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台灣由左翼團體,特別是勞工界人士組織的每年一度的"秋鬥"今年由於蔡政府進口美國瘦肉精毒豬,及否決中天電視頻道續約事件,得到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支持,參與人士空前踴躍,可能對未來臺灣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海外華人對"秋鬥"背景可能並不熟悉,因此我們很高興邀請到活動總領隊黃德北教授撰寫此短文。
忙完秋鬥與周一至周三的上課後,今天突然變得很輕鬆。除了準備下周的秋鬥檢討會議資料外,可以在陽台欣賞遠山的風景,也可以掀開書稿,開始寫我已經停筆一周的中共黨史專書。在書中突然看到許多可以回應有些人對今年秋鬥讓國民黨參加遊行的評論:
左派與右派在某些時刻進行政治合作,常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如中共與國民黨就有過兩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由於共產黨的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竟然未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以致當蔣介石控制上海後,在英方帝國主義與江浙財團的支持下,開始背叛國民革命的理念,開始實施「清黨」,大規模的屠殺共產黨員、左翼知識分子與進步青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使國民黨在孫中山時代所具有的進步性蕩然無存,以致在後續發動北伐時,不得不與北方的新軍閥合作,只能維持中國形式上的統一,無法真正掃平地方軍事武力割據的力量。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為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這次中共記取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經驗,堅持採取在敵後發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為其抗戰的主要戰略。因此在抗戰期間不但未遭國民黨吃掉(但仍然遭到國民黨的多次侵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940年的皖南事變,讓新四軍喪失7千名幹部與士兵),反而在日本佔領的農村建立各種根據地,讓力量持續發展,並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能夠集結起來與國民黨進行最後的決戰,徹底擊潰蔣介石政權。(昨天上課與同學討論秋鬥時,竟然忘了說這兩段歷史,真是失職的教師)
可見左派與右派如果真的合作,不一定都對左派不利。不過,上面所說的是政黨合作的例子,秋鬥離此還有很大的差異。秋鬥只是一群社運團體組成的平台,根本還算不上是一個正式的組織,更非政黨;今年秋鬥與國民黨的關係也很難說是一種「合作」,我一直把它定義為國民黨動員支持者參加秋鬥遊行。我還真的期盼有一天台灣左翼力量能夠強大到發展成一個有堅實群眾基礎的左翼政黨,有條件與國民黨、民進黨等右翼主流政黨進行某種政治合作,一起推動社會的變革或對抗帝國主義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