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2016年開始成為天然氣出口國,其能源角色轉為能源輸出國家,並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能源角色的轉變影響了美國調整其全球戰略架構,美國輸出能源也對OPEC的獨佔地位形成挑戰,並降低了美國深度介入中東政局的動機,中東地區對美國的重要性逐漸下降。然而要維持美元霸權,石油在其中實扮演著收放美元的關鍵媒介。在石油供需角色的易位情勢下,要鞏固美國的油元體制,除了要與其他油氣供應國爭奪市場,這在市場結構上就與OPEC、俄羅斯、卡達等國存在競爭性矛盾,而與油氣需求大國在市場結構上形成具有保守傾向的交易需求。2021年中國與伊朗的結盟,排擠了中國向美國購買頁岩油、氣。然而最終美國仍然必須試圖要達成與中國的石油、天然氣交易,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的原油消費國。
2021年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後,雖然在表面上停止了對俄羅斯興建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道的廠商進行制裁,讓北溪二號得以順利興建完成,但歐盟迄今仍未對北溪二號發給俄羅斯供氣許可證,這導致俄羅斯和烏克蘭邊界之間出現緊張,戰爭似乎有一觸即發的危險,間接也造成白俄羅斯、波蘭邊界的難民問題,未來並將擴散成為德國的隱憂。2021年11月,美國再進一步又制裁了北溪二號天氣管道的相關人員,如果美國未來在反對俄、德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上,最終不能達成目標,由於北溪二號氣管每年可輸送歐洲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則中國作為美國油、氣消費市場可能買方,其不可替代性將愈高。
中國自中東、非洲進口的原物料,百分之七十五必須經由麻六甲海峽運送,而新加坡的樟宜基地又有美艦駐防,為了防止未來經由麻六甲海峽運輸能源的要道,在戰時遭致人為性的中斷,因而在一帶一路的能源戰略中,規劃有經由巴基斯坦瓜達爾以及緬甸皎漂兩條替代通道。瓜達爾與阿拉伯海相接,位置靠近中東產油區,皎漂相較瓜達爾位置較南,與印度洋相接。2018年中緬簽署協議,興建一條由雲南至仰光新城和皎漂經濟特區的「人字型」中緬經濟走廊。其中規劃有起自位於緬甸西海岸皎漂港東南方的馬德島,自2017年正式投產的原油管道,及前已於2013年投產運行的起自若開邦的皎漂港至雲南瑞麗的天然氣管道東,截至2019年11月30日,中緬油氣管道在緬甸南部、北部和中部共4個場站的分輸點,累計向中國輸送了原油2485.75萬噸、天然氣242.33億立方米,累計為緬甸帶來直接經濟收益達5.2億美元。2021年2月 1日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軍方逮捕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緬甸局勢動盪,中緬情勢的發展仍有待觀察,但預料不會一直停滯不前。
2016年巴基斯坦深水港瓜達爾全面啟用,瓜達爾是巴基斯坦通往波斯灣與阿拉伯海的門戶,打開了中國西側的出口,解決了中國從中東、非洲進口的能源必須經由麻六甲海峽的困境,今後透過瓜達爾港石油管道可直通新疆喀什。中巴經濟走廊中方直接投資254億美元,還配套有海水淨化廠及燃煤發電廠。中巴經濟走廊北方臨俾路支省,俾路支游擊隊與美情治機構有千絲萬縷關係,成為中巴經濟走廊安全的最大隱憂。美國自阿富汗撤軍後情勢已有所收斂。中國在緬甸與巴基斯坦均設有無人機彩虹四號(CH4)生產線,做為經濟走廊巡弋、偵查、警衛之用。第三條無人機境外生產線規劃將設在沙烏地阿拉伯。
中國為了避開能源運輸所遭遇的「麻六甲困局」,對來自中東的輸油運輸途徑進行了規劃佈局,此外還必須確立能源供應來源安全無虞。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片面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重啟對伊朗全面制裁。在國際制裁下,伊朗出口石油以及進行國際金融支付都困難重重,因此就替中伊合作創造出可能性。2021年3月27日中國與伊朗簽署「中伊全面合作計劃」,中伊兩國經濟、政治戰略上進行合作,其中議定中國以25年為期,可獲得大幅折扣的伊朗石油。2021年9月,在排除俄羅斯的反對後,伊朗獲得「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批准為永久會員,緩解了伊朗受美國制裁所受到壓力,也顯示俄羅斯默認中國經貿力量進入中東,以及俄羅斯容忍伊朗能源分享中國市場需求。
2014年俄羅斯因克里米亞事件而與西方關係惡化,開始傾向於以中國為盟友,以便平衡來自西方壓力,另一方面中俄聯合也降低了中國未來完成統一大業的門檻。俄羅斯做為中國能源供應的後盾,2019年12月中俄天然氣管道正式開通,管道全長5111公里。當全線投產時,輸氣量可達每年380億立方米,從西伯利亞東部將天然氣輸送到中國沿管線的9個省區市,已迄上海,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東線天然氣管道標誌了俄羅斯重心已向中國傾斜。目前俄羅斯已批准興建西線天然氣管道,由於適逢北溪二號管道線遭歐美杯葛,故規劃未來將西伯利亞西部的天然氣經蒙古輸送到中國華中地區。
2020年10月美日印澳四國舉行聯合軍演,組成四方會談(QUAD),表面上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實際上是針對中國崛起而發。儘管四國各自有各自的弱點和問題。比如說美國國內正遭逢嚴重的疫情與通貨膨脹,日本在沖繩的美軍基地遭受居民強烈抗爭,印度也遭遇嚴峻的疫情,澳洲則與中國發生嚴重的貿易衝突,「四方會談」仍然尋求加強建立彼此間戰略夥伴關係。美國並計畫召回已退役的神盾級驅逐艦,短期內以其導彈加強對第一島鏈的防衛,中期則試圖在第一島鏈沿線各國如南韓、日本、台灣布置中程導彈,以堅守由關島至澳洲防線。美國的戰略思維是以圍堵為核心的理性模型,應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社會模型。
一帶一路的戰略思維除了可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勞動力、資金,最主要還提升了帶路沿線諸國的基礎建設。《春秋》大義「因其國而容天下」,是說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將發揮自己的能力,對國際社會有所貢獻。故中國針對「四方會談」的因應戰略思維,就是加入區域性經貿組織,例如2022年東協十加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開始生效,又申請加入「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及「數位經濟伙伴協議 (DEPA),除了可解除中國被孤立所受的壓力,且因和「四方會談」國家經貿互動而可能產生出新的利益連結,因而可使敵對同盟關係逐漸鬆動甚至瓦解。
作者:馬康莊,為玄奘大學副教授,中華奉元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