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美國的瘸腿承受不起小英的擁抱  美國必將對中國妥協的根本原

8/14/2021

0 Comments

 
(美國)中美論譠社社長 張文基

https://indd.adobe.com/view/047e9046-83c4-40c0-9e30-b2295c29aeba



摘要

中美關系及兩岸情勢都面臨非常嚴峻的不確定態勢。 根本原因是美國面臨史無前例的危機,而危機的根源是美國過去卅年走錯了路,造成嚴重的內外挑戰,解決的唯一辦法是paradigm shift, 也就是重建美式價值觀。 美國表面上的對中俄強硬,基本上是戰略防禦,避免盟友分崩離析,也是争取時間整頓內部。  2023年以前美國很可能爆發另一個金融危機,而這次危機將是史無前例的大爆炸, 拜登了解這些,他必須避免與中國爆發大衝突,因此他必須儘快與習見面尋找美中一個新的平衡點。 要做到這一點,他將不得不對中國的根本利益要求妥協。 臺灣兩黨將命運和美國緊緊的捆在一起,擁抱著美式價值觀,用民主的口號醜化大陸,然而,大陸的崛起,特別是爲人民謀福利的發展模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 台灣必須更改對大陸的政策,重新用客觀的、事實求是的態度承認大陸的成就,回歸兩岸現狀是中國內戰的延續,重啟交流,爭取最好的和平解決方案。 時間不在台灣這邊!


前言

6月17日白宮國家安全助理沙利文公開發出拜登希望與習近平進行峰會後,最近美國及其盟友卻一連串的做出諸多挑戰大陸底線的做法:1. 美國宣布對於新疆、香港的產品和有關官員的制裁行動。 2.日本於7月13日公佈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鼓噪起所謂"中國威脅",並首次將"臺灣"部分從"中國"章節抽離,列入新增的"中美關係"部分專門介紹。  3. 7 月 15 日上午,一架 C-146A 美軍行政專機降落在台北空軍松山基地,短暫停留 34 分鐘後起飛離台,聲稱為負責運送即將離任的「美國在台協會」會長酈英傑交接使用的物品。  4. 7月17日有報導稱中方拒絕美常務副國務卿謝爾曼的訪華要求。 美國到底意欲何為?
 
美中關系的未來走向不僅關系到台灣的戰爭與和平,更是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最大因素! 本文試圖從五個方面剖析:1. 用具體數據説明美國面臨的歴史上最大的危機和挑戰。  2. 拜登的大戰略是什麼?  3. 從美軍歴史和美中實力談爲什麼美國必定避免爲台灣與大陸發生不可控的衝突。  4. 在客觀大形勢下,拜登將不得不滿足中國的實質性具體要求,很可能就在今後的幾個月。  5. 積極的、客觀的面對一個中國原則是台灣的最好出路。

美國所面临的嚴重危機

拜登4月28日國會演講誠實地說出了美國面臨的問題:美國正處於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大流行病,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嚴重的貧富不均、製造業流失、政府赤字,和自內戰以來美國民主經歷過的最嚴重的挑戰。 而在國際領域,美國的最大挑戰是與中國及其他國家正在進行的主導21世紀的兢爭。  而這些問題也已經成爲美國全國的焦慮,包括川普和他的支持者。
爲了讓讀者更清晰的了解美國的問題,下面我用具體數據説明。 圖一顯示從1948到2019年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率和美國技術工人的收入增加率,顯然,在1973年以前技術工人收入和美國GDP以幾乎相同的速率持續增長,但是自1973年以後到2019年,GDP增長了81.93%但是工資只增長了16.94%,説明美國的嚴重分配不均問題。
美國今天的最大問題是1%的最富有者佔有了75%的社會總資產,根據一項研究,公司總裁們的年工資是普通工人的320倍。 而許多人每週工作40小時,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000萬美國工薪階層和中產階級在新冠大流行中失去了工作,與此同時,美國大約650位億萬富翁的凈資產增加了1萬億美元以上,它們現在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55家最大的公司去年有超過400億美元的利潤,而所繳納的聯邦所得稅為零。許多公司通過避稅天堂逃稅,從瑞士到百慕達到開曼群島。他們受益於稅收漏洞和扣減,允許外包工作和將利潤轉移到海外。

在這場大流行病期間,有200萬婦女退出了勞動大軍,80 萬個家庭現在仍在等待醫療補助,以便為他們年邁的父母或殘疾的親人提供家庭護理。雖然美國的人均醫療支出是其他發達國家的两倍以上,但是壽命却是中等水平,事實上,美國人支付的處方藥價格是世界上最高的,幾乎是其他國家的三倍,而275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
 
