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7月6日至9日訪華(大陸)。她宣稱訪華的目的是「尋求與中國健康的經濟競爭,打開溝通的機會,避免溝通不暢或誤解」,並說建立溝通是拜登的訓令。中國希望她能夠有助於解除禁運。
葉倫 7/7(星期五)與國務院總理李強和前副總理劉鶴、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會談。赴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的晚宴。晚上與美國商會成員舉行座談會,波音、美國銀行等高管參加。
7/8 上午與中國氣候和金融專家會面。下午與副總理何立峰會談。葉倫強調三點:直接溝通;貿易是互利,應合作而非脫鉤;在氣候變化上合作。何立峰引習-拜去年11月會談的共識稱,願意改善關係。中午她宴請6位女青年經濟學家午餐,談論她們的工作和生活。
7/9 與中國銀行侯任行長潘功勝會談。在美國駐華使館舉行記者招待會。離開大陸。
中國財政部於7/10發佈聲明,肯定葉倫訪華的積極意義。同時提出四點會談沒有結果的要求。主要是美國放寬對中國的各種禁令。
葉倫的訪華,各方面的評價多半是正面的。她打開直接接觸和就實務進行會談的大門;釋放友好信息,顯示對中國文化,人物,生活、食物的了解和興趣,包括與年輕女經濟學家聚餐。她是經濟學家,又是婦女,這些都贏得官方和民間的好感。
葉倫訪華之後,中美雙方緊接著有密集的互動:
7/12 美國國防部邀請中國駐美大使館人員去五角大廈會談。因為軍方拒絕會談,所以改請外交人員。會談的內容不詳,但雙方願意對話本身就是進展。
7/13 王毅和布林肯在雅加達東盟峰會上再度會談。他們是政治層級的會談,針鋒相對。但同意保持會談是好的。
7/16 美國氣候特使克里抵達北京,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與中方深入交換意見,商討就《巴黎協定》的承諾進行具體合作事項。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也將訪華,中國商務部表示歡迎。美國提高關稅的商品達3000多億美元,並把1300個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名單,是美中衝突的焦點之一,需要談判。
中美關係近年特別緊張,但兩國顯然都有意降溫,促成會談增加。其中因果,需要探討兩國制度和利益的深層衝突與變化,以及最近全球國際關係的重大變化。
1.二戰後美國以蘇聯為主要敵人。中國大陸1949後附屬於蘇聯及其繼承者的俄羅斯,便也成為美國的敵人。美蘇之爭以政治軍事競爭為主。冷戰後,隨著大陸的經貿發展,美國轉而認定中國是全面競爭對手,尤其要防止中國獲得高科技領域的競爭能力。在這兩大壁壘對立的大局下,中美兩國的國內,都各有重視政治與戰略的一派和重視經濟與生活的一派。
美國政府的主流思想是以維護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和霸權地位為主導思想,並以維護全球安全體系為己任,同時維持美國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和最高的科技能力,以支撐其戰略地位。在軍事上,俄國入侵烏克蘭,大陸承諾無上限支持,使美國和西方一致認為中俄一體,大陸必然要乘勢打台灣。東南亞國家也認為台灣之後,就是他們,他們需要美國保護,加上台灣的位置和經濟有多層的戰略重要性,歐美形成保護台灣的共識。美國採取“以武止武”的預防戰略,佈置絕對的軍事優勢去嚇阻大陸用武。政治派也可以稱為戰略派。
美國的金融和工商業者基於國際分工合作,各國各以比較優勢生產而進行貿易交換,合乎經濟原理,對雙方有利,一向主張合作。中美“脫鉤”將破壞全球經濟穩定,傷害兩國的基本利益和全球利益(IMF也警告:兩大壁壘的對立,減緩了世界的經濟發展。),2022年中美貿易額達到歷史最高的6,900億美元,可見生產者和消費者有重大互利關係。經濟派也可以稱為民生派,和平派。葉倫不主張貿易戰、關稅戰、脫鉤戰。
2. 大陸也有對應的兩派,1949後「奉蘇承運」建國,接受蘇聯的意識形態和世界革命立場,黨政領導們視全世界是革命對象,尤其以打倒美國和傳統的西方為其歷史性任務。可以稱為鬥爭派。習近平當政後,收縮改革開放時期的政策,以戰狼外交自許,引起對立尖銳化。本來友好的國家,也考慮要去風險化(de-risking)。
大陸有眾多重視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的人物,80後他們推動參加美國主導的世界經貿秩序,以發展經濟,也可稱為民生派。
兩國的戰略派和鬥爭派多半是在政界打滾的人物。在美國是會競選,會玩弄群眾政治的政治人politicians。在大陸則是“黨委專業” 的高官。他們是掌權者,主導國家的大政方針。民生派多半學經濟,或在經貿領域任職。他們多半有較高的教育水準,從事實際工作。在美國制度中,各方面都有權發聲,意見紛紛。在中國,由於黨控一切,顯得全國一致親蘇親俄而反美。社交網站上也是一片紅粉的聲音。但是在實際生活上,從科技到娛樂,民情喜歡的都是美國和西方的東西,鮮有俄國的身影。即使黨政高官安排財產和子女教育,都是面向西方,不是蘇聯或俄國。民生派顯然頗得民心。經濟派民生派都希望找朋友,主張合作。戰略派鬥爭派是摩拳擦掌,為軍事制勝做準備。
