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國人,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民族,看看左右鄰居,怎麼看都不順眼,我們叫日本人「鬼子」,叫韓國人「棒子」,叫俄國人「大鼻子」,叫印度人「紅頭阿三」;咱們對日韓俄三種人,雖然也叫得難聽,但心裡上卻不曾輕視他們,唯獨對印度人,卻始終是保持鄙視態度,認爲他們除了會賣賣印度神油(春葯)和與蛇共舞之外,其他什麼本事都没有。最近看到印度軍隊又在中國邊境挑釁的時候,覺得奇怪,怎麼一九六二年那場中印戰爭還没有把阿三教訓得夠?為了找答案,翻了一下印度近代史才發現,印度軍隊原來是一支常勝軍,曾經是英國所屬殖民軍隊中最英勇善戰的部隊,在第一第二兩次世界大戰中,為英國征戰歐亜非三洲,德意日軍隊都非其對手;印度獨立後,其軍隊仍然能保持戰無不勝的優良傳統,東征西討,併吞了錫金,把不丹納入保護國,幇助斯里蘭卡政府軍平亂,三次對巴基斯坦用兵,活生生把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分裂出來,顯得八面威風;勝利沖昏頭之後,他們突發奇想,懷上了一個更大的鬼胎,他們計劃要以印度爲中心建立一個所謂的「大印度聯邦」,不但包括了以上各國,竟然大膽到要把咱們中國也收編進去做它的跟班;哇賽,人窮志倒不短,原來印度人自我感覺良好的程度比我們更勝一籌,難怪印度阿三會變成現代版的程咬金,被打死了還會再顯靈。
回顧一下,看看一九六二年那場戰爭,印度敗得有多慘。印度的兵力是中國兵力的兩倍,前後一個月的戰爭,印度王牌四師七旅全旅覆没,旅長達爾維將軍被活捉,另外,包括辛格准將在內的官兵4885人陣亡,被俘3968人,輕重傷約兩千人。反觀中國軍隊,陣亡722人,傷六百多人,被俘兩人。中國以一對二的兵力取得六比一的戰果,被西方軍事家讚譽爲「銀刀切牛油」,被選為現代戰例中的經典,中國指揮官張國華事後也打趣的說:「老子打了三十多年仗,從來沒有打得像這次這樣輕鬆過」!
一九六二年那場中印戰爭使得印度國際地位迅速下降,不但揭開了印軍戰無不勝的假象,也打破了它「大印度聯邦」的鬼胎;但可惜的是那次戰爭慘敗的教訓並沒有讓它的紅頭清醒過來,幾十年來這個紅頭阿三變成了一隻紅頭蒼蠅,不斷繞著中國身邊轉,給中國添堵,讓中國心煩,這次洞朗事件只是阿三再一次表現它的陰魂不散....。如何對付印度的挑釁,相信中國政府會通過頂層設計,一定能訂出一套有效應對方案來。以下只是筆者個人在此時此刻的一些想法:
1. 孫子兵法「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如果能夠避免就應該儘可能設法避免。
2. 戰略上藐視敵人:印度的GDP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印度缺乏戰爭所需的經濟實力;印度國防工業遠遠落後於中國,武器靠進口,名副其實的雜牌軍,缺乏軍事上的整合力。印度基礎建設差影響其動員能力,印度富將窮兵的政策影響其戰鬥力,所以國內外軍事專家都認爲中印如果再次單挑,戰果可能仍然是六對一。
3. 戰術上重視敵人:印度是擁核大國,在電腦軟件設計和太空火箭等領域都屬世界前茅;印度外交政策靈活,深懂遠交近攻的策略,六二年兵敗之際,尼赫魯便厚著臉皮公開向甘迺迪哭著求救,他那一聲哀號可能是中國戰勝而迅速撤軍的原因之一;如今阿三又在印度洋拉攏美日聯合軍演,再次顯露它狐假虎威的用心;六二年那場戰爭被歷史學者看成是印度歷史上的"九一八",印度全民認為是國恥,印度雖然輸掉了那次戰爭可是增強了其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種力量的爆發力決不容小覷!
4. 打鐵還得自身硬:戰爭的要素是人,中國六二年能夠大勝主要靠那個年代,那些能征慣戰軍人們的高昂士氣,如今雖然武器革新換代了,但解放軍經過郭伯雄,徐才厚等軍頭們買官賣官的腐化折騰,還能保留原來的幾分戰鬥意志,實在令人懷疑,希望習近平五年來的軍改和軍演能夠讓解放軍恢復一些元氣,真正做到「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
5. 代理人戰爭:就在洞朗事件發生之後,巴基斯坦已經在喀什米爾地區和印度發生武裝衝突,巴基斯坦是印度的世仇大敵,國土被印度支解,宗教上更是水火難容,筆者認為如今中國最好的策略是借力使力,大張旗鼓的軍援巴基斯坦,以下駟對上駟的策略把印度拖跨。
6. 將計就計:中國政府要倣好最壞的打算,不但要做好武裝鬥爭的準備,更要做好接收治理新解放地區的準備工作,不能再像六二年那樣打了勝仗竟無功而返;從這幾年在南海的鬥爭教訓,中國政府應該己經熟練了「火中取粟」的手法,將計就計,等到中印武裝戰鬥再次爆發那一刻,就是解放軍收復邊境有爭議領土的開始,山高老美遠,豈不是收拾紅頭蒼蠅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