造成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下列幾個影響金融和美國政治的重要事件:1. 1971年尼克森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結束了Brentwood Financial System。 2. 1973年Kissinger和沙特國王逹成影響世界未來結構的協議:沙特原油出口只能用美元計價,沙特所賺取的美元投資美國及購買美國國債,美國保証沙特政權安全。  3. 1975年OPEC決定成員國原油出口只能用美元計價,確定了"石油美元"也為美元做為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奠定基礎。  4. 1980年初,Margaret Thatcher and Ronald Reagan 加速推行自由主義經濟和政治政策。  5. 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加速在世界各地的侵略性的擴張,國債飆升,靠發鈔票來維持表面繁榮。

這些事件導致美國加速走向以金融炒作的生産模式,製造業向國外轉移,導致中產階級和技術工人階級的收入停滯。
圖二顯示從1960年到2020年美國商品、服務及兩者相加的貿易平衡數據。
 
從1960到1976年美國的國際貿易基本是收支平衡,但之後赤字開始惡化, 1982年里根上任推行自由化經濟政策,加速拋棄小羅斯福總統的許多以實業為基礎的、節制金融資本的許多政策,造成赤字第一波迅速惡化。  1991年 前蘇聯解體後,給了美國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支者持的一個錯覺,加劇自由化進程,1994年1月1日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製造業大量轉移到墨西哥,1995年WTO成立,加劇第二波貿易逆差,2001年中國加入WTO, 製造業加速流入中國大陸,貿易逆差加大,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收縮,靠著聯儲會不斷地量化寬鬆,直接將多發的美元購買國債和資產抵押性債卷,避免全球金融瓦解,之後赤字繼續加大,即使川普當政的四年,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企圖力挽狂瀾也沒有扭轉趨勢。

這期間美國許多政治人物,包括總統及參眾兩院議員候選人,也認識到問題並企圖改變,儘管多次換黨換人做做看,但是幾十年下來國內情形越來越爛,在國際上給其他國家帶來無盡的災難! 問題的根源就是美國民主制度出了問題! 它成爲了一個大泥潭,做什麼事都困難!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加州州長,小布朗(Jerry Brown),一位我非常欽佩、能幹、有理想的政治人物,他在第一任州長任期內(1975-1983)就成功的簽署一個法案研究建設高速鐡路系統,在他的持續努力下,2008年加州選民通過90億美元發行支持高鐵建設的債卷,同年聯邦眾議院通過法案支援各州,包括加州的鐵路建設。 在他的第二任州長任期內(2011-2019)更是不遺餘力的支持該專案,開始建設一條從三藩市到洛杉磯,全長610公里,最高時速350公里的高鐵。 但是建設遇到各種問題,2008年估計的建設費用是330億美元,但是2020年估計費用將逹到999億美元。 目前,僅有穿過加州中部農業區的190公里已經完成,而其餘南北兩段是否會繼續修建還不確定。 而中國也是2008年開始建設高鐵,但是截至2020年底中國高鐵全里程逹到3.79萬公里。  這對比反映出今天美國的問題!

今天美國人民對於美式民主的信心已經逹到歴史的新低! 根據蓋洛普從1973年連續迄今的民意追踪,美國人民對眾議院的信心從1973的42%跌到2014最低值的7%,到2020的12%; 對總統的信心從1991的72%到2007最低的25%,到2021的38%; 對刑事法院的信心一直在20%左右。 人民對美式民主的第四權,媒體的信心也持續下降:對報紙,從1951的最高值51%跌到2020的21%; 對電視新聞,從1993的46%跌到2021的 16%; 對互聯網新聞的信心也只有16%。 難怪,川普指控媒體操縱新聞,製造假新聞!

現在美國人民對國家權力機構中僅存的信心是軍隊,幾十年來一直維持在50%以上,1991逹到最高的85%,2021仍有69%。  然而,軍隊的骨幹,校尉級軍官及士官,和退伍軍人大多對政府不滿,因此在1月6日衝擊國會事件中有不少參與者。

美國當然有長處,但是美式政治出現了大問題:光鮮的民主外衣之下靈魂的腐爛! 美國政治為什麼失去了自我更正的能力? 美國為什麼從一個充滿理想,勤奮,長期投資的國家變成被一群貪婪,投機,巧取豪奪專注短線利益的集團所控制的國家?

根本原因是1913美國成立了聫儲會,從此一個私人擁有的半官方組織逐漸用金權控制了美國的一切,打破政治上的3+1權互相制衡的局面。 金融寡頭的祖師爺,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生前曾有一句名言"只要讓我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 他真是先知啊!

所以,解決的唯一辦法是paradigm shift, 也就是美式價值觀和制度的重建!

2. 拜登的大戰略是什麼?  

