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海峽兩岸究竟是什麼關係?

7/14/2018

2 Comments

 
謝芷生

          海峽兩岸究竟是什麼關係,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它不是個理論問題,而純屬情感問題,本來無需提出來討論。但多年來一直有人在為此爭辯不休,還包括一些臺灣電視臺的政論節目。此難保對涉世不深,不瞭解近代中華民族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史的年輕人,不受影響。因此,對本文提出的問題仍有略作解答的必要。

           1970年筆者剛到德國留學,便遇上了兩位同情台獨主張的“老”留學生,向我宣傳台獨理念。他們當時還不具備,像今日台獨發展出來的多種似是而非的台獨理論,以及言辭上的攻防技巧。他們一再強調的,無非是說,新加坡也是個華人社會,既然可以獨立建國,為什麼臺灣不能呢?另外就是搬出些什麼“民族自決”,”居民自決“的道理來,企圖說服我。當時筆者年輕氣盛,禁不住與他們發生了激烈口角。現在想來,不覺為自己當年的幼稚衝動而好笑。意識形態的分歧,不是用爭辯可以解決的。

            若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或許有些史料年代過於久遠,明確性,可靠性不足,缺乏說服力,且與現代國際公法上的概念也難完全吻合。但鄭成功於1624年驅除荷蘭收復臺灣,以及1683年清康熙統一臺灣,設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管轄,而1885年光緒為防法日等外國勢力染指,更將臺灣升格為行省,以便加強防務。這些事蹟總足以說明,臺灣不論從行政上,或法律上都早屬中國的一部分了吧。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海,陸戰場皆敗,日本兵臨城下,迫清廷簽下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臺灣遂淪為日殖民地,長達五十年。日本前二十五年用的是高壓政策,後二十五年,鑒於臺胞反抗事件漸少,則改采懷柔政策。毋庸諱言,當年日本已完成了現代化進程,而中國則連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在外人眼中,中日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尤其自1936年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後,部分(約占2%)的臺胞響應了此運動,放棄了自己的中國姓氏及祖宗牌位,想當日本人。在這些人眼中,自是更瞧不起中國與中國人。我在高雄念初中時,班上一位同學告訴我,日本話中懦夫的代名詞就叫“中國兵”。筆者當年雖年紀不大,但聽後也大感受辱,因此至今難忘。

            如果有人的父祖輩曾當過皇民,不必感到羞恥。但重要的是,應當知道,臺灣經八年抗戰後,已於1945年獲得光復。不但開羅會議與波茲坦公告有跡可循,且日本也早予承認。今日生活在臺灣的人,基本上都受過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日本殖民統治的餘毒,應早已滌除乾淨。難道還有誰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以及臺灣與大陸都同屬中國嗎?臺灣與大陸雖分享治權,卻共享主權,還需搬出憲法來佐證嗎?

            國共兩次合作,兩次破裂,造成雙方反目成仇,長期無法彌合的遺憾。此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失,實難以估計。我初到德國時,正逢國民黨在海外留學生中召開所謂“反共愛國會議”。我頗不以為然,便發表了一篇題為“究竟是反共愛國,還是反華賣國”的文章,從此走上了與國民黨決裂的不歸路。

            受國民黨長期洗腦式的反共宣傳,再加上大陸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尤其是十年浩劫的文革,是台獨產生的重要背景,並不能完全歸因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獨思想的產生既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素,時間也較久遠,非一朝一夕可以根除。但目前看來,大陸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不但對深藍的國民黨具有磁吸作用,而對深綠的獨派人士也有著鬆動,軟化的作用。          

              2018年6月7日,維也納
                
 
2 Comments
陳泰祐
7/17/2018 08:17:11 am

國共内戰三十多年後各自分居兩岸,有如夫婦經過一場頭破血流的離婚如今双方要破鏡重圓,必須兩相情願,遠景自會光明美滿,如果靠霸王硬上弓,難令人心服口服,勸强者以友誼感化,耐性的讓時間沖淡仇恨,重圓之日終會到來。

Reply
曹華
7/19/2018 03:03:21 pm

早期漢人跨海移居台湾,所謂‘父子’亦‘兄弟’的連接,雖然日據五十年,此百里之海水並不能完全的切割,直至1949的國共对抗而分離,猶如‘夫妻’的分居兩岸,每天各家煮自己的飯吃。在大陸的政治版图上,中国人对此島嶼有聲索權(territory outright),然而島上面的一切建物屬於現在的居民,形同共生的(community)財產诠释解說。以色列人的‘主僕’關係在五十年時要解决,佃農可以繼續和主人共住,如佃农要離開,主人也会將部份土地分割出去,這是大禧年(jubilee)。國際慣例是99年來解决,台湾想要分離出去,也要考慮到‘大陸人民的同意’;如果回歸统一,現住的‘台湾人也要願意’,美国的民事纠纷通常就是这樣解决(settlement),双方各自取捨一点(give and take)。看看國際歴史,武力仍然是個最後的選项。美国不就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50年(1620-1776),最後經过戰争才能獨立建國。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