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究竟是什麼關係,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它不是個理論問題,而純屬情感問題,本來無需提出來討論。但多年來一直有人在為此爭辯不休,還包括一些臺灣電視臺的政論節目。此難保對涉世不深,不瞭解近代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史的年輕人,不受影響。因此,對本文提出的問題仍有略作解答的必要。
1970年筆者剛到德國留學,便遇上了兩位同情台獨主張的“老”留學生,向我宣傳台獨理念。他們當時還不具備,像今日台獨發展出來的多種似是而非的台獨理論,以及言辭上的攻防技巧。他們一再強調的,無非是說,新加坡也是個華人社會,既然可以獨立建國,為什麼臺灣不能呢?另外就是搬出些什麼“民族自決”,”居民自決“的道理來,企圖說服我。當時筆者年輕氣盛,禁不住與他們發生了激烈口角。現在想來,不覺為自己當年的幼稚衝動而好笑。意識形態的分歧,不是用爭辯可以解決的。
若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或許有些史料年代過於久遠,明確性,可靠性不足,缺乏說服力,且與現代國際公法上的概念也難完全吻合。但鄭成功於1624年驅除荷蘭收復臺灣,以及1683年清康熙統一臺灣,設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管轄,而1885年光緒為防法日等外國勢力染指,更將臺灣升格為行省,以便加強防務。這些事蹟總足以說明,臺灣不論從行政上,或法律上都早屬中國的一部分了吧。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海,陸戰場皆敗,日本兵臨城下,迫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臺灣遂淪為日殖民地,長達五十年。日本前二十五年用的是高壓政策,後二十五年,鑒於臺胞反抗事件漸少,則改采懷柔政策。毋庸諱言,當年日本已完成了現代化進程,而中國則連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在外人眼中,中日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尤其自1936年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後,部分(約占2%)的臺胞響應了此運動,放棄了自己的中國姓氏及祖宗牌位,想當日本人。在這些人眼中,自是更瞧不起中國與中國人。我在高雄念初中時,班上一位同學告訴我,日本話中懦夫的代名詞就叫“中國兵”。筆者當年雖年紀不大,但聽後也大感受辱,因此至今難忘。
如果有人的父祖輩曾當過皇民,不必感到羞恥。但重要的是,應當知道,臺灣經八年抗戰後,已於1945年獲得光復。不但開羅會議與波茲坦公告有跡可循,且日本也早予承認。今日生活在臺灣的人,基本上都受過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日本殖民統治的餘毒,應早已滌除乾淨。難道還有誰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以及臺灣與大陸都同屬中國嗎?臺灣與大陸雖分享治權,卻共享主權,還需搬出憲法來佐證嗎?
國共兩次合作,兩次破裂,造成雙方反目成仇,長期無法彌合的遺憾。此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失,實難以估計。我初到德國時,正逢國民黨在海外留學生中召開所謂“反共愛國會議”。我頗不以為然,便發表了一篇題為“究竟是反共愛國,還是反華賣國”的文章,從此走上了與國民黨決裂的不歸路。
受國民黨長期洗腦式的反共宣傳,再加上大陸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尤其是十年浩劫的文革,是台獨產生的重要背景,並不能完全歸因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獨思想的產生既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時間也較久遠,非一朝一夕可以根除。但目前看來,大陸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不但對深藍的國民黨具有磁吸作用,而對深綠的獨派人士也有著鬆動,軟化的作用。
2018年6月7日,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