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第一天,就在白宮西翼橢圓形辦公室簽署了17項行政命令,開始了推翻特朗普時期所做決定的腳步。所簽政令涉及新冠疫情、經濟、環境、種族和移民等事項。用拜登的話說,“不能浪費時間”,“這些只是個開始”。
《紐約郵報》1月26日報導,拜登就職第一周簽署了37項行政命令,這個數字超過了此前所有美國總統同期所簽政令的數量。報導稱,這37項政令中,10項關聯疫情防控,15項涉及政策變動。
美國新一屆政府上臺已有一月。在此期間,拜登政府施政是密集摒棄或逆轉前政府有關“政績”和政策,相當程度回歸了建制派施政傳統。但在美國內部政治極化加劇、外部形象受損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推行其政治議程前途多艱。
應對新冠疫情是美國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拜登及其所在的民主黨過去一個月在國會力推一項總額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畫”,以抗擊疫情和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種族問題也是拜登政府上臺後的政策焦點之一。1月26日,拜登簽署了涉及住房、監獄改革、原住民等領域的多項行政命令。這些措施被認為是新政府對去年以來美國種族矛盾激化的回應。
如果說上述措施是應對前政府留下的問題,那麼拜登政府新出臺的移民等政策基本就是在消解特朗普政府的“政績”。這些新政包括停止修築美墨邊境牆、取消移民申請家庭強制分離政策、取消針對部分伊斯蘭國家的人員入境限制等。
外交方面,拜登政府逆轉了前政府在氣候、軍控、伊核等問題上的立場,兌現了部分競選諾言。
拜登上任首日簽署行政令,宣佈美國重新加入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停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拜登政府次日又表示尋求將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長5年,隨後在2月5日條約有效期結束前與俄方完成了續約手續。2月8日,拜登政府宣佈以觀察員身份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月18日,拜登政府表示願與包括伊朗在內的伊核協議參與方舉行會晤,討論伊核問題。此外,拜登政府還改變前政府在葉門問題上的立場,宣佈不再支持沙烏地阿拉伯主導的多國聯軍在葉門的軍事行動。美國新政府還叫停了前政府從德國撤走部分駐軍的計畫。
拜登2月4日在國務院發表就任後首次外交政策演講,表示必須通過外交手段與盟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強調盟友是美國“最大的資產之一”。2月19日,拜登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表達他對修復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決心。也就在同一天,美國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協定》。
與前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在繼續沿襲大國競爭觀的同時,在方式上更注重拉攏盟友,試圖重塑美國在盟友圈裡的形象和影響力。
無論內政還是外交,拜登政府上臺一個月以來,對前政府政策均做出大幅修正。但在當前美國面臨的內外形勢下,拜登政府繼續推行其“去特朗普化”政策面臨諸多挑戰。
總統的行政令雖然具有法律效力,但本身並非法律,與國會立法相比,其效力更短且更容易被推翻。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政治撕裂、社會不公等痼疾不會因政權更迭而有根本性改觀。
在對外政策上,拜登政府不僅面臨國內阻力,還需克服盟友和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不信任感。美國作為“燈塔”的形象已被明顯破壞。美歐之間的結構性分歧並不容易彌合,美國前政府各種“折騰”帶給盟友的“精神創傷”短期難以癒合。
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中美兩國元首通電話並互致新春問候,這是拜登上臺後兩國領導人首次通話。雙方同意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密切聯繫。拜登表示,美方願同中方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開展坦誠和建設性對話,增進相互理解,避免誤解誤判。
拜登政府加緊回歸多邊外交之際,伊核協議卻是一個例外。美軍1月27日出動B-52戰略轟炸機在中東上空飛行。這是拜登就任以來美軍首次在中東執行所謂“巡航以保持存在”任務。
儘管拜登曾釋放出美國重返伊核協定的信號,但他上臺後表示,只有伊朗先重新遵守伊核協議,美方才可能解除制裁,這與伊朗的立場恰好相反。不僅如此,拜登政府提出,美伊應就各自重新遵守伊核協議展開談判,試圖給伊朗增加新的限制措施。但伊朗方面拒絕就伊核協議重新談判,並在拜登上臺後採取口頭喊話與核計畫相關行動相結合的方式對美施壓。
