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世代的問題是一個社會的溫度計,最近青年問題因為香港騷動而成為世人的焦點。香港動亂平息是遲早的問題,但整個香港社會的重建卻必須儘早思考,尤其是作為香港騷動主角的青年世代究竟何去何從呢?本文擬針對台灣青年文化剖析其政治取向,並希望為青年問題提供思考方向。
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前是一個以勞力密集、出口導向為特徵的產業結構,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像南韓是以重工業為主。故長久以來南韓工會勢力強大,勞工的動員能力強,工會的影響力強大。台灣的工會規模較小,勞工人數最多的企業是國營企業,例如台灣電力公司。當時國營企業因為比照公務人員待遇,故國營企業工會有「閹雞工會」之譏,作風相對保守,致使台灣產業勞工的動員能力薄弱。至於台灣的職業工會勞工,雖然較產業勞工激進,但職業勞工是自營作業勞工,參加工會帶有一種工具性的心態,是以參加勞、健保為目的,對職業工會缺乏高度認同感。台灣的產業勞工保守,除國營事業外,工廠規模不大,職業勞工雖較激進但對工會缺乏認同,在產業大量外移之後,台灣的產業工會組織完全不足以帶動工運風潮。
影響台灣工運不彰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提及產業、職業工會軟弱的原因之外,台灣勞工缺乏階級意識也有關。台灣的勞工雖然薪資水平不高,但因為台灣的非正式部門(informal sector)活躍,使得勞工在低薪的勞動條件下依然可以謀生存、圖溫飽,所謂非正式部門可以用攤販做代表,非正式部門因為不必負擔高昂的房屋店面租金,也不必繳交營業所得稅,更不必負擔員工的勞健保費用,故可以用較低廉的價格銷售產品或服務,由於非正式部門如攤販或地下油行、白牌車行等的銷售價格便宜,使勞工得以降低其生活所需的最低維持費用,而得以生存。非正式部門降低了勞工最低生活所需的門鑑,使勞工抱持馬克思所說的「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而不能形成勞工被剝削的「階級意識」,減少了台灣企業調整勞工薪資的迫切性。2018年9月台灣的基本工資為23100元台幣,每小時基本工資為150元。
此外,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當時處於泡沫經濟之下,勞工短缺,政府引進外籍勞工因應勞工短缺。目前台灣約有80萬名外籍勞工,其中約有百分之十是違法居留的,外籍勞工跨國流動到台灣討生活,做勞動環境最差的工作,領台灣最低廉的工資,全年如不休假,每月大約可獲新台幣22000元左右,外籍勞工的引進與大量使用,也降低了資方調整薪資的壓力。台灣的低薪化最直接的原因,應是引進外籍勞工所導致。此外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後,也出現對外籍看護工形成依賴的趨勢。
2018年,台灣執政黨民進黨進行影響深遠的年金改革,對軍人、公務員、教師、勞工及農民等之退休金或國民年金制度,以及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俗稱18%)進行改革。年金改革整體內容,涉及軍公教人員退休金金額之調整等。而所得替代率、信賴保護原則、公平正義原則、世代正義等都是其中的爭議點。民進黨挾其在立法院內佔多數席次的優勢,快速但欠缺深思熟慮地通過了年金改革法案,除了尚遺留高達數十萬件行政訴訟持續進行之外,也造成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慘敗。年金改革讓軍公教退休人員的退休金約打七折,可預期收入減少,造成軍公教退休人員的消費裹足不前,民眾消費大量減少,台灣的經濟景氣當然低迷,此外由於退休前後可領取收入的差距增大,故軍公教人員願意提早退休的人數也大幅下降,可能會持續工作至法定退休年齡才願意離開工作崗位。這就影響不同世代之間的新陳代謝,高齡世代延後退休,使年輕人進入公部門職場發展的機會受到嚴重阻塞。
年金改革減少軍公教退休人員未來的收入,其影響隨個人的年資、位階、退休前薪俸而有所差異,但一般而言收入減少約落在每個月2至4萬元之間,除了讓已退休人員的消費支出減少,還影響了父母世代對子女世代的支持和補貼。簡言之,是80萬個家庭的財富縮水。
台灣的年輕人因為來自父母親的補貼減少,因此購屋意願也隨之降低,年輕人除了以租屋代替購屋外,過去年輕人購屋可獲得父母親補貼協助的狀況改變,使得全台灣房屋繼承的房屋棟數屢創新高,父母贈與房屋給子女的數量減少,而是改為等父母世代凋零後,再由子女世代繼承房屋。從宏觀面來看,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屬中產階級,其退休福利每月減少2至4萬元,每年減少24萬至48萬元,除了其消費減少,生活品質下降,整體家庭所屬社會階層也下滑,從中產階級的中上位置向中產階級的中下位置移動。
