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試談大陸迫切的人口下降問題

1/14/2023

1 Comment

 
吳章銓
​
     聯合國宣佈,今年,2022,11月15日,全球總人口突破80億。但富庶國家普遍生育率降低和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到2050年,發達國家的總人口將減少,老齡人比例將升到50%。

     中國未富先老,同時生育率下降特快。重視人口問題的先驅易富賢說,人口減少和老齡化是中國最大危機。現在中位年齡是42歲(印度是28歲),到2035年是49歲,2050年將爬到56歲,社會的生命力衰退,生產力急降,生存都有問題。

     1. 數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小組預估,2021年以後,中國人口將以年均1.1%的速度下降,到2100年,總人口將降到5億8700萬。

     社科院2019年1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1980年代的婦女生育率是2.6,高於替換死亡率的2.1。但2021年降到1.15。降率幾乎60%。

     統計局、衛健委的資料稱:2016年至2021年新出生人口數連年下降,從1883萬、1765萬、1523萬、1465萬、1200萬、降到1062萬,五年下降44%。

     以淨增人口計,2017-18年為530萬人,次年467萬,到2019-20年只有204萬。兩年陡降62%。
關於初婚人數,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2》稱,2013年初婚人數曾達2385.96萬人,2021年降到1157.8萬。八年降51.5%。

     就以上幾個隨機取樣的數據看,中國人口問題確實極端嚴重。

     2.  生育率低的原因:大城市有戶口的中產層居民生育率下降的原因,與其他發達國家相似:a.  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婦女晚婚晚生育;b. 職場競爭激烈,婦女生育在職業和事業上付出的代價太大;  c. 婚育成本上升,負擔沉重,生育意願下降;d.  婚戀和子女觀念變化等等。

     中國整體沒有脫貧,卻未富而不育,還有其特殊的原因。

a)佔人口大比例的所謂底層人口,與城市中產階層的觀念不同,一般比較願意保持自然生育率。但大陸有兩個制度,挫折了他們的生育意願。一是階級制:“農民階級” 地位最低,收入最少,而階級身份不能甩脫,外出不論在工礦業、交通業、建築業、服務業打工,仍是農民,不能獲得工人階級的身份和權利福利。二,身份屬地制,通稱戶口制:規定祖、父、子、孫世世代代相傳,永遠不改變籍貫和身份。任何人離開本籍地點出外打工,就成為沒有身份的人,沒有戶口,沒有當地居民的一切國民權利和福利。這兩個制度鎖定農民世世代代是農民,他們打工通常都是加班加點才掙得一份維持最低生活的工資,成家育兒有一層層的困難,因此生育率低。

     農民和農民工佔人口70%以上,他們沒有工作保障,工資低,工作時間長,夫妻往往不在一起打工。在城市甚至沒有居住權利(隨時可以被趕走),沒有醫療權利 (農民醫保限於鄉下;他們無法回鄉看病,而且醫保很低,鄉下又缺醫少藥)、子女沒有受教育權利(無權上居民學校,只能送回農村成為“留守兒童”。留在農村的祖父母或親戚長輩往往教育程度低,不能好好教育孫子女)。農民工不能與子女在一起,子女身心成長都受到殘傷,未來也只能打工,使他們揪心。維持留守兒童的負擔又重。這些沉重的因素使他們的生育願望大大降低。留守兒童成長後仍是打工,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將來又是留守兒童,命運可憐,生育願望更低。

     打工的工作和居住環境多半不良,傷病率高,死亡率高。打工者人口消耗很大,因此勞動人口和生育人口都在減少,使總人口下降。

b)中小城市的人同樣受 “戶口制” 的限制。他們在城市可以得到較好的教育,高中、大學畢業生多,能夠去大城市從事技術性和白領類的工作,但同樣是沒有身份,沒有各種權利,也不得不超時拼命工作,美稱為 996文化。(一周工作12x6=72小時,以雙倍時間工作掙一份工資,與農民工類似)。超時工作過勞而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他們是各種巨大建設和互聯網業迅猛發展的中堅力量。兩種打工族羣創造了“人口紅利”,“中國奇跡”,也摧毀了他們的生活幸福和生育願望。中國乃陷入“未富先不育”的危機。

c) 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土地全部是各級黨政政府壟斷所有,特別拉高價格。官家再與建築商共同壟斷建築業,房價居高不下。官、商穩穩成為巨富,但年青人便買不起住房。沒有身份的農民和打工族更難了。

d) 一胎化政策雖然已經過去,但30幾年的無情一胎化不僅壓低了生育率,還造成一兩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人,家庭概念變異。黨政繼續管制生育,一胎後限二胎,再限三胎,年青人感覺生育權和家庭權隨時會被控制,影響他們的生育意願。

