同時與中國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發展。 所以這個版本的“新華盛頓共識”必然短命!


​

0 Comments

“深藍”怪罪侯友宜論述空洞甚至偏“綠”但其實藍營不談“主義”久矣

6/17/2023

0 Comments

 
卜正

不少人說,侯友宜現在民調不振,甚至落後柯文哲,是因為他不得“深藍”認同。

更有人說,“深藍”不認同侯友宜,說穿了就是不接受本省人代表國民黨選高位,這是“中國藍”和“本土藍”的矛盾。

一些「深藍」大概會辯解,不是不接受侯友宜本省人,而是他兩岸論述不明,核電政策也搖擺。 用我戰友林明正的話,就是認為侯友宜只是挑些討好的“問題”來批,卻不談真正核心理念的“主義”。

然而,我也認同明正所說,所謂只談“問題”不談“主義”,藍營的政治文化不就是如此嗎? 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只剩蒼白的“九二共識”看似還有一點“主義” 。 至於曾經高呼認同蔡英文“四個堅持”的蔣萬安,對“九二共識”閃閃躲躲,碰到兩岸問題就用“和平交流”與“中華民國”打混,除了他的“中國國民黨”籍和那個“蔣” 姓,到底跟民進黨有什麼不同?

去年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勝,是民進黨內部派系拆臺,逼蔡英文分享權力,並非台灣社會的“反中”意識有根本變化。 藍營放棄意識型態戰場久矣,連多數“深藍”也只是迷惑於個別議題罵罵民進黨“出氣”,並無真正和民進黨切割的具體論述,更談不上有什麼真正的中國認同(雖然民進黨喜歡把他們打成 “中國”)。

國民黨所謂“親美反共”,和民進黨“倚美謀獨”根本就是一回事。 “深藍”若要批侯友宜兩岸路線不明確,則朱立倫、蔣萬安也都一樣。 至於馬英九占的便宜,是他帶點傳統中國庭訓的“外省人”身分連結了“深藍”對“黨國” 的想像,甚至可通過“祭祖”滿足大陸一些人對“國共合作”的幻想,又正好在他執政期間,中美尚在“戰略合作”的蜜月期,使得他“親美和中”、“不統不獨”那套有縫可鑽,可以用模糊的“九二共識”忽悠。

從這一點上說,侯友宜的本省人身分確實吃虧,就像我這個本省統派,也沒有馬英九那些“外省人”在大陸上有這個爺爺、那個奶奶的親戚,要想“祭祖”也只能祭自己根本沒有感情、 甚至根本不一定能考據得出的“遠祖”。 我時常說過,對我們這些本省統派來說,我們支持統一並非出自“鄉愁”,而是對歷史的理解、民族的認同,是文化的情感及理性的思索,讓我明白臺灣命運系於中華民族復興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也是因為如此,我已超脫“深藍”的思想桎梏,不再因為“外省”或“黨國” 的身分符號,而產生“沒落貴族”、“民國遺老”的沉湎情結。 一個覺醒的本省人,當然能和我一樣支持國家統一,走向民族復興; 至於沉迷於“黨國”、“反共”的外省人,也可能最終被民進黨那套“民主對抗威權” 的冷戰語言“統戰”。 就像我們罵賴清德造神八田與一的同時,也不應忘記正是馬英九花重資蓋了八田與一紀念園、還原他的日式官舍。 當我們看到最後一位台籍「慰安婦」阿嬤離世,痛斥民進黨不為“阿嬤”討公道,同樣別忘了馬英九任內是如何縱容台獨 媚日的教科書荼毒學子,可以為日本殖民者的技師蓋園區,卻連一座官方保存“慰安婦”受害史實的陳列館都建不起來!

馬英九從大陸走了一遭後,回台每每回憶他的“祭祖”行,都常會“不禁哽咽”。 但是,再多的“哽咽”也無法彌補,在他執政八年錯失撥亂反正的機會,甚至一句“我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都沒說過。 如今再來哽咽,也無法將他的懷鄉、故國之情再傳給隨他參訪的臺灣青年,那些青年反而學會了,要如何只談和平不談統一,就能不出賣“主權”又賺人民幣。 由此便可明白,“深藍”何以愈來愈萎縮,愈來愈無法對抗民進黨的政治論述,因為“深藍”確實只剩下特定世代、少數族群對“黨國”的情感、利益連結,而這種“連結”是無法傳承的!

侯友宜在新北市議員逼問下,說他既反“台獨”也反“一國兩制”,又透過幕僚放話稱自己從沒說過支持“ 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當然是滑頭。 但這種滑頭不只是他一人,整個藍營都是如此。 某些時候,你會發現柯文哲反而對“一國兩制”還保留想像空間,對美國鼓動戰爭的批判也比國民黨還犀利。 當然,柯也巧妙地以他曾經“墨綠”的身分,抬高他說“兩岸一家親”好像就很了不起的價碼,通通都是在投機。

無論如何,人們稱“深藍”對侯友宜的厭惡,很大一部分是出自他的“本省”身分,並非全無道理。 或者說更精準一點,那就是「深藍」之中一些社經地位較高的「菁英」,對侯友宜學識較淺的蔑視。 只不過,一些“深藍”崇拜的“管爺”管中閔,就曾經在2015年連戰出席大陸紀念抗戰勝利閱兵時,用“閱你的 ‘卡撐'(閩南語:屁股)“這種粗鄙之語辱駡連戰,表達他的反共仇恨,這實際上也是助長民進黨反中、仇中的操作。 侯友宜固然沒有中心思想,但很多“深藍”除了對“外省”、“黨國” 的喜好依戀,就是重覆親美反共的冷戰語言,不但也沒什麼真正的中心思想,甚至還不敢冒犯兇狠的民進黨,只敢對統派、對大陸趾高氣昂,完全就是標準的欺善怕惡,消費對岸的善意而已!
 

0 Comments
<<Previous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