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章銓
全世界都在面臨重大的經濟危機。先有新冠病毒重創各國經濟,無一倖免。俄國入侵烏克蘭,使全球化的國際經濟貿易分裂,重要的資源斷供,產業鏈斷鏈。世界各國經濟都在下滑,再互相惡性影響。中國(大陸)是世界工廠,經濟的下滑是加深世界經濟不安的因素之一。
中國近年的發展勢頭已經減弱,眾所矚目的GDP成長落到5%以下,加上新冠和俄烏戰的衝擊,更降到1%以下。於是要求加大投資基礎建設以刺激經濟的呼聲再起。
加大基建投資,對經濟發展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是中國的物質基建有些方面已經過頭,產生產能過剩,效益遞減,資源與產品浪費,資源分配失調,產銷不配套,基建利用率低,經濟不平衡等問題。而同時關於「人」的投資則顯著落後。當前挽救經濟,應該改以對「人的基建」投資為主,即對教育投資,尤其需要糾正制約教育發展的制度性缺失。
教育「製造的產品」是「人」, 不會像物質建設和物質產品那樣隨時間而老舊朽壞。教育使人產生自我增值value-added,並隨時間而自我不斷進步,成長,人的「價值」累積增高。從而全社會增加人力資源的總財富。父母的教育高,子孫的起步好,他們的生命前景便更好。這是幾何級數(復利式)的長期成長。可以說是一本萬利。教育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超過任何物質投資。教育發達國家的潛力和創造力,是出售自然資源而發財的國家所不可比擬的。
比較中國和歐美國家,中國高樓大廈到處都是,政績工程亮麗,高鐵世界第一,十億級的豪富也是世界第一,但國民人均所得居世界後列,分配不平均,社會貧富和等級懸殊。潛藏的問題很多,需要大力維穩來維持社會安定。歐美富庶,但高樓大廈較少,人人享受平等教育和充分的福利。國民較少為爭升級、身份、子女教育、保健、溫飽這些問題擔憂。聯合國《2022年世界幸福報告》,歐美國家都位居前列,中國排名第72。關鍵就是歐美的教育水平高。
中國的建設成就,主要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打工國,為先進國家打工。行銷全世界Made in China的產品,多是外國設計,外國高端部件,外國品牌的外國貨。原因就是因為中國70%的打工者只有初中水平,以雙倍的時間工作而掙一份工資。這種打工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持續。所以今後的基建應該是教育。
一般以為教育投資的收效慢,其實不然。教育基建和物質基建一樣是立竿見影的。以就業為例。中國2022年大專畢業生有1080萬人。大約一半難以得到工作,人才不能利用,就是損失。很大部份學生寧願放棄所學專業,想擠進各類公職的工作,以期工作穩定,福利優渥,終身無憂。但那是個人和整個社會的損失。擴大教育投資,可以迅速增加幾百萬人在教育界就業,更帶動其他就業機會,同時也迅速增加物質基建,從增建校舍、教學設施設備、教職員學生住房、生活、保健等的設施設備,到企業增生、城鎮建設,交通建設等等。教育投資還能平衡公、民營經濟的發展,緩解城鄉、海陸、地域、民族、貧富的不平等,促進全民的身心健康。學生讀書,每三、四年就從初中畢業到高中畢業,從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個人生產力明顯上升,全社會生產力更飛躍發展,年復一年累積增長。
世界銀行的《國民財富變化 2021》報告,考察各國財富的四類「資產」:大自然提供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產(自然資本)、人創造的資產(人造資本)、人自身蘊藏的財富(人力資本)、以及海外淨資產。其中人力資本一類最重要,占比一半以上。中國的總資本位居後列,主要原因就是人雖多而“價值”低。中國的自然資源本來就偏低,由於過度濫采,損失嚴重。中國依靠的應該是眾多的人口,但是因為教育差,這種可以升高價值的「資源」 就蒸發了。物質資源不用,可以埋藏在地下,留待後人去開採。人不受教育,卻不能深藏保值,其價值將隨年月的消逝而消失。
中國已經面臨最嚴峻的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問題,勞動力迅速減少。 最基本的挽救辦法就是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以較少人口完成較多人口的工作。提高退休年齡也能增加勞動力;使老年人口的貢獻更大。
教育問題早已經是家長、學生、和社會大眾所共知。有待加強投資和改善的方面很多:
- 中國大陸的義務教育現在仍限於小學和初中。世界上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高中基本都是免費義務教育。將高中和中職規定為全免費義務教育,是當務之急中的最急。
- 中國只有少數比較富有家庭能自費讓子女進學前班的幼稚園。大多數兒童的智力開竅不足,影響他們以後不能充分發揮學習潛力,沒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將學前教育納入為義務教育,也是當務之急中的最急。普及各級義務教育,必須規定全國各級學校的各類經費、師生比例、和教學設備都一律平等,不再偏重城市和大城市。偏遠困難地區還應該有補貼,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
