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单方面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的规定,向一个临时仲裁庭就中菲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提起仲裁。仲裁庭于2016年7月12日发布最终“裁决”。至此,一度甚嚣尘上的“南海仲裁案”(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落下帷幕。在此期间,中国自始不承认该仲裁程序及最终发布的“仲裁裁决”的合法性,并一贯坚持“不接受、不参与”(Non-acceptance and Non-participation)的立场。在仲裁进行期间,中菲双方剑拔弩张,关系一度降到冰点。然而,去年6月新上任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President Rodrigo Duterte)采取了与其前任截然相反的对华政策,给彼时摇摇欲坠的中菲关系带来了转机。
在杜特尔特去年10月风风火火的访华之行之后,中菲关系迅速升温,两国发布了联合声明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在联合声明中,中菲双方强调了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重要性,并承诺在南海采取行动方面保持自我克制,积极建立双边磋商机制。中菲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建立海警海上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两国海警部门间的合作,以应对南海人道主义救助、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上紧急事件处置等问题。
通过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中菲两国关系明显得到和缓。自去年10月起,中国在黄岩岛海域值守的海警船不再驱赶菲律宾渔船,而是允许中菲两国渔民在黄岩岛附近海域共同作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公开表态并声明,“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基于中菲友好情谊,中方对菲渔民赴黄岩岛附近海域相关区域捕鱼一事作出妥善安排”。针对中方释放出来的善意,菲方作出了相应的妥协。杜特尔特打算宣布黄岩岛内的环礁湖为海洋保护区和禁渔区。这一计划可以防止菲律宾渔民进入黄岩岛内,避免其与中方海警船发生冲突。
但是,近期菲方的南海政策似乎发生了变化。杜特尔特在4月6日访问巴拉望岛军营时称将命令军方在“属于菲律宾的9到10个南海岛礁”上建设新设施,他本人则可能在6月12日菲律宾独立日访问中业岛并在该岛升起菲方的国旗。此举立即引起国际关切。事后菲防长洛伦扎纳(Lorenzana)和菲驻华大使罗马纳(Romana)赶紧出来对总统6日的发言作“进一步解释”,称菲部队现实际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中业岛,总统仅是希望改善岛上驻军士兵的生活条件,并不意味菲对华政策的改变,愿继续改善双边关系。几日后,杜特尔特公开声明放弃升旗计划。
与菲律宾的前后反复不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一以贯之且十分坚定的。中方一直致力于与南海地区国家一道,共同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已邀请菲外交部有关负责人于今年5月来华,与中方共同举行中菲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首次会议”。菲方虽然接受了该邀请,但是仍在释放复杂信号。今年5月,菲律宾将在菲境内与美国举行“肩并肩”联合演习,这将是杜特尔特上任以来首次菲美联合军演。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即使菲律宾现在采取军事措施加强对南海岛屿的控制,也无法改变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状态。国际法上有一项被称为“关键日期”(Critical Date)的规则,关键日期指的是法律争端产生的日期。关键日期之后产生的事实和证据原则上不对争议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状态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有关南海岛屿的主权争端,一旦关键日期确定,此后发生的任何事件在国际法上都没有改变岛屿主权归属状态的效力。
在2009年至2011期间,南海争端各国,包括中国和菲律宾在内,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外交照会往来明确了其对诸岛屿的主权主张。因此,南海岛屿主权争端的关键日期必然在2011年以前就已经出现。2011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包括今年菲律宾原本打算在岛上建新设施并升国旗的行动,原则上都无法对南海岛屿的主权归属状态产生影响。
然而,菲律宾近来在外交上释放的复杂信号并非无的放矢。熟知国际法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继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为主权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法秩序奠定基础之后,第二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Treaty of Utrecht)的签订。乌特勒支和约的精髓在于大国“权力制衡”(Balance of Powers)。虽然已过去三百年,但是“权力制衡”的“要义”却从未过时,甚至被某些国家使用得游刃有余。特别是对于菲律宾这样的小国来说,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做利益取舍,来回选择以寻求一个平衡点,对其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回顾去年10月的联合声明,中菲双方强调,“南海问题不是中菲双边关系的全部”。因此在该联合声明之后,中国能用经济大单换取菲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妥协。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看到,中菲关系不是菲律宾对外关系的全部。菲律宾极有可能会在对华政策上再次出现反复。中国必须了解菲律宾这种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外交策略,在制定南海政策的时候才能更好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值得庆幸的是,中菲两国目前有着顺畅的双边沟通渠道,南海局势总体上是趋稳向好的。
此外,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二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宪章建立的以“大国一致”为基础的国际法体系的受益者。但是大国毕竟是少数,很多国家试图突破这一模式,在一些领域对现有的大国一致机制提出挑战,以求规范大国行为。环境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领域。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也抓住了环境保护这个武器,对中国穷追猛打。中国应该时刻留意国际法中的这些新发展,谨慎对待可能出现的风险,以维护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合法权益。
作者 : 马学婵,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候选人,国际公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