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來得格外早,剛進12月,長江周邊城市就迎來連續十餘天零度上下的寒潮,感受最冷冬季之威力。凍得瑟瑟發抖的南方人卻被告知,拉閘限電,湖南、江西、江蘇、浙江、重慶、珠海等地工業限電,路燈全滅,部分居民區斷電,30餘層高樓,上下皆靠爬樓梯。天啊,難道我們這個冬天“取暖全靠打哆嗦”,開啟運動減肥模式嗎?
提到限電,“90後”前期及再往前的人們有一段共同回憶。2002年全國有11個省份限電,2003年更有16個省份限電,雖然有2002年國務院為推動電力市場化,發出5號文推動的“廠網分離、主輔分離、輸配分離、競價上網”帶來的改革陣痛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2001年加入WTO後,GDP高速增長,工業用電需求井噴,居民用電隨著家用電器的普及而增加,但是電源、電網建設週期長,難以快速填補新增的巨大缺口,因此,停電成為一代人並不浪漫的共同回憶。
隨著電力部門加大投資力度,至2010年,拉閘限電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消失,電力供應進入富餘週期。《可再生能源法》在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拉開國內投資新能源的序幕。發展之初,由於技術儲備不足,和西部大開發等考量,國家選擇了“建設大基地,發展大風電”的思路,發展大規模集中式的風電基地,太陽能發電也依循這個思路,計畫在西北打造一座新能源“陸上三峽”。在體制優勢下,短短數年,中國的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大幅增長,從微不足道,到位列前茅,風力發電自2011年開始,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至2019年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風電裝機容量。
棄風、棄光,加上近年來壓減燃煤發電廠、火電大規模虧損的新聞頻傳,顯示中國電源建設超前,電力供應大於需求,缺電的日子應已經遠去。
嚴寒之下,突然冒出的限電,是否表明週期又走到電力供給不足的點位?還是如同某些外媒及國內網文所寫的,是因為制裁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導致國內火電廠煤炭供給不足而缺電呢?。
事實真如此嗎?我們來看看理理舊聞與資料,抽絲剝繭看看限電原因!
按照官方說法,浙江限電是為了完成“雙控”和減煤,湖南限電則是因為全省最大負荷超過歷史記錄。
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認為:一種是回應節能減排,可能是到年底了,需要完成指標。另一種說法就是臨時性電力供應不足。
浙江官方對限電的說法,是為了完成“雙控”和減煤目標;我認可這個說法。浙江的限電並不是電源不足,而是電量管制。
解釋一下何為“雙控”。“雙控”指的是對能源消耗總量和能源消耗強度的控制,能耗強度控制的歷史較久,限制力較弱,理論上只要經濟持續增長,在單位能耗強度減弱幅度有限的情況下,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還是相當巨大。因此,在“十三五”規劃中,除了明確能耗強度減量目標,還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設立限制。根據《“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要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要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根據人民網11月25日報導,部分地區“雙控”任務依然困難重重,提及的主要是西部資源大省,如內蒙古、陝西、寧夏。記者向業內人士瞭解到,“‘十三五’前四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累計增長約5.3億噸標準煤,約占‘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標的79.0%;全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約13.2%,完成‘十三五’下降15%總目標的87.1%。二者均符合總體進度要求,全國層面達標問題不大,但不同地區的形勢差異顯著。”還提到,“十三五”時間剛剛過半,內蒙古、寧夏的能耗增量就已突破5年控制目標,且能耗強度不降反升,浙江、廣東也已提前用完第4年的能耗增量指標,遼寧更是連續兩年未完成“雙控”考核,實際進度堪憂。”
“雙控”是十三五規劃中早已確立的目標,只不過2020年為“十三五”收官之年,指標完成情況不容樂觀,作為“兩山精神”發源地的浙江,自然壓力巨大。今年8月,浙江省發改委發佈了浙江各市2019年能源“雙控”和“減煤”考核結果,此次限電的金華、寧波、台州市均未完成2019年能源“雙控”目標。自12月11日以來,浙江被通報未完成任務的各地級市又相繼分別召開了能源“雙控”“減煤”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並圍繞能源“雙控”和“減煤”制定了相應的行動方案。除了完成“十三五”能源“雙控”“減煤”目標外,浙江還在全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目前正處於第二階段收官期。
不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從電力基礎設施角度來看,浙江技術上不需要限電。只是到了“十三五”的最後一個月,在前11個月用電量同比增長2.3%的情況下,為了踩線完成“雙控”和減煤目標,不得不下猛藥。所以,義烏官方回應為何限電不開路燈時表示,回應節能減排,會持續到年底。年底一過,“十三五”就結束了。
從電力消費端來看,2020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製造業開工較晚,出口也遇到一些麻煩,但四五月份之後,生產生活逐漸恢復,加上海外疫情嚴重,轉單效應明顯,總體來說今年製造業全年景氣並不比去年差,年底甚至強於往年。
