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澤與袁征
如果衹看美國的電視新聞,或者美國報紙,你幾乎看不到中國或中國人的影子,除了特朗普和龐培奧爲自己的不作爲脫罪而甩鍋中國以外。可是,中國人和中國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巨大的正能量。
首先,楊安澤,Andrew Yang,一位華裔美國人。雖然他已經退出了2020 年的總統選舉,可是他的政見,即每月發給每個成人1000美元,居然成爲拯救疫情的基本政策。他自己一直說,他的政見是放眼未來,當社會進一步擴展人工智能以後,必然會有一大批人失業,而每人獲得固定收入變得必須。任誰都沒有想到的是,當新冠肺炎肆虐,在兩個月裏出現3600萬人申請失業救濟之後,他的政見居然提早變成現實!
影響更大的是另一位華裔美國人,名字是袁征(Eric Yuan),虛擬會議軟件ZOOM的創始人。這位被美國移民局拒絕簽證8次而仍然契而不捨的中個人現在走紅了。當無數的企業都需要居家工作和舉行虛擬會議時,他們依賴的就是ZOOM。他的股權財富飆升到70億,超過特朗普三倍。
特朗普爲了掩蓋自己的遲遲不作爲,在美國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取得世界第一時,他就到處甩鍋,而中國成爲他主要甩鍋對象,這當然是因爲甩鍋中國已經是共和黨年底大選的核心策略。這也可能是美國媒體普遍不談中國正面貢獻的原因。實際情況是,中國在兩個月内控制了疫情之後,開始向全世界運送醫療物品。口罩,防護服,呼吸器都是以億或萬的單位向全世界運送。美國甚至還攔截了中國本來要運往德國的醫療用品。此外,中國還向全世界百多個國家派遣醫療隊,幫助它們控制疫情。在美國的媒體中,除了出現中國產品不合標準的負面新聞以外,對這種正面的信息則避而不談。
儘管如此,我們應該以中國人和中國在控制本國疫情之後進而向世界提供援助而感到驕傲。
中國式的居家隔離
我的堂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前不久難得地打電話,問我在疫情中的情況,順便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她的小學同學,最近從美國回去,回來後把經歷告訴她。同學說,她一到北京機場就被通知,需要隔離。她選擇在自己的公寓隔離,而她是單身回去,所以疾控單位派了一個人從機場一路陪她到她的寓所,并且把她的門從外面反鎖。凡是她想買的東西,和她叫外賣的食物,都由社區内的人送到門口。這樣,她被鎖了兩周。這應當算是中國式的居家隔離的方式之一。
在武漢或者其他地區,隔離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但是其嚴格和徹底的程度可能差不了多少。或許有人會說,這完全剝奪了個人自由。的確,自動自發的自我隔離更好,表示對人民的信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從上到下隔離的效果立竿見影。在全國境内,中國使用手機上的健康碼來管控疫情,這也是西方社會關注隱私權而不願意嘗試的。我們可以把它歸在文化差異的類別之下,因爲臺灣和韓國也都使用手機的信息來進行病情追蹤。
網報Asia Times 的作者Andrew Salmon 於5月中寫了一篇題爲“爲什麽東方在Covid-19的表現完勝西方”。該文分上下兩部分,分析非常全面。他指出,在儒家文化系統下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大陸(每百萬人的死亡率:3.3,下同),臺灣(0.3),韓國(5),日本(5.4),越南(0),按人口比例,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都遠低於歐美各國,(西班牙,580;意大利,514;英國,499;美國,260;還在繼續上升),而它們的政治制度和操作方法卻并不盡同。西方媒體從一開始就懷疑中國疫情的統計資料偏低,可是,他說,如果放在整個東亞的框架内, 中國大陸的數字跟整個區域的數字是相當一致的。
抗疫?還是復工?
大陸,臺灣,韓國,新加坡,香港,越南,日本,都能夠有效地和迅速地控制住疫情;歐洲(衹有德國比較成功),美國,俄羅斯,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未能及時控制疫情。這個分別可能極端重要。東亞地區是在抗疫成功之後才復工,而其他國家是在疫情還沒有受到有效控制的時候就急於復工。美國的鍾南山,即傅奇醫生,在參議院的咨詢中指出,“一個真正的風險就是,你可能引爆你無法控制的傳染病爆發…” 他説,沒有充分的檢測,病情追蹤和治療,復工是很危險的。我們都知道,他是在承受著極大壓力的情況下,本著醫生和專家的良心這麽説的,因爲特朗普從一開始就跟他和其他絕大多數專家作對,甚至在宣佈專家的抗疫綱要的時候,嘴巴說應當戴口罩,居然連著6次說他自己是不會戴口罩的。
經濟學家稱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爲經濟休克:生產和消費同時停頓。對24小時運轉的現代社會,供需同時切斷,其打擊之巨大是無可比擬的。以美國爲例,3,600萬人已經申請失業救濟;第一季度GDP下滑4.8%,可是這衹是不到一個月的居家隔離的後果。高盛估計,第二季度GDP可能下滑40%。美聯儲和財政部雙管齊下的救市已經出臺了大約6萬億,而衆議院又提出了另一項3萬億巨額的援助議案等待通過。
爲了不讓經濟徹底崩潰,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沒有控制住疫情的情況下就要復工了!這就開啓了一個新的未來。東亞大體上可以不受疫情干擾地復工,而歐美與拉美等地區的復工可能會繼續引爆疫情,很可能使經濟陷入走走停停的尷尬局面,而抗疫者與復工者之間的衝突可能長期造成社會不安。
有疫苗,沒有疫苗,都要上!
就在傅奇在參院發出警告的當天,特朗普在白宮草地上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中宣佈:他相信,“疫苗會在年底問世”。專家普遍認爲,疫苗的發展至少需要12到18個月,所以記者對他的樂觀説法提出質疑。他發橫了,他説,“有疫苗,沒有疫苗,我們都要上!”
特朗普可能非常清楚,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的橫空飛來,以及經濟與股市因此受到的沉重打擊,使他的連任夢陷入危機。在疾控專家的一再警告之下,他堅持復工。5月底,美國幾乎所有50州都開始某種程度上的復工。復工之後,如果第二波疫災在秋天大規模出現,那麽他的連任夢就會炸得粉碎。可是,如果疫苗果真在年底之前試驗成功和大量生產,那麽,不但他本人將深受其惠,并且,擴大而言,在當前的大國博弈中,中國與亞洲的東風也就未必能壓倒西風。到底新冠肺炎這個大傳染病是否會改變世界的格局,關鍵,非常詭異地,可能要取決於疫苗出現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