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試談快速挽救經濟: 提升教育

8/27/2022

0 Comments

 
​
吳章銓

     全世界都在面臨重大的經濟危機。先有新冠病毒重創各國經濟,無一倖免。俄國入侵烏克蘭,使全球化的國際經濟貿易分裂,重要的資源斷供,產業鏈斷鏈。世界各國經濟都在下滑,再互相惡性影響。中國(大陸)是世界工廠,經濟的下滑是加深世界經濟不安的因素之一。

     中國近年的發展勢頭已經減弱,眾所矚目的GDP成長落到5%以下,加上新冠和俄烏戰的衝擊,更降到1%以下。於是要求加大投資基礎建設以刺激經濟的呼聲再起。

     加大基建投資,對經濟發展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是中國的物質基建有些方面已經過頭,產生產能過剩,效益遞減,資源與產品浪費,資源分配失調,產銷不配套,基建利用率低,經濟不平衡等問題。而同時關於「人」的投資則顯著落後。當前挽救經濟,應該改以對「人的基建」投資為主,即對教育投資,尤其需要糾正制約教育發展的制度性缺失。

     教育「製造的產品」是「人」, 不會像物質建設和物質產品那樣隨時間而老舊朽壞。教育使人產生自我增值value-added,並隨時間而自我不斷進步,成長,人的「價值」累積增高。從而全社會增加人力資源的總財富。父母的教育高,子孫的起步好,他們的生命前景便更好。這是幾何級數(復利式)的長期成長。可以說是一本萬利。教育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超過任何物質投資。教育發達國家的潛力和創造力,是出售自然資源而發財的國家所不可比擬的。

     比較中國和歐美國家,中國高樓大廈到處都是,政績工程亮麗,高鐵世界第一,十億級的豪富也是世界第一,但國民人均所得居世界後列,分配不平均,社會貧富和等級懸殊。潛藏的問題很多,需要大力維穩來維持社會安定。歐美富庶,但高樓大廈較少,人人享受平等教育和充分的福利。國民較少為爭升級、身份、子女教育、保健、溫飽這些問題擔憂。聯合國《2022年世界幸福報告》,歐美國家都位居前列,中國排名第72。關鍵就是歐美的教育水平高。

     ​中國的建設成就,主要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打工國,為先進國家打工。行銷全世界Made in China的產品,多是外國設計,外國高端部件,外國品牌的外國貨。原因就是因為中國70%的打工者只有初中水平,以雙倍的時間工作而掙一份工資。這種打工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持續。所以今後的基建應該是教育。

     一般以為教育投資的收效慢,其實不然。教育基建和物質基建一樣是立竿見影的。以就業為例。中國2022年大專畢業生有1080萬人。大約一半難以得到工作,人才不能利用,就是損失。很大部份學生寧願放棄所學專業,想擠進各類公職的工作,以期工作穩定,福利優渥,終身無憂。但那是個人和整個社會的損失。擴大教育投資,可以迅速增加幾百萬人在教育界就業,更帶動其他就業機會,同時也迅速增加物質基建,從增建校舍、教學設施設備、教職員學生住房、生活、保健等的設施設備,到企業增生、城鎮建設,交通建設等等。教育投資還能平衡公、民營經濟的發展,緩解城鄉、海陸、地域、民族、貧富的不平等,促進全民的身心健康。學生讀書,每三、四年就從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從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個人生產力明顯上升,全社會生產力更飛躍發展,年復一年累積增長。

     世界銀行的《國民財富變化 2021》報告,考察各國財富的四類「資產」:大自然提供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產(自然資本)、人創造的資產(人造資本)、人自身蘊藏的財富(人力資本)、以及海外淨資產。其中人力資本一類最重要,占比一半以上。中國的總資本位居後列,主要原因就是人雖多而“價值”低。中國的自然資源本來就偏低,由於過度濫采,損失嚴重。中國依靠的應該是眾多的人口,但是因為教育差,這種可以升高價值的「資源」 就蒸發了。物質資源不用,可以埋藏在地下,留待後人去開採。人不受教育,卻不能深藏保值,其價值將隨年月的消逝而消失。

      中國已經面臨最嚴峻的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問題,勞動力迅速減少。 最基本的挽救辦法就是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以較少人口完成較多人口的工作。提高退休年齡也能增加勞動力;使老年人口的貢獻更大。

