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特朗普的特色:
1. 特朗普幾乎是國內國外全方向挑戰,其核心是美國至上,美國人至上,尤其是指為信仰基督教的白人美國人擴大利益。他憑藉美國的全球勢力在外國賺錢,卻反對全球化,認為美國在幾十年來主導的全球化中吃虧了,外勞以及外國的廉價勞工搶了美國勞工的飯碗,這些想法相當於英國十九世紀初反對工業化的盧德主義luddism,是對快速經濟進步適應不良的反彈。
二戰後,美國建立了全球的經濟大帝國,全世界的資源、勞工、公司為美國及其盟國的消費者提供廉價商品和服務,以製造iPhone為例,在中國就有百萬多人為美國打工。美國人憑藉科技、設計、資本、組織而居主導地位,獲益最大。美國並沒有因為“輸出工廠”發生失業問題,失業率很低。iphone的許多高端部件,是日本、韓國生產。如果收回那些日韓工廠,等於美國與經濟帝國中的盟友拆夥。購買美貨、僱用美國工人的口號沒有邏輯。有些工廠已經逐漸“回”美國,那是新建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高的工廠,是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美國經濟技術進步,不是民粹主義從全球化退守本國。
2. 特朗普顯然是採取韓亭頓教授的文明競爭說,自居於基督教白人的文明中心,欲以打擊阿拉伯回教世界彰顯其偉大,其次是中國;他並欲拉攏同屬高加索種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這仍是基於民粹主義的民族主義。這種思路以衝突為基調,非常危險,並不符合世界逐漸趨於開放的歷史方向,驚動包括西方和非西方的許多盟友以及美國國民。蘇聯雖然解體,但俄國在周邊國家中仍是老大,不可能屈從美國當老二,把中國視為“非我文明”而自斷右臂。
3. 另一方面,特朗普從錢的觀點出發,覺得美國維持海外經濟帝國和軍事帝國地位太花錢,在國際關係中吃虧,於是拿出要逼迫盟國增加分擔的姿態。 盟國對他的外交方針非常疑慮。
4. 在國內,特朗普的CEO作風,輕率挑戰美國本身的憲法體制和立國精神。美國的憲法體制是民主、分權和制衡。美國公民有游行示威情願、選舉國會議員和總統、組織公民團體等等權利。新聞自由和輿論獨立,與政府分庭抗禮。這是民主。美國憲法規定聯邦和州、地方政府分權,聯邦不能逾越。聯邦政府是眾所周知的三權分立,民選的國會通過法律,對重要的聯邦職位行使同意權;國會控制預算和財務,還有權彈劾總統。司法獨立,法官有權解釋法律,限制政府執行其命令。這是制衡。除此之外,美國還政教分離;經濟權力在民間;調控金融的聯邦儲備局獨立運作;軍隊中立,總統不能使用軍隊作為統治工具。美國制度成熟,有其穩定性,特朗普處處挑戰,他的行政有其內在的不穩定性。
但特朗普極端聰明,他呼風喚雨之余,不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因此,筆者估計,特朗普不得不常常靈活改變。對中國的挑戰,也會不斷調整。他自信是談判能手,要利用手上可用的各種牌,逼中國讓步。他會打險牌,但不會打翻牌桌。他可能以對付中國為手段,去緩解其他方面的矛盾並獲得各方面的支持。但如果中國持之以方,中美仍將和平相處。
二. 中國的原則必須是:不可被動
“(你)要打(我)就(跟你)打” 是下下策,並且中計,勢必會因為積極抗爭和摩拳擦掌而驚動周邊國家,失去他們的友誼,把他們推向美國。結果美國不必用武,輕易獲得中國周邊國家牢牢地站在美國的一邊。這大概就是特朗普的高招:上兵伐謀。
中國採取主動,最好是堅持三點佈局:
1. 維持開放和全球化與各國合作的方針。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世界經濟發展大有貢獻,但卻有重大瑕疵,就是:“賺錢全球化,所得獨享(福利不分享)”。有能力的人和國家在開放的全世界暢所欲為地賺錢,但賺的錢屬個人自己或在本國自己用,不與人分享,因此國際、區域、各國國內,都因為分配不均,發生貧富差距拉大的利益衝突,引起內部的民粹主義和對外的民族主義。中國可以在這方面與國際共同努力,尋求改善之方。與國際合作的通道之一,是通過聯合國的機制進行公開、平等的商討和執行。這會受到絕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歡迎與合作,中國將因此贏得朋友,並穩定世界局勢。
2. 穩住陣腳,加強與周邊國家合作,建立牢固的共有機制,使外力無懈可擊,無縫可鑽。
a. 深耕與東南亞的友誼,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體關係,建立各種區域性的共有、共管、共享機制;更加強教育合作,使學生們從共同讀書和生活的環境中建立互相認識和欣賞的真誠友誼,永遠是朋友,不會反目成仇。
b. 與周邊國家建立鞏固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乃至民族關係。中國周邊海陸鄰國20個,政治、經濟、地理、歷史關係非常複雜。尤其有必要與所有較小的國家固結友誼關係係,不計較短期的經貿利益或對等性互利條件,大力開放與他們的通道,主動接納他們,建立無隔閡的有機關係,使別國無從挑撥離間。如果美國不是與古巴之間有問題,蘇聯怎麼能夠插足加勒比海?