3. 上述的基本面近年發生了變化。世界不斷進步,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快,國際間的權重形勢發生變化。一是俄羅斯軍事力量下滑,二是大陸的經濟放緩,使兩級對立轉為多元多極的趨勢。美國乘勢推動加速這趨勢,以加大美國的優勢。
a.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不利,使俄國軍事強國的地位忽然下降。因為中國的軍備硬件和軍事經驗都是以蘇/俄為師,俄軍暴露其弱點勢必影響各方對大陸軍事實力的評估。更重要的是,印度參加印太安全體系,加強了美國在印太的軍事優勢。印度本來就是第三世界領袖,是擁有許多戰略優勢要素的大國。在“歐美-俄” 的對抗中保持中立,但在“美-中” 的對抗中卻積極站在美國一方。印度與日本形成對華左右夾擊的態勢,增強了美國的優勢。在美中強弱對比擴大的意義上,兩國緊張關係勢將逐漸趨緩。
b.80年代後大陸經濟迅猛成長,主要是為先進國家打工所致。大陸獲得外來的資本、技術、高端部件,為外國企業打工,然後將外國品牌的產品銷向全世界,主要仍是銷向富庶國家的市場。為支持外資企業的生產,大陸產生大量的上下游企業,政府也大力投資土地、建築、交通、通訊和管理部門加以配合,從而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和發展產業的文化。但是中國經濟“崛起”卻被美國視為威脅。美國祭起科技戰大旗,又發動關稅戰,禁運戰,脫鉤戰,將在華企業外移到其他國家,促成其他打工大國的崛起,以分化中國的產能,並建立美洲本區域的產業鏈,降低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印度乘勢崛起,特別引人注目。莫迪是以「招商引資」起家。印度擁有打工大國的很多優勢,可能趕上並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產業大國。其他打工國紛紛興起,中國產業大國的地位就相對下降。同時,大陸的領導不放心國內的民營經濟,給予重手打擊。國內企業一蹶不振,也有加速外移的趨勢(低端產業本來已經自然地逐漸外移)。中美仍是彼此不可分的經貿夥伴,但不再是兩極之間的競爭,勢必能緩解兩國的緊張關係。
4. 以上兩個全球形勢的變化有利於中美緊張關係的緩解,但是海峽兩岸的危機卻更惡化。大陸不顧俄國在烏克蘭的經驗,不斷加大其文攻武嚇,甚至傳出有武統時間表。海峽危機成為中美餘下最尖銳的衝突點,可能是爆發世界性熱戰的焦點。
台海問題的關鍵在大陸的武統思維。武統是中國傳統大一統思想的延續。中共從東北打到西南,打出一個天下,以「槍桿子出政權」自豪。建政後三十年連續發起鬥爭運動,繼續革命。理所當然認為對台灣不能和統自然要武統,武統後再加以改造,實現真正統一。80後大陸改與西方世界經貿合作,以恢復民生。對港台採取「優容利用」的政策。港台以其人才、知識、 能力、以及與世界經濟來往的經驗,大力幫助了大陸的三十年迅速崛起。(蘇聯就是沒有他的港、台去手把手地幫助他經濟轉型和建設,至今經濟沒有起色。)港、台對大陸投入資本、人才和企業,還大力引進外資和擴大世界市場。有人認為近年大陸顧盼自雄,覺得對港台的利用不再需要,對外資、港台和民營企業也開始打擊。導致企業大舉外移和倒閉,職工崩塌式的失業,出口下降,經濟迅速下滑。最近領導層中不少人轉而強調堅持開放,對外不脫鉤,對內鼓勵民營經濟,並歡迎與美國經濟派的會談。但卻沒有影響到鬥爭派放鬆對台灣的文攻武嚇。
大陸周邊國家為了防中和自保,都採取「國防靠美國」的國策。台灣位居亞太整體地緣戰略的中軸地位,以及在半導體產業鏈中掌握關鍵技術。導致遠近國家都紛紛挺身表示協助保台。美國為了全球戰略和經濟利益,以及保護友邦,不可能放棄台灣。其他國家基於俄-中一體,抗俄、抗中不可分,歐洲國家來到亞洲參加防中,日本韓國則進入歐洲參加抗俄。武統其實沒有勝算。如果引起野心國家乘機圍攻,將是民族大難。
台海危機的解決,主動權全在大陸。只要大陸明白宣示,停止一切文攻武嚇的動作,衷心追求和平統一,主動邀請台灣和談。台灣不可能拒絕。一旦開啟和談,顯示決心和平解決,東亞局勢立刻開朗,中美戰略對峙的形勢及時緩和。
和平解決海峽兩岸問題,應該將港、澳問題一併解決。兩岸四地可以共同商討大中華長治久安的體制。例如以聯邦制統一的可行性:各自保有其政治制度,不但保護台港澳,也保護大陸的黨治體制。而四方社會、經濟、文化統一為大中華一體:人人同意的一中。
結論:由於俄羅斯軍事強國地位下滑,印度經濟崛起,其他打工國興起,出現多元並立的世界格局,使得美俄對立和美中對立的兩極化格局丕變。多元並立有穩定性,有助於美中關係的緩和。但是台海危機觸發戰爭的危機如在眉睫。這需要大陸的領導層認識到和平統一才是最大的光榮,最大的勝利,最大的政治和經濟收穫。中美關係也進入長期和平合作的時代。
美國和中國(大陸)都有戰鬥派和民生派。希望國際多元化的趨勢有助於民生派逐漸獲得兩國多數國民的認同。台海問題的解決,將是對他們最大的助力。希望葉倫的訪華,提醒人們注意中美友好對兩國和對全世界的重要性,也注意到解決台海問題是對兩國民生派的重要助力。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