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俄烏戰爭的教訓

5/7/2022

2 Comments

 
吳章銓

      俄烏戰爭是冷戰後牽動國家最多的最大戰爭,打了兩個多月,俄國不能迅速攻下基輔和幾個主要城市,消滅烏克蘭的軍隊和抵抗意志,改變戰略,將搶奪和鞏固烏克蘭東部和東南角的領土,將來據為己有,同時以長距離的飛機飛彈轟擊城市,企圖摧毀民生而挫折烏克蘭的鬥志,也牽制烏克蘭的軍力。俄國軍力和軍備龐大,足以不斷增援,保持主動攻擊。烏克蘭依靠全民抵抗的精神和西方的武器彈藥支持,以本土游擊戰術使俄國陷入難以全勝的泥淖,有能力長期抗戰。雙方進行了五次會談,沒有一方能強迫對方接受己方的條件。目前戰勢和前景都不明朗,但是旁觀者已經可以從這兩個多月的戰事中汲取若干重要的教訓。

      第一:用武力征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武力不可能完成征服。歷史證明,現代民族主義是不可征服的。大量殺傷和毀滅不可能挫敗弱者一方的民族主義精神和戰鬥意志。我們中國的抗戰就是最好的證明。二戰後幾次大國強權對弱小者的軍事攻擊也都不能成功。那些小國得到外國支援,堅韌不屈。戰爭擴日持久,大國計窮,只好退出。蘇聯和美國先後入侵阿富汗,結果都鎩羽而歸。其他戰例的結果類同。無論帝國主義時代的船堅砲利和物質文明,或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或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在全世界各民族普遍覺醒的時代,都不能發揮我武威揚的作用了。民族主義鼓舞人們為爭取獨立自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計犧牲,拼死抵抗,是不可戰勝的力量。今天,已經不再有可以征服的弱小國家了。俄國依循傳統的軍事征服手段入侵烏克蘭,顯然犯了時代性的錯誤。

      許多國家內也出現不同民族的獨立訴求。發生許多內戰,有的持續十幾年幾十年無法解決,是非對錯無從公正判斷。即使先進國家也難免。曾經輝煌的大英帝國的本土三島中竟出現蘇格蘭獨立運動。倫敦不敢用武力解決,避免自相殘殺而加深民族內部的仇恨。至今得以避免分裂,顯示其政治制度和國民比較成熟。俄羅斯聲稱烏克蘭是他的一部份,有權去打他。但是那種父母可以打自己小孩的思想也是過時了。今天所有國家的法律都不允許父母打小孩。

      第二:孫子說,“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在這次俄烏之戰中得到實踐。歐美都節制,不直接以武力對抗武力,避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轉而採取經濟制裁和提供武器彈藥的方式協助烏克蘭抗俄。看來確有助於阻止俄國獲得勝利。

      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有謀。在今日複雜國際關係中,就是在國際上建立朋友多,敵人少的格局。美國拜登上任後就大力恢復被前任特朗普所撕裂的各方盟友關係,主要是加強與歐盟和北約的合作,那正符合歐洲國家的期望。美歐集團形成對俄羅斯的絕對優勢,足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俄羅斯方面,原來蘇聯和東歐集團內的各國,仍對俄羅斯深具戒心,紛紛投向歐盟和北約,以求自保。不是北約東擴,而是東歐西靠。不僅政府西靠,民眾也“用腳投票”,向西移民和發展。這次最積極支持烏克蘭的便是原來東歐集團的成員,他們恐懼烏克蘭如果不守,隨後就輪到他們。他們成為協助烏克蘭的前鋒。相形之下,俄羅斯只有白俄羅斯一個盟國。中國雖然在普金參加冬奧後更表現親俄作為回報,同意普金採取特殊軍事行動,但是考慮到不能切割與全球的經貿關係,援俄有顧忌。

      為積極鞏固朋友群,美國總統頻頻與各國元首通話,國務卿更僕僕風塵,到處訪問。都是謀而後動的。中國顯然也漸漸注意到這個訣竅。習近平忽然與英國首相,南非總統、柬埔寨總理以及還沒有上任的韓國統統當選人尹錫悅通話。外交部長王毅緊接出席在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之後,立刻去訪問阿富汗和印度。是同一思路。

      雙方努力的下一步,可能是轉向聯合國去爭取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以取得最佳的和平協議。那就必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即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這個立場能夠爭取最多的信任和最多的朋友。

      第三個教訓是:建立經濟貿易密切關係,是建立國際友誼的要素。經貿不僅是政府間的關係,更是民間經濟一體化和民間人際關係的紐帶。在全球性產業鏈,供應鏈,大規模集體合作的時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大自飛機、汽車、互聯網產業,小至衣服、玩具,全是多種甚至千百種的專利設計、部件生產的合作成果。正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產生所有的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也沒有任何國家可能擁有一切必要的資源,所有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產能。因此各國都必須大量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害與共。擁有與世界上最多密切友好關係的國家,便擁有優越的實力,才是上上策。俄羅斯地大物博,是世界上唯一敢稱自給自足的國家,不怕經貿制裁,還擁有兩洋一極的戰略優勢,游刃有餘,所以敢於用兵,然而正是因此犯了最大的戰略錯誤。

