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高雄念初中时,班上有不少同学会说日语。他们偶尔会教我说几句简单的会话,但都不成句,只是几个单词罢了。因为他们几乎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台湾就已光复了,已无需被迫学日语了。他们会说的日语单词,大概是从父兄那儿学来的。发音是否正确,也无从判断。初中学生基本上还是孩子,仍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因此还不会有政治意识。某日一位和我要好的同学,教给我一个日文单词,意思是“中国兵”。我跟着他念了两遍。接着他问道,你想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中国兵“在日文中是懦夫的同义字。虽然当时年龄还不大,但听后仍感受辱,因此至今难忘。但是否真的如此,就不得而知了。但笔者判断,即使真的如此,大概也只使用在作为殖民地的台湾内部,目的在贬低中国人在台胞内心的形象,挑拨他们与祖国的关系。
造成两岸难以统一的因素很多。有实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实体上最明显的,莫过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欺压,侵略我们,因此心里害怕,中国强大后会报复。而其中最担惊受怕的,应首数日本了。日本古代文明深受中国影响。甚至据传说,日本人根本是派往海外寻求仙药未归徐福的后代。传言固不可尽信,但古代中日间的密切交往却是有史可考的。中日自秦汉时期即有接触。而特别是到了隋唐后关系更为密切。公元7 – 9世纪日本派往大唐的使节到达鼎盛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都源自中国。以至在欧美博物馆中介绍东亚文物的解说员,只介绍中国文物,而忽略日本文物。他们认为,日本文物基本上全源自中国,并不具自己特色,无单独介绍的价值。其实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后,在消化过程中,是有加入其民族特色的,并非囫囵吞枣。我们在面对日本时,既不可自卑,也不可盲目自大。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日本确曾视中国为其学习模仿的榜样。但此一现象至19世纪欧美影响力侵入东亚后,就发生了变化。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驱使其到中国,日本一带寻求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基本上仍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而欧美商人急于打开两国门户。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即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不但开放了通商口岸,还割让了香港。而日本则于1853年,美国派舰驶入今横滨附近海面要求通商后,日本大惊失色,自知无力抗拒,遂于次年与美国签下通商合约。
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对此有种种不同说法,若仅就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一般认为是,1860年代日本实施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尚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来临。而到了19世纪末中国实施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度,中国遂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自不希望中国变法成功。不料这短短三十余年之差,竟令中日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失败,不仅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更严重的是,使部分国人长期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即使抗日战争早已取得胜利,台湾也早已光复,但在在部分人心里,仍无法摆脱日本殖民的阴影,总认为中国比不上日本。这就成了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只有大陆进一步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后,才能克服此一心理障碍。
谢芷生,2021年1月8日,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