     3.    解決嚴峻的人口問題,需要采取根本的制度性措施:

a) 解除農民、農民工、和離開出生城市打工的所有人口的身份限制:即解除階級和地籍兩種不平等制度:全國國民應一律平等。所有打工者的全家都應該擁有在全國任何地點居住,工作,生育,教養子女和子女受教育的國民平等權利。以法律和實際措施保障他們確實獲得國民權利和福利,讓他們養得起子女。生育率必然上升。

b) 為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提高教育,以提高生產力和工作收入,才能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提升結婚生育的意願。

     幼兒園階段和學前教育都應該納入免費義務教育,以便生育的母親能夠及早回到社會工作。母親照顧子女是最好的,但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婦女不能工作也是全社會的損失。為提高教養童幼的質量,必須正規培養幼兒園和學前教育的專業保姆和教師,使3至7歲的兒童能夠得到適當的身心教育和啟發,使年青父母放心托付,而社會得到優良的新生代兒童。高中也必須納入義務教育,使貧窮家庭的子女能免費獲得高中級教育,而不是初中畢業就去打工。
由於9年義務教育到21世紀才得以實行,社會上文盲和低教育的人口眾多,必須推行一種補充義務教育制度,將所有低教育的國民全部提升到高中程度,提升所有底層打工者的養家能力。同時,由於科技進步迅速,原來曾經受過較好教育的人,必須不斷跟進新科技的發展,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終身教育制度,使所有的人能不斷學習新技能,趕上時代的需要。老年人擁有技能,能延長工作年限,化社會負擔為對社會貢獻。

     提升教育,提高生產力,改革996文化,職工有時間照顧生活,家庭,以及生育兒女。老年人能幫助照顧孫子女,退休後也能夠繼續從事社會的育幼服務。減輕老齡化問題。

c)建立照顧生育的社會福利制度:先進國家有許多這類福利,因此「幸福指數」高。如規定8小時工作制,最低工資制,加班工資制等。更立法規定,如:1)男女平等,使婦女增加收入,有事業前途,有能力幫助家庭養育子女;
2)建立對生育母親、父親的「生育假」制度,3)建立對生育母親的「育兒假」制度,使母親可以在子女進入幼兒園之前,全時間在家養育子女,不損失工作職位和事業機會;4)完善全民平等的醫保制度;5)為生育的家庭建立減免稅、費辦法,6)采取近年來遠程上班的辦法,讓生育父、母能輪流在家工作,兼顧事業和家庭。先進國家正在醞釀推行每星期四天工作的制度,也可參考。

d) 隨著社會經濟進步,生育率自然會降低。有教育的年輕人會自己規劃家庭和生育,黨政不必管。應該明確立法,不再控制生育。年青人確定生育權不會忽然被干預,能提高生育意願。

e) 提倡三代同堂:現在的年青人工作強度大,壓力大,顧家的時間少,特別需要孩子的祖父母來幫助照顧嬰幼子女。祖父母與子、孫輩同住,可以得到較好的互相照顧。三代同堂對養老育幼都有益,接近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需要為此設立種種鼓勵辦法,如減免三代同堂的稅、費,建造三代同堂的公寓和社區設施,為祖父母安排工作機會,和退休後參加社會性育幼和服務的機會等等。