除浙江外,湖南、江西兩省也傳出限電;同時,重慶、北京兩個直轄市和吉林省的用電負荷創入冬以來新高,各地均嚴陣以待,力保供電。除了經濟運行良好、工業用電需求強勁的因素外,天氣是造成本輪供電緊張的重要原因。今年受“拉妮娜”現象影響,寒潮不僅來的早,而且影響範圍大、降溫幅度強,吉林省近期最低氣溫比去年同期低10℃,南方各省據報也比往年低上3-4℃。寒潮對於供電的挑戰,一則在於增加取暖用電,加大用電負荷;更令電力部門擔憂的是,寒潮會使電力系統的運營風險上升,特別是較缺乏應對低溫天氣經驗和能力的南方。
這裡重點談一下跨區域特高壓線路。祁韶±800千伏直流特高壓即為業界所稱的酒湖線,線路全長2382千米,起源於甘肅酒泉瓜州祁連換流站,止于湖南湘潭韶山換流站,是全國首個大規模輸送清潔能源直流特高壓,截止2020年10月27日,自投運起累計外送電量突破600億千瓦時。
從煤炭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和煤炭消費國,雖然進口量在國際煤炭市場中舉足輕重,但在中國自身煤炭產銷總量中的占比不高。按照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全國原煤產量為38.5億噸,同比增長4.0%,進口煤炭29967萬噸,接近3億噸,增長6.3%。2019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48.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3%;煤炭消費量增長1.0%,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煤炭消費量增長有限,比重下降的趨勢明顯。
而事實上, 2019年自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全部到港量約7760萬噸,占全部進口量的約26%,是中國進口煤炭的第二大來源國,與排名第一的印尼、排名三四的俄羅斯和蒙古,加起來占中國煤炭進口總量的95%以上。然而,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量,僅為國內煤炭產量的2%,並且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很大一部分是用來煉鋼的煉焦煤,與蒙古國的煤質較為接近。據華夏時報報導,2020年,澳大利亞出口到中國的煤炭,從5月份的944萬噸減至10月份的517萬噸,11月份降至179萬噸,至12月已經逐漸歸零;有大量到港的澳大利亞煤炭,也難以清關入境。
另一方面,中國在11月25日與印尼簽訂14.6億美元的動力煤採購訂單,計畫從2021年開始採購2872萬噸動力煤。與此同時,南北方港口也都接到海關通知,除澳大利亞煤以外的進口到港煤炭,都可以清關,且不限制消費地。
近幾年,國內火電廠環保要求提高,一些經濟實力強的沿海火電廠,紛紛改造機組,燃用進口的澳大利亞無煙煤。國內煤炭中,只有蒙西、神華、晉北部分煤廠符合要求,發運港口為繁忙的秦皇島港和黃驊港。
這就是為何澳煤一停止進口,首先是浙江電力緊張的原因。燃用國內其他動力煤,不符合機組標準;從國內運來達標的無煙煤,需要等時間。
不過,對國產煤炭流通的限制,還未看到鬆動跡象,“煤管票”依然嚴格。從時程來看,中國對澳洲的煤炭進口減量已經持續數月,完全有時間從其他國家替代進口動力煤;且進口煤占國內消費比重低,主要分佈在南方沿海。而本輪限電除了浙江外,主要是中部內陸省份,傳統上被稱為遠離煤炭產地的“兩湖一江”地區,因此制裁澳大利亞煤炭不是本輪限電的主因。甚至可以說,在國內減少煤炭消費量的大背景下,減少澳大利亞煤炭進口是有意為之,是長期能源政策的結果,不是限電的主要原因。
公道地說,澳大利亞煤炭物美價廉,暫停交易對雙方都是損失。對能源需求強烈的中國而言,這種損失可能更加深有體會。希望雙方及早解決糾紛,恢復燃煤貿易。冬天還有很長才能過去,總“拉閘限電”可不是好辦法。
今年年末這一波用電緊張,可以看出中央控制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決心。冷冬導致用電量提升,說明電供暖在全國已經比較普遍,北方的煤改電也取得一定進展。有些地方傳出限電影響民生的消息,與中央希望通過“供能權”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的主旨並不相符。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必須穩步轉型升級,將環境外部性內部化,價值將會更多地分配給西部地區和新能源產業。今年酒泉地區限電比例大幅降低,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基本都在滿足條件下正常發電;湖南缺電,使得除酒泉外,新能源發電外送表現良好,即為一例。除此之外,高耗能產業也將被迫重新佈局到用能成本低、能源結構較清潔的地方。
最後,說一下已經開展幾年的「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剔除那些2009年以後虛胖浮腫起來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生產行業而非服務行業,故稱供給側,美其名曰去產能。主要包括下列行業:煤炭、煤化工、採礦業、水泥、煉鋼、電解鋁、造紙、造船,甚將來有可能加上汽車製造行業。大基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限電、環保,都是為供給側改革服務,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這才是本輪限電的主要動因,與澳煤沒有毛的關係。中澳政治問題解決後,澳煤必將大量進口,替代國內對煤礦的去產能。那時作為煤炭消耗大國,需要的是澳煤的定價權,猶如石油的歐佩克,另外還有鐵礦石。
作者:王文軍,1968生於重慶,1989年北京航空學院三分校肄業。2007年參與保釣活動。世界華人保釣聯盟創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