今天美國朝野精英都了解美國內部的危機,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革談何容易,更何況拜登是造成問題的參與者之一,改革需要時間,需要掌握輕重緩急,所以他施政之初就是全力控制新冠疫情的悪化,透過赤字財政發福利保持社會穩定。他在這方面成效還是不錯的。接下來就是困難的挑戰了,如何重建美國?如何防止中國快速的超越美國?

美國精英階級普遍認為中國是美國前所未有的威脅,不論是軍事、經濟、工業、科學、更重要的是在意識領域,也就是“道”的層次威脅了西方現有的制度,更何況中國發展的基礎是源自於獨特的中華文明!

從現實的角度看,美國面临的財政赤字和快速高升的國債,需要靠世界各國的支援,而核心就是美元霸權。與川普不同,或许是因爲看到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的失敗,他深知必須鞏固聯盟體系,否則越來越多的國家會與中國合作,因而加速美國的衰落。所以他必須全方位的運用所有的軍事、政治、思想、貿易等手段組織針對中國、其次俄羅斯的統一戰線。

美國表面的咄咄逼人本質上是戰略防禦,目的是爭取時間,一方面用各種手段延遲中國的發展速度,同時內部做出必要的改革。用人權和民主口號,用新疆、香港問題糾集西方各國譴責、或制裁中國都是騷擾,不可能產生任何長期性的實質效果!

拜登需要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他很誠實的對習近平說"我們歡迎競爭,我們並不尋求衝突"。 他還告訴習主席,美國將像北約在歐洲一樣,在太平洋地區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這不是為了引發衝突,而是為了防止衝突。

3. 美軍必定避免在台灣與大陸發生不可控的衝突

由於最近美軍和盟友在中國周邊的頻繁出現,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中美會不會在台灣鄰近區域發生大規模衝突? 我從兩個角度來分析,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小:首先是從美軍百年來的歴史和成敗看,其次是從中美的實力看。

從美軍歴史和建軍思想看,美軍基本上是非常謹慎、依靠絕對優勢、避免傷亡、不打無把握的仗。 所以美軍在戰塲上很少出現險中取勝的名將。 一次世界大戰是美軍正式在國際大舞台初顯身手的戰爭,是在歐洲國家打的筋疲力竭時參戰的。 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爲日軍偷襲珍珠港以後才介入的,除了中途島之戰的尼米茲將軍是在實力不濟之下,冒險取勝的,其他戰役都是依靠絕對的優勢地位展開的。 戰後美蘇矛盾重重,但是美國都是選擇避免與蘇聯直接衝突的模式應對危機。 韓戰和越戰美方都是認爲自己有絕對的優勢而介入戰爭的,但是也讓美軍見識到東方人的韌性和戰鬥力。 二戰後美軍介入許多戰爭但是基本上是以絕對優勢關門打狗的形式獲勝的。 美國和伊朗衝突四十多年但是一直不敢採取戰爭的模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韓戰後美軍決定從此避免在陸地上與中國軍隊衝突,長期以來一直依靠海空軍壓倒性的優勢在中國周邊海域騷擾,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海空天力量的迅速崛起,已經使得這個優勢在第一島鏈內,在沒有核大戰的情況下,不再存在。因此,美軍將不得不被迫後撤,最終會把主要兵力撤出環第一島鏈的基地,而讓日本填補空間。 日本也將把它當成逐漸擺脫美國成爲一個正常大國的管道。

最重要的因素是美國已經沒有財力支撐在台海的一場有限度戰爭。 按照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院的數據,2020年美國軍費是7780億美元,世界第一,佔GDP的3.7%,世界第二的中國是2520億美元,僅佔GDP的1.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如果用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2021的GDP是26.7萬億美元,而美國是22.7萬億美元。 建設類似的軍艦中國的成本用美元計算僅是美國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之一,所以美國如果希望用拖垮蘇聯經濟的軍備競爭的方法來拖垮中國,結果可能是美國自掘墳墓!
此外,美國的許多國防用品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具體的程度美國國防部都還在清查中,這也是制約美國發動戰爭的因素之一。 當然,發動軍事衝突不難,如何控制戰爭規模和結束戰爭才是大問題。 當2001年美國發動對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對伊拉克戰爭時,誰會想到會陷入近20年之久,花費超過7萬億美元! 一個對中國的戰爭可能是十倍的耗費,而結果即使人類沒有毀滅,也只是讓俄羅斯、日本、印度獲益,美中的領導人會那麽傻嗎?




所以美軍不會冒這個危险!

4.拜登將不得不在近期對華讓步妥協

美國的真正問題是國內,指責中國,把中國當成敵人來轉移目標解決不了美國國內問題!