     教育問題早已經是家長、學生、和社會大眾所共知。有待加強投資和改善的方面很多:
  1. 中國大陸的義務教育現在仍限於小學和初中。世界上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高中基本都是免費義務教育。將高中和中職規定為全免費義務教育,是當務之急中的最急。
  2. 中國只有少數比較富有家庭能自費讓子女進學前班的幼稚園。大多數兒童的智力開竅不足,影響他們以後不能充分發揮學習潛力,沒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將學前教育納入為義務教育,也是當務之急中的最急。普及各級義務教育,必須規定全國各級學校的各類經費、師生比例、和教學設備都一律平等,不再偏重城市和大城市。偏遠困難地區還應該有補貼,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
  3. 由於遲到21世紀才開始普及9年義務教育,內地鄉鎮的成年婦女幾乎全是文盲,男子大半只有小學水平。全國整體的教育體質是畸形的。有必要設計和實行一種補充義務教育制度,對所有文盲和教育不足的國民,提供相當於12年的基礎教育和配合他們生活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教育。
  4.  中國教育中特有的也是特大的問題是:幾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利被剝奪。由於階級制度規定農民屬於二等的農民階級,再由於1950後嚴格控制形成的地域身份制度,將所有人的身份都綁定在父祖輩的原籍地點,子子孫孫永遠不能改變(類似封建制度)。改革開放後,允許農民外出打工,但是農民和子子孫孫的身份地位都不能改變:不能獲得城市人的權利與福利,子女不能入學和參加升學考試。還有幾億中小城市的人所受教育較好,他們去大城市打白領工,卻與農民一樣不能改變外地人的身份。打工者子女被送回“家鄉”(即使家鄉已經沒有家),成為留守兒童,身心成長都受到傷害;不能好好讀書,初中畢業只能打工;有的甚至初中不畢業。幾十年來,他們是經濟賬面上的人口紅利,但實際上是損失了幾億人才。理應改革制度:任何兒童和學生都能夠有平等權利在任何地方入學讀書和考試升學,享受與城市學生完全同等的教育權利。
  5.  民族教育:原來設立從小學到大學的民族學校,使少數民族有受教育機會。但是幾十年來,各級民族學校質量偏低,形成對少數民族教育和就業的制度性歧視。理應在師資和設備各方面大力投資,提高各級民族學校的水平,轉為普通學校。全國不分民族,教育一律平等。學生平等,公民才平等,社會才和諧。
  6. 大陸完全是公辦教育,黨委領導,於是產生定於一尊,僵化學習,喪失創新精神和發揚個性等等嚴重問題。有必要開放鼓勵民辦學校,將公辦學校的一半轉為民辦:讓教育家辦學。學校經費仍全部由政府負責,以保證經費平等。
  7. 中職和大專是當前教育中的重大弱點。學生交三年費上兩年課,第三年去打工。學生的學習不足,畢業後無法以所學“專業” 找到工作,絕大多數只能設法打工。幾千萬的專科學校學生因此被學校所誤,是他們個人和全社會的巨大損失。必須徹底改革和提高職業類學校的的教學。
  8. 師資建設是教育中的基礎建設。中國各級學校都有教師不足,素質有差距的問題。內地有的地方,中小學老師經常缺額達40%。一班學生多達七八十人。老師還常常調去上級服務。應擴大和新建師範學校、師範大學和研究所,並全面提高教學水平。有優質教師才有優質教育。師範學生應全部公費。教師是製造最重要產品「人」的工程師,他們應該享有高薪,在社會上受尊重。應鼓勵年輕人以當教師為最佳志願,鼓勵專業人士以兼職做教師教授為榮。
  9. 中國只有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但卻被評不能當院士,據說理由之一是論文數量不夠。這暴露教育和社會的一個根本問題:重量不重質。學校盡量收學生,賺錢蓋房子;師資、設備、教學計劃都不足。教授利用學生助理做研究,以論文多少評級。本科大學評級的主要標准是「大」和院系「多」;越大越多評級越高。大學爭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來提高檔次。突顯出教育和科研的制度性問題,亟待改革。
  10. 最後,不可忽略投資國際教育。a) 邀請外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所到中國來開辦分校,使中國學生不出國門便有機會獲得各國最優秀的高等教育;b)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來讀書,擴大中國學生與外國青少年的接觸和共同學習的經驗,建立終身友誼。進一步創造給外國留學生移民入籍的環境,使民族永保青春活力。

     中外歷史上異民族融合都是血戰征服的痛苦結果,現代則有移民融合的途徑。美國就是移民的國家,其一、二代移民的活潑與創新精神舉世無匹。中國值得參考。

     結論:以上任何一項教育投資和改革,都能夠大量增加就業,大量創造生產和消費機會,大量擴充物質的基本建設。教育產業是綠色產業,是最應當發展的產業。全世界都缺乏人才,教育創生的人才,絕不會過剩。教育投資從來不會失敗。

     據大陸統計局最近公佈:6月,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值得注意的不僅是百分比,更重要的是,16歲是初中畢業年齡,就要就業(打工)失業,而這個數字還不算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農民工子女,他們初中畢業的教育水平怎樣?失業率怎樣?這些問題反映的中國人口素質怎樣?

     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仍是重視物質建設。教育只佔到很小篇幅(第43章一章)。其中完全沒有計劃將學前教育和高中級教育建立為義務教育。雖然提到提升入學率,但仍須自費。對教育的多方面不平等的問題、師資問題、和職業教育則比較重視,但籠統不具體。關於民辦教育,只有半句話提到。

     提升教育已經是社會上的老生常談,但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關注。現在為刺激經濟而投資教育,是一舉兩得。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