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二月美國總統尼克森出乎絕大多數美國政界人物的預料飛抵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會面,開啟了中美交往的大門,並達成了中美關係里程碑“上海公報”的簽署,雙方同意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鋪平了日後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道路。
回顧當時的國際情勢,尤其是中、美、蘇三大國之間的情勢,可以說中國、美國都希望改善與對方的關係。六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從中國撤走專家,自1969年起蘇聯陳兵中蘇邊界多處,兩國之間還不時有小規模衝突。中國估量在全面戰爭,包括核子大戰的情況下中國恐難敵蘇聯,因此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也是再自然不過的策略。
美國在二戰之後雖然已是世界第一強國,無論如何從軍事或經濟層面來衡量,但是對於共產主義的擴張,由蘇聯擴展到中國,再繼續向南推進,有深層次的擔憂與恐懼。這是六十年代美國捲入越南內戰的原因。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已打算從越南撤出,如果不與中國改善關係,可能亞洲會很快全面“赤化”,這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再者,趁中、蘇有摩擦之際拉近中國對美國也是有利的戰略,如此種種考量促成了尼克森的訪華之行。
我們來審視一下尼克森訪華之後的中、美、蘇三國關係的發展:
美國方面大力促成尼克森訪華之行的美國官員中,除了眾所週知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外,還有溫斯頓.洛爾德(Winston Lord),此人便是1989年六四事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
提到六四事件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過改變中國制度的企圖,六四可以說是美國在中國進行的顏色革命,所幸有鄧小平果斷出手平息,沒有釀成大禍。
然而美國在九十年代初透過軍備競爭與對蘇聯領導人物的誘騙,成功地瓦解了蘇聯,並從中獲得了巨量的經濟利益。
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及其盟國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同意十五年後自動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制,認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之後其政治體系必然會走向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然而在十五年後的2016年美國及其盟國卻拒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是美國認為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與之前的兩位中國領導人在國家發展的政策與走向上有了不小的調整,並沒有變為所謂的市場經濟的民主體制。2017年底美國的國家安全報告已將中國列為第一競爭對手,2018年三月特朗普開始了對中國的貿易戰。
拜登上台後在國際策略上對中國的打擊抵制比特朗普時期有過而無不及,還企圖聯合盟國一起對付中國,可惜結果遠非拜登所預期。美國在此同時也不斷與俄羅斯發生摩擦,最近拜登政府啟動全力來挑動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可笑的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說不會發生戰爭,只有美國撤僑撤領館人員,煞有介事地製造戰爭即將到來的假象,目的為何?企圖在歐洲製造危機,將美元吸收回美國以緩解美國十年來最高通貨膨脹之危!
過去兩年多以來新冠病毒的滋擾改變了世界的局勢,美國的疫情以及死亡人數已創世界最高紀錄,國內兩黨形成意識型態對立,社會撕裂,經濟成長放緩,這將加速中國的GDP 趕超美國。估計五年之內中美兩國的相對勢力將產生質變。到那時,本著美國人“打不敗你,我就與你合作” (If I can’t beat you, I will join you!) 的習性,中美兩國合作的機會將會再現!有趣的是誰將是下一位尼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