過去半年,美國國務卿四處奔波,謀求建立對華統一戰線,但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發表一些公告以外收效甚微。苦心策劃的亞太四國聯盟,拜登原先寄望印度在軍事上對中國施壓、在疫苗供應和重要製造領域擔負起取代中國的角色,但是新冠疫情在印度的失控,將拖累印度經濟至少兩年,而兩年後所面對的將是更加強大的中國和完全不同的世界!

6月底的G7峰會、歐盟峰會,美國在公報中強行塞入一些對台、對港和新疆的片面宣示,但是德法意三國立即表逹不同的立場。7月5日晚,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頻峰會。三國認同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合作遠大於競爭,共識遠大於分歧,共同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這重挫拜登的反華統一戰缐!

爲了解決國内問題,拜登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這需要五萬億美元的政府新投資,但是錢從那裡來?  美國不可能靠印美元來解決內部問題,所以必須對1%的富人和跨國公司增稅。然而,民主黨在衆院只有5席的薄弱優勢而在参院更是50對50,以美國民主政治的特性,加上國内意見的嚴重分歧,明年預算的通過面臨嚴重的不確定性。

財政上美國今天面臨兩個大問题:2020各級政府總開支占GDP的46.18%,而赤字占GDP的15.8%,赤字遠高於其他國家,如今聯邦政府的國債超過GDP的1.28倍。爲了金融稳定和控制几乎爲零的利率,聯儲會直接購入國債和其他債卷,總額接近8萬億美元並以每月1200億美元的速率增加。而最近連續三個月,美國的消費品指數增長超過5%,通脹的壓力巨大,聯儲會很難繼續長期维持接近零的利率, 而一旦上調利率必將造成股市大跌和金融動蕩,最晚2023年以前美國很可能爆發另一個金融危機,而這次危機將是史無前例的大爆炸,它將直接危及拜登的歴史定位和民主黨的前途。

2022年美國期中大選如果民主黨失去對参眾兩院的控制權,則拜登任期的最後两年將很難有所作為,所以拜登在今年底以前必須有具體的成績,而改善對中關系是犧牲最小而收穫可能最大的突破。今天是拜登急,而習近平可以等,中國並不希望與美國關系悪化,也沒有興趣輸出中國模式,更不想取代美國,只要建立一個執政為民的社會主義富強中國,也渴望建立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這難道不是大多數美國人民的希望嗎?中國所要求美國的是基于平等、互相尊重主權、不干涉内政的關系,接受這種關系並没有損害美國的現實利益,所以我相信在今後數月,拜登將不得不滿足中國的一些實質性具體要求,兩國關系很可能會找到新的平衡點,能如此將不僅是兩岸三地也是全人類的幸福。

5. 積極的、客觀的面對一個中國原則是台灣的最好出路

長期以來臺灣兩黨將命運和美國緊緊的捆在一起,用民主人權的西方價值觀醜化中共,近年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更是緊緊擁抱美國的反中、反華力量,但是過去幾年美國和世界的發展,特別是新冠病毒的檢驗,一再的顯示出中國制度的優點,和美國的問題。今天瘸了腿的美國承受不起蔡英文的累贅擁抱,必將會在必要時抽身而去。

天道循環,西方的價值觀在過去四百年歴史的演進中曾經為人類做出重大的貢獻,但是長期成功也孕育著失敗的因素,而中國的為政之道也輝煌延續了兩千年,直到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中國,百餘年來多少仁人志士前撲後繼的犧牲探索,終於逐漸找出一條中國特色、不同於西方的復興道路,這期間有臺灣抗日志士的貢獻也有國民黨、共產黨及許多無黨無派人士的貢獻。今天中共的制度並不完美,但是它勇于改革,最终回歸爲人民服務的初衷,實際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带來幸福,不僅贏得超過90%人民的擁護(根據哈佛大學,Ipsos,等西方著名調查機構的民調)高居世界第一,遠超過美國人民對政府的40%認可度,更確立了中共執政的合法性!

美式民主在世界各地都出現嚴重問题,而没有外力挑戰很難自我更正,中國道路的存在,有助於美國和西方改正現有制度,反之亦然,西方制度的挑戰有助於中國制度的不斷完善,重要的是和平公正的兢爭,就像任何競技比賽,公平競爭會讓參與兢爭的運動員改善自己成績,也會提高比賽的品質。所以,我們希望美中兩國用公正和平的方式競爭,拋棄你死我活的敵對方式鬥爭。

台灣與大陸本是同根生,不需引進外力做你死我活的鬥爭,更何況大陸正在正確的歷史道路上迅速前進。明智的做法是改變現在的對大陸政策,儘快交流,回歸兩岸現狀是中國內戰的延續,回歸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爭取最好的解決方案,才不至於置台灣人民於危險境地。時間不在臺灣這邊!

*轉載自海峡評論368期,封面内頁及15-19頁, 2021/08/01.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