- 由於遲到21世紀才開始普及9年義務教育,內地鄉鎮的成年婦女幾乎全是文盲,男子大半只有小學水平。全國整體的教育體質是畸形的。有必要設計和實行一種補充義務教育制度,對所有文盲和教育不足的國民,提供相當於12年的基礎教育和配合他們生活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教育。
- 中國教育中特有的也是特大的問題是:幾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權利被剝奪。由於階級制度規定農民屬於二等的農民階級,再由於1950後嚴格控制形成的地域身份制度,將所有人的身份都綁定在父祖輩的原籍地點,子子孫孫永遠不能改變(類似封建制度)。改革開放後,允許農民外出打工,但是農民和子子孫孫的身份地位都不能改變:不能獲得城市人的權利與福利,子女不能入學和參加升學考試。還有幾億中小城市的人所受教育較好,他們去大城市打白領工,卻與農民一樣不能改變外地人的身份。打工者子女被送回“家鄉”(即使家鄉已經沒有家),成為留守兒童,身心成長都受到傷害;不能好好讀書,初中畢業只能打工;有的甚至初中不畢業。幾十年來,他們是經濟賬面上的人口紅利,但實際上是損失了幾億人才。理應改革制度:任何兒童和學生都能夠有平等權利在任何地方入學讀書和考試升學,享受與城市學生完全同等的教育權利。
- 民族教育:原來設立從小學到大學的民族學校,使少數民族有受教育機會。但是幾十年來,各級民族學校質量偏低,形成對少數民族教育和就業的制度性歧視。理應在師資和設備各方面大力投資,提高各級民族學校的水平,轉為普通學校。全國不分民族,教育一律平等。學生平等,公民才平等,社會才和諧。
- 大陸完全是公辦教育,黨委領導,於是產生定於一尊,僵化學習,喪失創新精神和發揚個性等等嚴重問題。有必要開放鼓勵民辦學校,將公辦學校的一半轉為民辦:讓教育家辦學。學校經費仍全部由政府負責,以保證經費平等。
- 中職和大專是當前教育中的重大弱點。學生交三年費上兩年課,第三年去打工。學生的學習不足,畢業後無法以所學“專業” 找到工作,絕大多數只能設法打工。幾千萬的專科學校學生因此被學校所誤,是他們個人和全社會的巨大損失。必須徹底改革和提高職業類學校的的教學。
- 師資建設是教育中的基礎建設。中國各級學校都有教師不足,素質有差距的問題。內地有的地方,中小學老師經常缺額達40%。一班學生多達七八十人。老師還常常調去上級服務。應擴大和新建師範學校、師範大學和研究所,並全面提高教學水平。有優質教師才有優質教育。師範學生應全部公費。教師是製造最重要產品「人」的工程師,他們應該享有高薪,在社會上受尊重。應鼓勵年輕人以當教師為最佳志願,鼓勵專業人士以兼職做教師教授為榮。
- 中國只有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但卻被評不能當院士,據說理由之一是論文數量不夠。這暴露教育和社會的一個根本問題:重量不重質。學校盡量收學生,賺錢蓋房子;師資、設備、教學計劃都不足。教授利用學生助理做研究,以論文多少評級。本科大學評級的主要標准是「大」和院系「多」;越大越多評級越高。大學爭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來提高檔次。突顯出教育和科研的制度性問題,亟待改革。
- 最後,不可忽略投資國際教育。a) 邀請外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所到中國來開辦分校,使中國學生不出國門便有機會獲得各國最優秀的高等教育;b)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來讀書,擴大中國學生與外國青少年的接觸和共同學習的經驗,建立終身友誼。進一步創造給外國留學生移民入籍的環境,使民族永保青春活力。
中外歷史上異民族融合都是血戰征服的痛苦結果,現代則有移民融合的途徑。美國就是移民的國家,其一、二代移民的活潑與創新精神舉世無匹。中國值得參考。
結論:以上任何一項教育投資和改革,都能夠大量增加就業,大量創造生產和消費機會,大量擴充物質的基本建設。教育產業是綠色產業,是最應當發展的產業。全世界都缺乏人才,教育創生的人才,絕不會過剩。教育投資從來不會失敗。
據大陸統計局最近公佈:6月,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值得注意的不僅是百分比,更重要的是,16歲是初中畢業年齡,就要就業(打工)失業,而這個數字還不算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農民工子女,他們初中畢業的教育水平怎樣?失業率怎樣?這些問題反映的中國人口素質怎樣?
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仍是重視物質建設。教育只佔到很小篇幅(第43章一章)。其中完全沒有計劃將學前教育和高中級教育建立為義務教育。雖然提到提升入學率,但仍須自費。對教育的多方面不平等的問題、師資問題、和職業教育則比較重視,但籠統不具體。關於民辦教育,只有半句話提到。
提升教育已經是社會上的老生常談,但始終沒有得到認真的關注。現在為刺激經濟而投資教育,是一舉兩得。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