      以任何脫鉤分化的手段,製造我方自給自足的陣營,也是損人不利己的“戰略”。

      在經濟方面應汲取的相關教訓是:不可輕易使用經濟制裁。經濟制裁和軍事攻擊都是廝殺的利器,能夠傷人也會傷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公式同樣適用於經濟領域。經濟來往是建立利害一體關係的基礎,利人利己。一旦制裁 ,便適得其反,不僅傷害敵人,也傷害自己,傷害友邦,還傷害其他國家,擴大負面效應。必須特別慎重。

      經濟制裁往往打擊不了敵方政府,卻傷害對方的無辜老百姓,失去最寶貴的民間友誼。美國特朗普時期,對外隨便進行經濟制裁,尤其以中國為第一敵手,結果傷害美國自身的經濟,把本來密切的經濟夥伴推為敵人,形成對美國的長期性傷害,非常不智。中國誤學美國而對澳大利亞經濟制裁,也是不智。起因於澳大利亞主張調查新冠病毒的起源,這本來是科學調查,無關政治,理應坦然贊成,歡迎參與調查。但中國小題大做,對澳洲大舉制裁,禁止進口煤等重要商品,結果反而使中國市場產生重大失調,損失慘重。更促使本來關係良好的澳洲感到有安全問題,響應美國的號召,成立四方安全對話,儼然是亞太北約的雛形。

     華人談華人的議題,從以上三點出發,引申出幾點聯想。

     1, 中俄中美關係。由於歷史、地理和經濟原因,中國絕不能與俄國交惡。俄國對中國是重大軍事與戰略威脅,但中國依賴俄國的武器、能源、資源、糧食、以及需要租用俄國遠東區的耕地種糧,必須謹慎保持中俄友好關係。但又不可過於偏靠俄國,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惡化,其後果是中國不堪承受的。中國不能失去全球化提供的資源、技術、產業鏈與市場。中國還必須與美國和全世界合作,處理人類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如氣候變化、地球生態惡化和資源消耗、病毒防治等等。中國在這些自然災害中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與“西方”維持友好關係應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歐和俄/蘇/俄的爭鬥有幾百年的歷史,與中國無關,中國不必加入任何一方,有害無益。中國宜在美、俄兩頭之間保持中立,與雙方都合作,不但符合中美俄三方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的期望和全球利益。

     2.  中國要爭取朋友,最重要的當然是東南亞國家。中國不可學俄國:周邊國家都怕他、防他,個個想方設法去靠歐美以自衛;俄國失去朋友。也不可學美國過去的“門羅主義”:直到今天中南美還有國家餘恨猶存,抵死也要反美。俄、美給自己製造了敵人,那都是前車之鑑。中國對東南亞國家不可有任何霸凌、欺凌的言論和行為,更不可炫耀武力。甚至應當吃點虧而贏得東南亞各國的友誼,讓他們深信“友中”絕不吃虧。中國必須自我約束,不可趾高氣揚,氣勢凌人。在實際來往中,官民都不宜處處斤斤計較,佔便宜,因小失大。在最關鍵的南海問題上,應尊重其他沿海國同樣擁有歷史和經濟的傳統權利。最好開誠佈公,開放南海島礁,與沿海各國交換共用共享,中國即使在一對一的交換中提供的較多,所得的較少,但總的結果不會有什麼損失,而贏得的友誼無價。在友誼的護衛中獲得安全。

      對於其他周邊較小的國家,中國應該採取“以大事小” 的國策:不必要求平等互利,不妨多讓利而換取友誼和經貿一體關係。英國曾有外交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中國傳統的交友原則則是重義不重利。歐洲重利,戰爭特別頻繁;然而現在也成熟了,追求合作。追求重義的國際關係,能獲得較高的安全。

      3. 有的評論者把烏克蘭和台海兩個問題相提並論,因為中、俄是同一個制度,也都要以武力去完成的偉業。因此兩者有可比性。在台海兩岸關係中,大陸一直宣稱台灣要搞台獨,鼓動對台灣的仇恨,不斷加深文攻武嚇,強調最後必然是殺戮式的武統。年復一年,結果反而使得台灣人感到大陸對台灣毫無親情,殺氣騰騰。台灣對大陸感到恐懼,但不會因此而投降,而是要找外國撐腰。由於台灣在亞太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外力已經是不請自來;和烏克蘭情況一樣。相對於台獨大後台的日本對台灣之做足軟功夫,大陸恰恰是加勁把台灣更推給日本。大陸明顯失策。必須改弦更張,以同胞手足的友愛和寬容精神,爭取台灣同胞的向心力,才有統一前途。

      結論:武力不能解決問題,經濟制裁也不能解決問題,確保安全與自衛的上策是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在全球化人際來往越來越頻繁的今天,最重要的自處和處人之道,是在國際上和在國內,都寬容接納多元化,尊重他人的人格、思想、權利和利益。共存共贏。有容乃大。天時地利不如人和。有人和才有和平,才有安全。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2 Comments
Kenneth Pao
5/9/2022 07:37:06 pm

I agree with the fundamental thesis of this article assuming the world is made up of countries, large and small, working to improve their respective standard of living for their citizens. However the world's current #1 power is feeling insecure of the rising #2 power and is lining up alliances to prevent the #2 power from rising any further. That is going to cause global instability. What's the formula for responding to that ? Thanks

Reply
John Cho
5/13/2022 09:59:10 am

#1 节节进逼, 守株待兔。#2 廣结善缘, 跳出圍堵

Reply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November 2023
    October 2023
    September 2023
    August 2023
    July 2023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