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再论中美博奕的策略

12/22/2018

0 Comments

 
劉羽明
​
   筆者在上文已阐述了世界博奕的重点在亚太,而主导博奕的是两个大国中美,其他国家则选边或靠边站。

   本文再探讨一下中美博奕的策略,这包括博奕双方各自採取的策略,也包括博奕的潛规侧。博奕的范围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而贸易战只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博奕,但却是政治、军事和文化博奕的集中表现。

   先来看博弈的潛规侧,这是博奕双方默认和约定俗成的博奕的前提,就象下棋的规距和棋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苏联解体这段历史时期,是意识形态的冷战时期,也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导的世界博奕时期。由于战争刚结束不久,所以博奕主要是在经济方面,而且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便形成了博奕双方默认和约定俗成的潛规侧,那就是“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这是博奕的前提,顺理成章,也是苏联解体后,中美博奕的潛规侧和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中美双方也採取各自的博奕策略。

   国际贸易本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以贸易差额、税率和知识产权为借口,用来遏制和打击对方,这就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贸易战的实质。贸易战是由美国针对中国首先发起的,它单方面提高税率和对中方的企业实行制裁,这是不公道的,这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显而易見,这是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和保持其霸主地位,在世界博奕中採取的一种经济策略。所谓“春秋无义战",美国在这場贸易战中占主动地位。

   中国则是处于被动地位,即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得不起来迊战。因此,中国所採取的策略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并希望通过谈判使对方尽早停止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中方也不是消极对待这場贸易战,因为中方看到贸易战双方都沒有赢家,所以採取积极防御打消耗战的方针,借力打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善自己的经济体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中方也看到,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情势已与五、六十年代完全不同,美国再实行经济封锁只会失去在中国这一广大市場,得不尝失。所以中方有理由相信,美方不能无止境地提高税率,封锁也只是个别的暂时的,贸易战终将过去,到头来美方的损失将比中方更大。

   以上只是一方面的分析。贸易战只是经济博奕的一种方式,即使贸易战结束后,经济博奕仍会长期存在,从理论上说,将存在至中国实现复兴梦的那一天,而且规模会更大,其中包含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博奕。所以,中国应着眼于将来,做好两手准备。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博奕都是以政治为先导,軍事作后盾的。政治指的是地缘政治,就是美国的重返亚太,他将自己的国家安全范围扩展到亚太地区,这是什么逻辑?軍事就是所谓的島鏈,这是明显针对中国的。美国这几十年的时间都耗费在搞垮苏联和征服中东的战争上,无暇顾及中国,让中国得以利用这天赐良机韬光养晦,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国力。美国回头一看,惊呼中国威胁到他的霸主地位,于是便急于千方百计要围堵中国,贸易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如果不是中国实现了国防现代化,恐怕就不只是贸易战了。因此中国採取一带一路的策略,与俄国结盟;同时强军备战,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统一台湾,打破美日的第一島链,化解美国的围堵。中俄的力量加起来,足已抗衡美日,这就是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奕。。

   人类社会终究是要走向大同的,那就是全球一体化成为地球村,估计时间也不会太长,顶多是从现在起二百年后的时间(筆者上文说三百年是从新中国成立起计算〉。新中国成立69年已取得如此成就,滿一百年便能实现全面小康,再过一百年便能实现复兴梦。中国只需在国际事务上坚持清静无为和不称霸的方针,在实现复兴梦之后,历史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主导世界约核心,引领人类走向大同世界,即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因为中国古文化早已缊含有世界大同的思想。

   虽然中国与世无争,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且人类在走向世界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过程中,最危险的是核战争,这将毁灭人类。为了实现复兴梦和避免核战争,中国必需发展出能抗衡整个西方加上曰本的軍事力量,以战止战,保卫世界和平和自己国家的安全,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作为在美的华侨,不论入藉与否,都应以自己的根在中国而感到自豪,都应站在中间立場,“帮理不帮亲",多做加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事,因为两百年后,我们的后代都是地球村的一员。

作者:劉羽明, 广州师范学院七八届中文系。一九八一年自费畄学美国,現旅居纽约,是美藉华裔画家、作家和收藏家。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December 2023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