c. 在周邊關係中,兩岸關係尤其關鍵:特朗普顯然有意打台灣牌。大陸最好的對策,是以開闊心胸,對台灣採取寬容、合作的務實政策,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上實質統一,政治的統一暫時不談。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走得很好,使得大陸與美國的關係也穩定。蔡英文宣稱維持現狀,就是維持馬英九拓展出來的現狀。台灣有複雜的本土情結,有日本深耕了一百多年的親日勢力,有國民政府的歷史和制度。大陸應當理解和謹慎,不是一國兩制可以處理,更不是統一便可把問題一掃而光。對待台灣應當盡力爭取而不宜施壓,不搞逼統,不可把蔡英文以及溫和派愈推愈遠,而是共同商討以合作完成長期緩解。台灣問題處置不當,引起台獨勢力膨脹,外力干預,比所謂疆獨、藏獨嚴重得多。關門內耗的結果,結果將是1+1<1。文化、社會、經濟統一,是實際生活上的民族統一,能保持兩千年 “分久必合”的規律不變。政治統一涉及複雜的國內和國際因素,欲速則不達。武力威脅只有反效果。
更嚴重的是外部影響:台灣是東南亞各國觀察大陸舉措的試金石。大陸對台灣施壓,東南亞各國都會緊張,他們不會因此俯從大陸,而必然向美國、日本等外力求援,中國將失去東南亞各國朋友,其他國家也會同情弱小,不贊成自相殘殺。大陸總體國際關係將陷於困境。
以上是負面理由,還有正面理由同樣重要。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功,最大原因是有香港和台灣的引導。港台適時提供資本、適當技術、管理能力、人才、引進國外投資、開拓外國市場,運用同胞間的互相信任和溝通便利,以大陸的廉價勞力和土地資源、建立了為國外市場大量提供廉價貨品的中國模式,從而迅速地發展起來。俄國就是沒有他們的港台,沒有人提攜,沒有人做中介,無法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無法進入國外市場,便沒有機會發展起來。大陸仿效港台模式,才有中國模式。大陸的制度需要限制對外開放,但從開放的香港和台灣獲得很多必要的信息、知識、人才、技術、以及海外溝通。維持台灣現狀,等於香港維持特區,有1+1>2的好處。 一統天下是古代的帝王夢,現在的世界遠遠大於古代的天下。現在的中國夢應該遠遠大於古代的帝王夢。文化經濟社會統一的和平夢,應該取代危險的帝王夢。
3. 打太極拳
特朗普精打細算,認為打仗不合算。他自信是談判高手,所以製造危機壓迫對方而獲利,是他 “上兵伐謀” 的策略。中國大陸可以運用“太極拳”法以柔克剛 。
特朗普國內外攻擊的對像很多,各種阻力很多,忙於應付,很多事情不能順利,必須不斷轉彎、修改。對中國大體也是這樣。中國堅持談判和解的原則,保持多方談判渠道,可以化解危機,爭取朋友,爭取時間。對於特朗普的攻勢,不必針鋒相對,而是提出溫和的對案而談判合作。他要求工廠“遷回”,馬雲、李嘉誠、郭台銘已經計劃在美國設廠,所以投資可談。美國要返回亞洲,中國可以主動推動南海機制,邀請美國參加,所以海軍合作可談。特朗普要尋求新的結盟,於是各種合作都可談:凡事談得成對雙方都有利,談不成仍有緩和衝突的作用,並避免給有意擦槍走火的安培製造機會,也有渠道提醒特朗普不要為了想利用安培反而被利用。
時間是中國最大的牌,不可放棄。中國應利用時間,埋頭建設,尤其是提升教育;特朗普期望為美國賺錢而偉大;雙方有利益交集的空間,而非衝突。美國向中國挑戰並非明智,中國如以暴虎憑河的姿態應戰,同樣不智。筆者相信,美、中雙方都不會那麼愚蠢,因此對中美關係,抱著謹慎的樂觀。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老保釣中最早對美國歸還冲繩而產生的釣魚台歸屬問題提出質疑的人之一。後來的保釣運動就是從他們的質疑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