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華夏後大力推行 “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的政策,其中“書同文”部份統一了中國的文字,雖然留下“焚書坑儒”的罵名,但卻有力的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中華文化得以長足發展。今日重新評價這位始皇帝,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不得不說他是位雄才大略且有遠見的君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鑒於國人文盲或受教育不多的人為數較多,因而致力於中國文字的簡化,以降低基本教育的門檻,於1956年開始使用簡體漢字。數十年來成效卓著,現在大陸識字率遠遠高於90%。在同一段時間裡大陸的綜合國力也發展飛速, 躋身世界第二。全球各國人士不論是傾慕中華文化,或是著眼於大陸廣大的市場,學習中文的人數不斷快速增長。但問題來了,到底該學繁體漢字還是簡體漢字?大部分人會選擇學習簡體漢字,畢竟它是在大陸適用的文字。
但凡關心中華文化發展而又對傳統繁體漢字與今日廣為使用的簡體漢字有一定認識的人,想必會認識到華文文字統一的必要性。 在當前台海兩岸面臨統一的大環境下,對華文文字的梳理也有其緊迫性,文字的統一在一定程度上會減低交流的障礙,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
大陸實施的漢字簡化的過程包括了兩個方面:
- 某些繁體漢字筆畫的減少,譬如:
愛 --》爱;親 --》亲;鄉 --》乡;兒 --》儿
運 --》运;開 --》开;飛 --》飞;導 --》导
2. 合併數個繁體字為一個簡體字,如:
幹,乾,干(干預)--》干
後面,皇后 --》后面,皇后
漢奸,強姦 --》汉奸,强奸
志向,日誌 --》志向,日志
公里,裡外,裏外 --》公里,里外,里外
雲霧,不知所云 --》云雾,不知所云
制度,製造 --》制度,制造
特徵,征戰 --》特征,征战
板栗,不寒而慄 --》板栗,不寒而栗
等等,不一而足。
筆畫的減少讓書寫快捷方便了許多,即便有人批評愛裏沒了心(爱),親人不見面如何親(亲),但這些心理障碍克服起來相對容易。然而數個繁體字用一個簡體字來替代的簡化方法,筆者實在不敢苟同。文字語言的發展趨勢應該是越來越細密,能夠表達及分辨出些微不同意識或概念,而不是將不同的意識概念籠統的歸併在一個字上。上面所舉的例子中,繁體的乾媽就會變成簡體的干妈,但干字又在簡體字中可理解為繁體字的幹,干妈變幹媽,實在不雅。
另外,簡體字庫中仍有不少筆畫多的字,例如:壑,赢,酸,塾,等等。
筆者建議在華文統一的改革中應做到:
- 簡體字與繁體字必須能一對一對應起來,而不是一個簡體字對應幾個繁體字,也就是說,簡體字庫與繁體字庫字數相等。
- 檢視新形成的簡體字庫,將筆畫多的字適當簡化,這將成為華文漢字的標準字庫。
- 適當的新創字,不論是繁體字或簡體字,經過審查後應可納入標準字庫。
衷心期望陸、台、港三地專家能同心協力完成這有利於華文長久發展的巨大工程,則所有華人及其子孫後代甚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