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大災難:無底線的大國鬥爭

4/23/2022

1 Comment

 
何平

最近因爲烏克蘭事件美國和俄羅斯的衝突迅速加深和擴大,兩個核武大國有可能走向直接武裝衝突。  另一方面,美國衆院議長佩羅西高調的宣布訪台,直接衝擊中國的底線,雖然在出行前幾天以染上新冠病毒爲藉口,延緩出行,暫時避免了美中兩大超強的攤牌。然而,這種極不負責任的戰爭邊緣遊戲,會不會釀成毀滅性的後果? 美國爲什麼要這麼做? 它圖什麼? 能逹到它的意圖嗎? 世界將如何變化? 如何避免毀滅性的災難?

無論是烏克蘭,俄羅斯, 還是西歐國家,烏克蘭戰事的擴大和拖延都不符合各自的根本利益,但是拜登政府卻巴不得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越南,折損俄羅斯軍力也消耗國力,甚至導致普金的下臺。 拜登的邏輯是什麼?

首先必須認識到今天的美國精英已經背叛了獨立建國時的理想:建立一個獨立的自由、民主、普遍福利的新型國家。當時爲逹到這個目的,必須反對以英國爲代表的制度:對外實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對內壓制和剝削大多數一般人民,只為貴族和金融寡頭服務的制度。 然而,自從1913年歐洲金融力量透過聯儲會的建立,利用金錢逐漸控制了美國民主的最重要機構:總統、國會、司法、媒體... ,美國已經不是從前的美國。

金融寡頭無祖國,他們只是利用美國的國家機器,替他們打開控制金融自由流動的壁壘,那就是主權國家。因此,有能力不受他們控制的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就必定是他們最終的敵人,而任何歐亞大陸內國家間的走向合作更是必須被無情摧毀。

普金和大多數俄羅斯人反美嗎? 31年前,蘇聯人以和平的方式拋棄了斯大林式的共產主義,讓東歐共產國家和平的脫離華沙公約組織選擇各自的道路、讓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和平的脫離了蘇聯、自動放棄了許多武器,全身心的擁抱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希望能從此走上資本主義的康莊大道。 普金當時不僅不反西方,還積極的想融入西方,但是他及許多熱愛俄羅斯的人,最终深刻的認識到被西方騙了,西方不會接受俄羅斯。做為一個愛國者他必須奮起保護俄羅斯的利益,也因此慢慢的他覺得中國才是朋友。

俄羅斯入侵一個國際社會共同接受的主權國家,烏克蘭,當然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必須受到谴责!但是,爲什麼大多數的國家對美國以前主導的透過武力肢解主權國家南斯拉夫、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卻沒有義憤填膺?

烏克蘭的悲劇不大可能短時間內會解決,因爲俄羅斯的軍隊在戰塲上的表現遠不如預期,無法迫使烏克蘭接受俄羅斯的和平條件。 由於對俄軍的忌憚降低,最近美國和歐洲國家加大對烏克蘭提供武器,如坦克、大炮、防空及反坦克導彈、無人飛機甚至必要時飛機。 西方雖然無法支持烏克蘭戰勝俄羅斯,但是卻有能力將戰事拖延下去。

西方一直壓迫中國與俄羅斯劃清戒缐,但是中國豈能忘記唇亡齒寒的古訓! 有中國的支持,西方的經濟制裁就不可能打垮俄羅斯。

西方宣傳俄羅斯被“絕對”孤立了,但是事實上,地球上的人口大約是75億,其中參與制裁的,除了日、韓,台灣外,絕大多數是白種人爲主的48個發達國家或地區,人口數大約是11億。 難道,其他64億沒有制裁俄羅斯的人微不足道。 事實上這些國家和地區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希望和市場。

華盛頓顯然認爲局勢的發展對美國有利,它破壞了俄羅斯和西歐的經濟和政治合作,也孤立了俄羅斯。 但是長期而言,未必有利。 首先抵制便宜的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農產品和礦場品將使歐洲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加速通貨膨脹,直接影響中低收入人民的生活,加大歐洲國家的政治動蕩。最近法國總統大選,左右兩翼的候選人得票率直追馬克龍就反映出社會對現狀的不滿。

其次,西方的制裁不可避免的加速世界分裂,降低美元在國際貿易和儲備的分量,而俄羅斯提供的便宜能源和農礦產品,又會增加中印等國的工業產品兢爭力。 新興世界的加速崛起必然增加西方發達國家的焦慮和各式各樣的制裁,世界將變得更不穩定,這難道是發達國家所追求的嗎?

對美國最大和最長遠的傷害是自己破壞了長期製造的自由主義神話如產權神聖不可侵犯的倫理、公平透明的市場規律、言論自由、獨立客觀的新聞報道等。 這就是爲什麼大多數非白人國家並沒有跟隨西方的腳步,也必將加速新國際秩序的建立。

美國今天内部面臨嚴重的赤字和國債問題。美國的財政收入是3.4萬億美元,但是2022年的聯邦預算是6萬億美元。即使不包括社會安全和聯邦醫療的承諾,美國的聯邦債務是30萬億美元。如今聯儲會爲了控制通貨膨脹必須加息和出售所擁有的9萬億美元債卷,這很可能觸發經濟衰退。

美國和世界都面臨重大的挑戰,避免災難需要所有大國的共同努力。主要是要改變心態,要以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合作互利的態度而非你死我活的態度。 最起碼要做的是即使不能認同他國的價值觀和制度,也必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這種認知是冷戰時期兩個陣營之能夠維持和平的重大原因,必須繼承和發揚。

1 Comment
Lucy Tuann
5/18/2022 07:34:08 pm

Good comment.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December 2023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