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選的過程使我們對他營銷技術有了一些粗淺的了解。第一,就像他建的豪華公寓大廈都放上特朗普的名字,他特別會美化自己,例如他說:“我很有錢!”;“我從來就是贏家!”;“我要使美國再偉大起來!”聽起來你會覺得他充滿自信--既然他能賺那麼多錢,他一定有能力做到—雖然他沒有經驗與政策。第二,醜化對手,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人身攻擊,例如他說小布什第二“沒有能量”(no energy);稱盧比歐為“小馬爾克”;稱克魯斯為“扯謊的泰德”等等。選民的選票一般都有感情內涵,一旦他的對手被他醜化之後,再去辯論說自己有能量,或者個子小但是別的地方不小,或者不是扯謊,那都沒有用了,因為特朗普已經塑造了你,使選民對你產生了負面印象。為了要使這個營銷術成功,他一定要先聲奪人。因此,第三,他爭先把麥克風搶到手。怎麼搶呢?他的選戰第一炮就是說哪些老墨移民是強姦犯,是毒販子,因此他要修牆,把他們擋在邊境之外。不但要修牆,還要墨西哥出錢!這種話,聽起來覺得荒謬,可是一定是當晚新聞頭條,把別人的政見上新聞的機會都奪走了。
所以,儘管一路過來,媒體的精英們起初藐視他,嘲笑他。接下來,等到他勢如破竹地贏得一連串預選時,他們開始緊張,開始批判,攻擊他的荒謬無知,但是都沒用了,因為選民早已對主流媒體失去信心了。現在,他是共和黨的當然候選人,哪些一直跟他劃清界限的共和黨精英們也漸漸向他靠攏了。
按照傳統的族群分析法,許多論者仍然認為,由於他拿不到西裔,黑人和婦女的選票,加上共和黨黨內的分歧,所以他注定會敗選,而且共和黨難免分裂的命運。可是,這種分析基本上是靜態的,就是把全部選民按族群和利益集團區分,然後看哪個族群或集團有百分之多少投共和黨的票,有多少百分比投民主黨的票,以此推算結果。它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考慮到特殊情況會帶來異常的結果。
今年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今年兩個政黨建制外的候選人獲得了超乎常態的選民支持。共和黨中出現了特朗普,克魯斯,被HP炒魷魚的女老闆和黑人神經外科醫生等,這些人可以稱為黨內的反黨份子,而他們的得票數遠超過建制內的幾名候選人。民主黨中則出現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自稱為社會主義者,今年幾乎跟希萊莉平分天下。顯示:大多數肯參與預選的,比較積極的選民,對兩黨的精英階層存在著非常深的反感,對美國政治領袖們近年的執政成績非常失望。
希萊莉是最最代表建制內的三朝元老,而今年建制外的力量很可能壓倒建制內的既有力量,這是特朗普可能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