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說,英國脫歐將是歐盟解體的開始,荷蘭,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甚至法國,由於民粹意識的興起,並感到歐盟只剩德國獨大,都可能紛紛退盟。
當然,還有人說,英國是美國在歐盟中的代言人,英國走了,美國的影響力也就隨之減弱了。這連帶地會削弱歐洲的其他建制,如歐元區,如准予各國人民自由移民的Shengen安排,以及更重要的--削弱北約。最後一個可能性令普京特別興奮。
脫歐在經濟方面的影響更是大家熱炒的話題。如:倫敦是否會失去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鎊貶值何時了,美元更強勢和日元升值衝擊日本經濟等等。
BBC,一個大英帝國留給世人的百年老店,一個偉大的獨立媒體,不久前專題談到移民問題—也是脫歐的核心問題。追本溯源,它指出,英國支持美國,未獲得安理會決議授權,毀掉伊拉克;而北約,在英法帶頭,美國殿後之下,毀掉了利比亞。若非如此,中東不至於混亂到今天的狀況,伊斯蘭國也不至於興起,也就不會產生一千多萬的難民,數百萬湧向歐洲。當然,如果英國低下層社會不擔心大量伊斯蘭移民湧進窄狹的島國,擠破了醫院和學校的大門,跟他們爭奪各種社會福利,他們多半不會贊成脫歐。
受英國政府委託的獨立調查機構恰好於此時發表了經過7年調查的《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其中嚴厲批評了英國政府,特別是被稱為奧巴馬的哈巴狗的前首相貝萊爾,指他們沒有窮盡和平手段,以虛假的理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侵略伊拉克。歐洲當前面對的移民潮正好說明,一個錯誤的政策,尤其是毀掉一個國家的原有建制的大事,具有龐大的骨牌效應,不但為該地人民,甚至全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在這種種聯想之外,我們還可以作一個可能是更加根本的聯想,那就是公投本身。公投是一個利器,可以說是文明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它是民主選舉制度中的最後一招。理論家告訴我們,民主是建立在人民對國家,宗教,價值觀,文化傳統,族群感情等的共有認同之上的一種人類至今為止發展出來的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它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共識,那就是對程序至上的承諾。所謂程序指的是憲法與法律規定的程序,其中極端重要的就是選舉程序。但是理論家們不太談到的是,缺乏共識的傳統社會能否被外國力量強迫去實行民主?強迫實行民主能否成功?(猶記得小布什攻打伊拉克的時候說,他要在中東建立第一個民主國家?)
如果一個社會對上述的認同沒有太多共識,或者逐漸失去共識的話,那麼依靠程序至上的原則,民主行得通嗎?簡單的答案是,這要看什麼叫行得通了。國家分裂是行得通呢?還是行不通呢?要知道,正是因為避免分裂,林肯打了南北戰爭。當然,公投是一種和平手段,無論如何都比打內戰好的多。英國是一個古老的民主國家,所以不像阿拉伯國家或烏克蘭等,訴諸流血鬥爭。它仍然依據對程序至上的共識,所以能夠用公投來解決問題,其本身仍然是值得讚賞的。
但是,這也就引發了我們的聯想。
我們觀察到,就在公投的前幾天,英國的幾個權威機構,包括報紙,民調組織和賭錢網站等,都預言:英國不會脫歐。在這種樂觀氛圍的圍繞下,英鎊和英國股市猛升,連帶地帶動了全世界的股市。不幸的是,24小時之後,計票結果,脫歐派贏了。
公投之前和公投之後,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徹底改變,論者比之為離婚。這出乎了大家的預料。所以,實際上,對脫歐最重要的聯想是:公投結果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所有選舉行為都具有這個特性,即後果的不可知性和不確定性。只不過,公投後果的影響會更大罷了。
當年陳水扁當政時期,公投曾經被許多民進黨人士提及。當時的現實是,美國不允許台灣搞公投,多次警告陳水扁,不讓他亂說話。試想,如果台灣舉行公投,而結果是主張獨立,那麼後果會如何呢?台海戰爭的可能性大概很高吧。台灣老百姓真的願意打仗嗎?美國願意因此跟大陸幹一場嗎?打仗的結果是獨立嗎?這就是公投後果的不可知性和不確定性。
這次脫歐公投,許多支持留在歐盟的年輕人沒有投票,事後他們簽名,要求再舉行一次公投。可惜為時已晚。就像言情小說中失身的少女,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公投可能是源於一時的感情,或偶發事件,但是它的後果卻是無從反悔的。
在這次美國大選中,正是因為如果特朗普當選會帶來過度的不可知性,所以我們相信,他不會被選上。但是,萬一他當選了呢?族群衝突會被激化嗎?貿易戰會被他掀起嗎?北約會解散嗎?或許這是美國真正需要的改弦易轍呢!
顯然,今年11月初,美國選民需要在他們非常厭煩的希萊莉的現狀和憂心忡忡的特朗普的不確定性之間作一個相當重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