台灣的年輕世代面臨薪資水平停滯20年,由於消費的水平一天比一天增加,而工資卻仍然停滯不動原地踏步,因而導致年輕人成為必須身兼多職的「斜槓青年」(slash)出現。斜杠青年(Slash)源自美國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雙重職業》。因為著重於專業化的工業社會,將人類訓練得愈來愈專一,以便於作為產業鏈中最有效、最無特性、局限於一隅的螺絲釘。然而科技發展和變化日新月異,往往在一夕間因為科技的創新,他們的專業過時,下一步該怎麼走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稱他們就是「斜槓世代」。「斜杠青年」是必然的現象,年輕人要擺脫限制和束縛,追求有自我特質的人生。現代互聯網為大眾提供豐富的資訊、知識,自學的機會多,年輕人學習力強,他們只要用心地去追求,就能掌握、運用不同的技能。「斜槓青年」都是自由職業者,2016年,美國從事自由職業的人超過了5300萬,佔全美職場就業者數量的三分之一。在網上以「遠距方式」完成工作,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二人不用上下班。
台灣也有「斜槓青年」了,但一般來說,他們很多是為衣食奔波「不得不斜槓」,或「被斜槓」。因為工資過低不符所需,因此同時要兼作好幾份工作謀生增加收入,然而卻過著低消費的生活。處在這種情況的台灣青年非常多,仔細分析一下,他們都不是單親家庭或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這正就是一般台灣青年的日常生活寫照。有心要突破這個鬱悶停滯環境的青年,有的身兼多職,什麼活計都攬下來,只是在「窮忙」,賺不到什麼錢,必須過著省吃儉用的低消費生活。
據學者分析,台灣的青年學歷愈高、失業率也愈高,此地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位居世界第二,收入穩定,工作滿意的年輕人不到三成。35歲以下年輕人的收入,其購買力倒退到二十年前的台灣水準。實際上多數台灣年輕人過的是「不得不斜槓」的低消費生活。有人更美其名,稱他們為「斜槓世代」。
青年從事多重工作有的是為了興趣,但他們更多的是為了要生存下去。為了增加收入,晚上去開Uber、當保全人員、接外包項目,體力與精神不足,影響到專職工作的表現不佳,加薪與升遷的機會更不容易,於是更需要兼更多的差事,變成惡性循環。工作時間過長,沒有休閒生活,影響到生命節奏。工作不理想、不穩定、每天窮忙,成家、養育兒女的事就更不用談了。工作多, 無法專心常導致失業,失業率高會促成犯罪率等長,或是出現大批的「啃老族」。
經濟已長久停滯中的台灣,「斜槓世代」的發展機會並不很多,變成相對剝奪感強,「地位不一致」的一個世代。地位不一致指涉高教育成就與低所得、低收入。斜槓世代需要兼好幾份工作,才能賺取多一點報酬,他們不再滿足於專一,而是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斜槓世代的變異性大,對單一公司或企業的認同度降低,從政治的角度看,斜槓世代的功利性和交換性會高於其他世代,造成從成本效益的角度決定是否投入。斜槓世代是政治認同不穩定的世代,是社會中不穩定的來源,斜槓世代特質的政治社會後果必須特別加以留意,將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走向。臺灣成為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工資低,稱之為「悶經濟」。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世代間的矛盾相當明顯
目前的臺灣,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處在萎縮沒落的狀態,當今敏感的年輕世代,當然感受到這個大環境的局限,承受著巨大的無力與無奈。憤怒、失望、怨恨相繼而來,都是可預料的必然結果。台灣的年輕人必須走出自己的困境,開拓自己的視野,趁著年輕力壯,跨出第一步來,在海闊天空的彼岸,盡情盡力的發揮才能。
中國大陸宣佈31項惠措施後,又宣布了26條措施。依據大陸人力資源業者發布的2019招聘趨勢報告顯示,大陸2019年平均薪資水平達到人民幣6014元(約新台幣2.7萬元),已比台灣的基本工資高。其中上海基層職務薪資更高達人民幣8389元(約新台幣3.8萬元),相當具有吸引力。在大陸薪資水平提高的狀況下,再加上台灣薪資水平裹足不前,年輕人西進的誘因高度增加了。建議大陸可硬性規定企業中必須至少雇用1-2名台籍青年,如果有雇用則予以減稅若干獎勵,否則處以若干罰款,相信有助於協助台灣解決年輕人失業率過高問題,且有助於促進兩岸融合。而這點也可以做為未來香港青年工作的參考。
作者:馬康莊,玄奘大學廣電新聞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