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四十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國際原油的價格與國際地緣政治鬥爭的需要息息相關,此次的巨大波動也不例外。 誠然國際原油生產超過需求,然而差距多少? 不同的專家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估計,概括講並不大,在1%到3%之間。 為何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不減產自救? 而最大輸出國沙特反而加大生產以確保供過于求? 回顧一下本輪油價暴跌的重要節點和當時的地緣政治大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們之間的關聯。
去年六月油價開始下跌時,正是烏克蘭新政府上任,並向東部說俄語區域大舉進攻,企圖武力統一東部的時候。 然而由於普金的幕後強力支援,“東部民兵”打敗了烏克蘭政府軍的企圖。 烏政府的盟友,美國及北約諸國,在戰場上無法屈服俄羅斯,只好在經濟上加大對普金的制裁。 由於俄國財政收入極大程度依靠石油輸出來換取外匯,所以將油價做空,從115元跌到九月中期的100元,然而普金態度沒有任何轉變。 九月十一日美國國務卿訪問沙特,表面上是共商對付IS的大計,之後油價即開始加速下跌,在2015年二月初跌至50元。 其後逐步反彈在三月十五日回到六十美元,從此時到七月十五日期間油價在55元至68元間小幅上下震動。 在這段時間,敘利亞局勢基本朝有利於美國及以沙特和土耳其為代表的遜尼派國家集團傾斜,俄國和伊朗所支持的敘利亞的阿薩德什葉政權岌岌可危,超過百萬的中產階級難民湧向西歐。 在此背景下,美國所領導的北大西洋組織盟國加大對俄國邊境的軍事壓力,而油價也再度下跌,到九月中旬再度低於50元。 然而出乎世界的意料,普金以迅雷之勢于九月卅日以強大的海空軍力量出兵敘利亞並在一個月的期間扭轉敘利亞局勢,打擊了美國,土耳其和沙特支持的反阿薩德政權的民兵組織,也摧毀了IS的設施和它運輸廉價原油的管道和車輛,嚴重傷害了土耳其的野心和利益。 十一月十三日巴黎發生傷亡500人的恐怖襲擊事件,促使西歐各國,特別是法國改變對敘利亞的政策,全力打擊IS。 法總統奧朗德于十一月廿四日訪問美國希望促成美俄合作共同加大摧毀IS,而就在同一天土耳其F16 在土敘邊境擊落俄國蘇24戰機,也打破了法國的企圖。 就在十一月中旬油價開始新一輪的暴跌從50元跌到今天的36元。
油價的迅速下降是美國和沙特主導的,因此油價的能否回歸正常水準取決於美俄關係是否能緩和下來,而這又最終取決於美俄能否在敘利亞和摧毀IS問題上是否可以達成能令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個國家集團都滿意的方案。 而這方案必定是政治解決。 最近美國開始不再強調敘利亞總統阿薩德須先下臺才能啟動政治解決的步伐是一個好的徵兆。 油價不可能長期低迷,因為俄羅斯不可能承受得起長期的低於30元的油價。如果逼急了普金,他可能會用各種手段打擊沙特的油田來讓油價迅速上升。 走到那一步時不僅是西亞的災難也將是沒有人願意見到的世界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