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之前的最後一場文旅,是圓了我中亞絲路之夢。如今回想起,真的彷彿是穿越到一千零一夜的夢幻又神奇。
歷史總是輕筆一揮的把中亞帶過,因為它是個說不完也說不明白的地方。
歐亞的十字路口,是地球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中亞,在歷史紀錄上的兩千年來,經過文明的碰撞、帝國征服、城市毀滅、文化融合,卻沒有一個政權能長期統治,大多數的文化遺產集中在烏茲別克斯坦國,蘇聯解體前的一部分。
從台灣出發前得到通知:需自備柔軟衛生紙,我就做好了心裡的準備,想著或許要吃些苦頭了,想像中她是滿布著褪色斑駁歷史陳跡的建築和街上漫遊的行人參雜著陣陣飄來陌生的塵土氣味。
飛機終於緩緩的滑落在首都塔什干,這曾經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商業樞紐之一,據聞玄奘曾在此留下足跡。
眼前的一切,震驚了我,這兩千五百年的古都,展現了現代化整齊乾淨的街道,美輪美奐的建築物結合了俄羅斯的大氣磅礴和希臘神廟的高挑聖潔,顛覆了我原先的遐想與偏見,在艷陽藍頂下,眼前的一切竟然顯得如此地生氣蓬勃、從容優雅。
進入地鐵站的剎那驚艷至今難以忘懷!
地鐵站建於一九六六年,豎立的巨型廊柱上鑲嵌的浮雕裝飾、各種陳列的壁畫,展現出俄羅斯風格的富麗堂皇,色彩斑斕的大理石地板,別出心裁的藝術燈飾,有種歲月沉澱的美,彷彿進入一個隱藏了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宮殿。
上了地鐵,當地乘客投以親切友善的眼神並紛紛起身讓座給我們,詢問之下方知,並非敬老,而是對外國友人釋出的善意,煞時也讓我稍感釋懷,畢竟自己還不至於老態龍鍾。
金庸著名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 「花剌子模」和「玉龍杰赤」充滿了異域魔力,令人嚮往不已。如今腳踏在中亞的土地上,才知道位於西部的烏爾根奇市 (Urgench)就是當年邦國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龍杰赤 (古突厥語發音Gurganj)。
花剌子模因絲路貿易致富,橫行一時,得罪了成吉思汗,在一二二一年慘遭屠城,如今是個保有十八世紀城牆風貌的現代城市,從飛機上眺望,眼下盡是一片沙漠和戈壁灘,哪有雪山峭壁?書中的天下第一俠郭靖,帶萬名士兵從雪峰跳傘入城的壯舉,陪伴兩三代人度過青春歲月,玄幻故事如魔法般,即使在現實中也永不褪色。
華人對墓地多半忌諱迴避,中亞清真寺或陵墓密集如台灣的便利店,有的像藝術建築,有的像華麗鮮彩的豪宅,即使在住家旁也無忌諱。伊斯蘭信仰是人死後不會輪迴或投胎,身體和靈魂如沉睡般在墓地等待審判。葬禮是將亡者潔淨後裹以白布,入地下兩公尺。「鬼」是由造物的精靈所扮演,因此墓地不會有鬼神之說。
布哈拉夏宮的碧藍金令人迷醉,生活在沙漠裡的人,是如何創造出這比碧空更純,比湖水更仙的顏色?中亞的宮殿建築寬闊敞亮,大氣豪放,鮮亮奪目,與人一種莊嚴卻開放的氛圍,讓我想起北京的故宮,外觀壯觀氣派,在殿中卻籠罩著一股隱暗的神秘,皇權的震懾讓人透不過氣的壓抑。馬上民族縱橫沙漠,曠達奔放在血液中涓湧飛騰,當他們停下來的時候,他們的宮殿也要像大地一樣的撫慰著繹動的心。
如今在網上搜「阿里巴巴」,出現的都是馬雲的集團消息。當年馬雲到在美國餐廳問服務員是否知道阿里巴巴這個名字,服務員不僅知道,還說得到寶藏的咒語「芝麻開門」。馬雲不斷的複製這個問答模式,發現阿里巴巴的故事全世界都熟悉,而且無論哪一語言,發音都一樣。為了走向全世界,一錘定音,並且引用「淘寶」開網店,阿里巴巴開門便發現珍寶。一千年後,阿里巴巴創造了全球奇蹟,誰說神話故事沒有魔法?
“ 我願出一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 ”
這句話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流傳千年。邁入古城大門,先打動我的是生活在城內居民的素質,坐在乾淨的夯土房前,向路過遊客靦腆地招呼,凹凸不平的石路失修,卻打掃乾淨、井井有條、不見任何雜物參錯。路人主動上前為我們指路,沙漠的熱情、質樸、良善,都在這一眼裡的希瓦。
中亞人天性樂觀善良,或許與廣大空間、每天充滿維他命D的日光照射有關。胡人的後裔在這片土地上培育良好的教養,處處乾淨整潔,霧霾無形、無塞車喧鬧。景區商販絕不糾纏擾,薄利謀生、不亢不卑。就連公廁也沒有令人不舒服的氣味,曾親眼見衛生人員,用清潔劑賣力的打掃洗手台等地,不知這是清真的生活教養,還是民族性使然?
撒馬爾罕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漢唐歷史上的「胡人」的家鄉,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一次次烈火焚城,又一次比一次更壯麗的重建起來。
帖木兒大帝驕傲的說,“如果你不相信我們的力量,看我們的建築。” 城內的大多數歷史建築,是他於十四世紀橫掃歐亞非大陸,把最精巧的工匠帶到撒馬爾罕,修建最輝煌的宮殿和清真寺。
一路下來難免審美疲勞,對行程最後的陵墓,有點意興闌珊。當我們走進吉爾埃米爾陵墓,卻目瞪口呆,球錐形大圓頂,精美雕刻一片黃金海,令人感嘆帖木兒的的雄心和眼光。
當地導遊胡老師用帶腔調的中文講解中亞歷史,可以感受到他對自己民族歷史引以為榮,當我們不約而同“哇”的驚嘆不已,他臉上總會情不自禁的浮上一抹微笑。
周遠馨,歷史小說《于闐太子》作者,榮獲2019年全球華人星雲文學獎,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
原刊載於中華副刊 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