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從今年二月二十四日到現在已近三星期,何時結束,無人能預期。俄羅斯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這場戰爭, 從普京對烏克蘭提出的四項停火條件(不加入北約,去軍事化,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領土及承認頓巴兩區是獨立的國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烏克蘭近年來一昧倒向西方,並試圖加入北約,已經踩到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的紅線。而烏克蘭之所以會有如此舉動和美國兩次在烏克蘭精心策劃的顏色革命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美國為什麼要在烏克蘭發動顏色革命?
烏克蘭於1991年脫離前蘇聯獨立。它的地理位置介於美蘇兩大陣營之間。早在1997 年,布热津斯基(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安顧問)在他那本“大棋局”書裡, 就清楚的指出烏克蘭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他說:烏克蘭是歐亞大陸棋盤上的一塊重要空間,它是地緣政治上的一個樞紐。做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它徹底改變了俄羅斯,讓俄羅斯再也不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了!(Ukraine, a new and important space on the Eurasian chessboard, is a geopolitical pivot because its very existence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helps to transform Russia. Without Ukraine, Russia ceases to be a Eurasian empire.)
在這樣戰略思想指導下,美國很早就將烏克蘭認定為是制衡俄羅斯的一個重要的棋子,因此長期在烏國內扶植親美勢力。在美蘇兩大陣營的影響下,獨立後的烏克蘭政局一直在親俄派和親美派之間搖擺。加上獨立後國家財富被寡頭掠奪,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沒有改進,民怨很深,這為美國主導的顏色革命奠下了很好的基礎。
美國如何搞顏色革命呢?
美國在各地搞顏色革命,目的是要顛覆當地不親美的政權。美國現在玩法嫻熟,大部分時候都可達到目的。什麼樣的作業程序呢? 簡單來說,就是以民主之名,用金錢支持反政府團體,用媒體製造反政府聲量及散佈假信息,用悲情來刺激群眾的對立情緒,造成情勢失控,最後政權下台。
讓我們來看看烏克蘭的顏色革命是不是大致符合這一套作業程序呢?
第一次顏色革命發生在2004年。那年總統選舉有倆人參選。一位是親俄的Yanukovych ,另一位是親美的Yushchenko. Yushchenko 的太太曾在雷根政府的國務院擔任過要職 。所以美國支持誰, 自然是不言而諭。選舉結果是親俄的Yanukovych 當選。 但是Yushchenko 落選了卻不認輸。數千名他的支持者集結在基埔市中心大廣場,抗議選舉舞弊 (和Trump 類似)。由於人數眾多,引起了西方媒體大量的報導。北約前秘書長數次前往烏克蘭調解無果。調解期間,Yushchenko 鼓勵他的支持者留在廣場抗議。一個月後。選委會宣布選舉無效。重新選舉。這次親美的Yushchenko 獲得勝利成了新總統。抗議結束。由於示威群眾都穿橘色上衣或戴橘色的圍巾。故稱之為橘色革命。這次抗議為時不算長。 過程是和平的。
我們來檢驗這次的顏色革命是否附合上述美國作業程序。首先,我們要看美國和西方是否有用金錢來支持示威活動。 金融大鱷George Soros 曾公開告訴媒體,他在烏克蘭獨立前,就在烏克蘭成立了文藝復興基金(Renaissance Foundation)幫助烏克蘭推動“民主”。這基金一直非常活躍。這次橘色革命,這個基金幫助誰,連三歲小孩也猜得出!