而且,法德英美四國外長2月18日舉行視訊會議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伊核協議是多邊外交的重要成果。這一定調也被視為美方釋放的積極信號。不過,美國的中東盟友以色列、沙特和阿聯酋等國,並不願意看到美國對伊朗鬆綁。
拜登上臺後叫停了特朗普時期批准的對沙特和阿聯酋的軍售,涉及向沙特出售高精度武器和向阿聯酋出售F-35戰機等尖端裝備。另外,拜登表態不再支持沙特主導多國聯軍在葉門的軍事行動,並將得到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移出恐怖組織名單——特朗普在卸任前夕剛將其列為恐怖組織。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仍在評估對朝政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2月9日表示,在完成評估和與盟友協調之前,拜登政府不會過早或單獨與朝鮮接觸。在上月召開的朝鮮勞動黨八大上,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報告中將美國列為“最大敵人”,而韓國總統文在寅則呼籲拜登政府繼續與朝鮮接觸。
美國司法部17日起訴三名朝鮮軍方情報官員發動網路攻擊,指控他們從銀行及其他目標處竊取價值13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和傳統貨幣。法新社報導稱,這是拜登上臺後首次對朝採取行動。
2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澳外長佩恩、印度外長蘇傑生和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共同舉行了視頻會談。此次四國所探討的問題正是如何緊密合作,對中國的海洋行動做出針對性的對策。而拜登本人也似乎有意將原本的美日印澳“四國聯盟”發展成為“印太小北約”,以此來應對中國的不斷復興。畢竟現有的美日印澳“四國聯盟”本身就是“四方安全對話”機制,該機制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聯合盟友制衡中國的發展。只不過隨著美國的進一步衰落、全球經濟低迷以及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個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變得非常微妙,這也使得拜登想要將該機制變成“印太小北約”的目的難以實現。
雖然中國對拜登的對華態度正處在戰略觀察期,但是從拜登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的發言來看,美國不僅自己做好了與中國進行長期戰略競爭的準備,同樣也在呼籲盟友同樣做好準備。但是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大西洋地區國家,因此選擇跟隨美國政策非常正常。所以拜登寄希望于“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希望進一步加深合作,使其變為“印太小北約”,進一步制衡中國。,隨著諸如新冠疫情在內的全球性事務的不斷嚴重,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愈發微妙。
首先是日本,其本身與中國的距離就非常近,加上雙方一直以來的各種歷史原因,日本似乎逐漸選擇向中國靠攏。像此前因為各種原因停擺的中日韓自貿區,也因為RCEP的成立“曲線救國”式地完成了。但是美國在軍事上對日本的控制使得日本難以在政治上靠近中國,因此此次會議舉行後日本並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表態。其次是在印度方向,即便中國和印度經歷了長期的邊境對峙,但隨著印度國內矛盾的進一步爆發(農民遊行、新冠爆發、經濟低迷),印度選擇了在邊境問題上與中國脫離接觸。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將不會在安全問題上與中國產生直接的摩擦。最後就是澳大利亞,雖然澳大利亞緊跟美國政策,但是現在的澳大利亞亟需維持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如果選擇繼續支持美國,澳大利亞必然要遭受更大的代價。因此拜登建立“印太小北約”的設想很難走向現實。
拜登在上臺之後已經向日本釋放信號,宣稱釣魚島適用安保法,美日兩國在接下來勢必會就釣魚島一系列問題進行溝通。雙方在釣魚島問題上持有相同立場,接下來釣魚島問題有可能會繼續升級。
同時中日政府間對釣魚島的基本態度是各說各話,共同管控,不許登島。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拜登的表態也沒有實際意義。隨著“海警法”的正式實施,中國在釣魚島海域的員警行動也有法可依,合法管控。
總的來說,美國方面已經意識到了中國復興帶給他們的種種挑戰,美國自上至下也做好了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的準備。但是現實的國際因素使得美國的一些盟友開始在中美之間搖擺不定,只能給美國的許多政策的施行造成阻礙。
作者:王文軍,1968生於重慶,1989年北京航空學院三分校肄業。2007年參與保釣活動。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創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