f) 鼓勵移民:大多數發達國家有鼓勵外來移民的做法。歐美許多國家都接納移民,以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和綜合國力。美國每年入籍的移民近百萬,持綠卡工作的人數近千萬;因此人口仍在增加。各國還利用移民政策吸收本國需要的人才和人力。中國雖然人口多,仍有兩個重要理由需要移民:1)亟需引進高教育、高科技人才,幫助跳出打工國的水平。 2)由於男女比例失調,有剩男3500萬。他們沒有機會結婚,也就沒有機會生育。需要吸引外來婦女移民。需要在國內提高婦女的教育和工作機會,使外國年輕婦女在本國不能得到平等機會時,願意到中國來讀書和就業,創業。同時,為鼓勵男子移民出國找適當的伴侶,也需要提升他們的教育和技能,才有能力去國外成家立業。

g) 研究助理家務的機器人robot nannies,幫助家務和照顧幼兒和老人,節省婦女和家人的時間。

h) 解決住房問題。將土地歸還給農民和其他原所有人,會對社會經濟的震動太大,更震動政治體制,至少暫時勢必不可能。但可以設想折衷辦法。例如:將土地真正歸為“公有”,由政府和民間合設獨立的管理機構,不受政治和黨政官員干預,全權按照市場經濟原則,供需原則,透明而公開地管理土地,也防止官商聯合壟斷建築業,從而降低房價。並建立對低收入階層配發福利房的制度,以落實老百姓的居住權利。有產者有恆心;有助於提高生育率。

i) 最後,也是最重要、最難的,是減少架床疊屋的黨政機構和人員,刪減各級的政績工程,以便節省出巨額經費,用於落實國民平等和社會福利的各種措施。有錢才能辦事。經費不足則一定產生各種推脫延宕,不能成事。

結論: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事,不可忽略。農民和中小城市人口的打工族,非常富有拼搏精神,他們願意為子孫的幸福而含辛茹苦,吃苦耐勞,全力拼搏。以美國的移民為例,他們甚至冒生命危險而湧入,就是為了改善子女的教育和命運。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果然是美國精英人才的巨大寶庫。各國對即使是非法移民,也給予子女教育和醫療等基本權利,不僅是出於人道主義精神,更是因為移民子女是未來的優秀國民。中國的打工族,猶如在本國內的移民,也是付出巨大犧牲,卻得不到其他國家移民的權利和福利。必須改弦更張:對自己國民給予平等權利,有助於保持人口穩定,更孕育無數的人才。

     社會經濟進步,生育率自然下降。中國人多,稍微減少一點也不是問題。但目前急劇減少則是民族生機的快速萎縮,也暴露了體制中的嚴重危機,務須及早解救。本文提到的幾點,不過是老生常談。必須集全國精神、人、財、物力,切實做到。晚一天改革,就是多一天扼殺民族的命運。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1 Comment
Augustus
1/15/2023 08:01:16 pm

This is a very thought-provoking, insightful article.

But is the demographic situation in China really that dire? I think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the CCP has got to be the reduc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through mostly peaceful, nonviolent means. A consolidated political entity of 1.4 billion people is just not sustainable in the long run,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I think proposal a. is a very good idea. Chinese society is still fundamentally a feudal one, where poorer, relatively uneducated people in the countryside are still disadvantaged b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entrally formulated, and imposed, by Beijing. I despise the confucians, who after 2000 years of making China a laughing stock, are still running the country, and I blame them for this, but that is another discussion. Emancipation of the peasantry is key.

But, I strongly, vehemently disagree with proposal f., at least the part advocating immigration INTO China. Immigration is a double edged sword. I think the reason why America is now slowly but surely breaking apart is in large part due to a dysfunctional immigration policy. I don't know if the author has in mind a certain demographic from wealthier countries that he'd like to see as potential immigrants to China, but the fact is, if China were to recast itself as an immigrant country, the only people most likely to come would be Indians and other third world nationals. These people have no conne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eritage, nor would they care in the least bit to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mainstream Chinese society - the only thing motivating and sustaining them is crude, material self interest, how much lifeblood they can suck out of the host society. To willingly invite them to China would be nothing less than cultural and national suicide. If you don't believe this, all you have to do is look at what's happening now in Europe with its "immigrant" subcultures. It's a nightmare.

The key is to uplift and emancipate our own Chinese peasantry in the countryside.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December 2023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