美國政府則是用1983 CIA 成立的外圍組織,國家民主促進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資助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參與橘色革命。2013年美國當時的助理國務卿Victoria Nuland也公開承認美國花了50 億美元在烏克蘭反政府的活動上。雖然這是2013 的談話, 也間接證明美國政府在2004 年 一定也資助了橘色革命。
其次,媒體戰呢?當時西方媒體每次提到Yanukovych 都貼上一個俄羅斯支持候選人的標籤 (大概也屬實),而每次提到Yushchenko, 則把他塑造成的一位反貪腐、為民主奮鬥的候選人,從來不提他是被美國支持的。這些宣傳絕對影響了選民的選擇。
Yushchenko 在選前三個月吃了下毒的食物, 以致臉變得凸凹不平。Yushchenko 宣稱是俄羅斯下的毒藥。是否屬實,一直無解。現在很多政治評論員說他因中毒事件爭取到很多選民的同情。在他的支持者及未決定的選民心中,悲情牌的作用, 發生了效果,使他獲取最後的勝利。
所以金錢,媒體,悲情在橘色革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次顏色革命開始在2013年11 月 ,當時的總統是2010年捲土重來的Yanukovych 那時候烏克蘭政府要與俄羅斯簽訂貿易合約,但沒有與歐盟簽定類似的條約。此舉引起親美派群眾的不滿。這些親西方民眾希望和歐盟有更密切的接觸。 民眾開始集結抗議。在Oliver Stone 的紀錄片 Ukraine On Fire 裏可以看到, 抗議初期,是非常和平的。但是抗議逐漸變質,越來越多極右派,法西斯及納粹份子混雜在抗議群眾中,與警察的衝突愈演愈烈。
這時候美國也沒閒著。除了前面提到金錢援助外,美國民主促進會和美國國際開發署 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訓練大批抗議者們運用臉書這種傳播方式來召集更多群眾加入抗議。11/21到 11/24僅三天裏突然有三個電視台成立,這 三個電視台只報導抗議者的活動, 並煽動抗議者加高抗議的力度。很快的,抗議者開始武裝攻擊警察並佔領政府建築,及放火。此外他們會叫出一系列簡短而刺激的口號鼓動群眾的情緒。這些行動方式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顏色革命極為相似。
美國政界大老像John McCain、Chris Murphy 公開的參與抗議者的活動。美國駐烏大使並接見抗議團體,並有一個小組指揮抗議活動。2014年 2月,Victoria Nuland被爆露在她與駐烏大使的一次電話中, 已內定了Yanukovych的接班人。
2014 年 2月20日,武裝的抗議者在納粹及極右派份子帶頭下對警察舉行全面攻擊。狙擊手、汽油彈全部用上了。面臨排山倒海的群眾,警察不是對手。許多警察傷亡,失蹤。一場政變正式開始了。雖然有國際調停,局勢持續失控, Yanukovych 2014 年2月23日逃離到俄國後,美國內定的接班人成了烏克蘭的新總理。
悲情牌在這次抗議事件也打得特別響,抗議中有100位被打死的群眾被稱為100位天使。他們的葬禮激動了更多人心。有的人的被殺是故意設計。有位女記者將她被人打的照片登在網上。影射她是因爲政治的原因被打。後來證明她的被打與政治無關。此位記者也一舉成名,後來成了新政府的國會議員。
新政府上台後開始厲行去俄羅斯化,總總政策讓烏東人民不滿及憤慨。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宣佈與俄羅斯合併。烏東兩地區宣布獨立。基埔政府派武裝部隊鎮壓烏東親俄的百姓,八年間雙方戰爭不斷,約有一萬四千民眾被殺戮。這些事件,一直到現在都鮮少被西方媒體報導。
2014後的烏克蘭歷屆政府越來越親西方,不但不與俄羅斯保持相對友好的關係,而是屢屢踩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紅線, 以致導致俄軍入侵。戰爭帶來的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真是一場人間悲劇。
烏克蘭的第二次顏色革命完全是照著美國的寫的劇本走的 -金錢,媒體,悲情牌。 一樣不少。同樣的劇本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的暴動中同樣的演出。所幸有中國政府的存在,美國策劃支持的反送中抗議踢到了鐵板。可是類似的戲碼在世界各地還是在不斷的上演, 不同的是世界各地的民眾透過對俄烏衝突過程的目睹,對美國慣用的手法已逐漸看的比較清楚,對美國的在世界各地製造紛爭的行為感到厭惡與不齒,美國的類似操作還能得逞多久?我們拭目觀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