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美國新政府的宏觀挑戰,包括國內的基礎建設和國際上的縱橫捭闔。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並以內政的實力為基礎,所以內政是主要的。但外交是中、美關係的交界面,上文(中美論壇第396、400期)討論美國的外交比內政多,本文也先談外交。根據極少的所知推測,並夾雜願望。
拜登新政府的對中政策有兩大特點:一是定義中國為戰略競爭者,不是敵人。二是以國內、國外各方面的集體力量,與中國進行全面結構性的長期競爭。中國面臨比特朗普的個人外交更嚴峻的形勢。參議院即將通過《戰略競爭法案》,內容涵蓋軍事、科技、經濟貿易、人權各方面。兩黨參議員再提出《無遠弗屆法案Endless Frontiers Act》,進行無限制的科技競爭。
中國國力居於弱勢,也沒有公開把美國視為敵人,但擺出不怕美國欺侮的姿態,申明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同時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合作而共同處理世界性的共同問題,強調合則兩利,鬥則兩傷;不願“脫鉤”。中美高層已經有了幾次針鋒相對的互動。兩國都是強硬表態,但都表示期望合作,不想衝突。
美國的盟邦基本都早已明確。中國從無到有,還在尋求盟邦的初始過程。中國的治理模式還在“特色”階段,沒有普遍性,需要摸索一種能夠獲得普遍認同和仿效的體制。中國需要時間,也需要學習與人共處的外交技巧。
宏觀全局:中國基本上是安全的:沒有人要打中國。在21世紀,不論大國小國都是不可征服的。即使強者可以打擊弱者,但不可能像古代那樣,完全加以消滅,結果是勝利後無法統治。殖民帝國時代早已結束,沒有任何國家民族還可以被侵略或被統治。美蘇兩個超強都知道,誰也不可能征服和統治誰。美國成為唯一超強後,輕易出兵伊拉克、阿富汗,但無法安撫下來。有核武器也不能使用。中國不必強調國家安全,不必整軍備戰,反而招致國際上的側目而視,給外交帶來負面影響。中國應採取以柔克剛的外交。那才是中國的智慧。
中國向來是宣稱不稱霸。習近平在最近博鰲論壇上仍申述不稱霸。其他領導人也宣示不與美國爭勝,主張“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大原則是明確的,但在實際措施上,頗有可商榷的地方。追溯根源,是繼承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把國內外所有的人視為革命對像,對內要消滅和防止反革命,對外要世界革命。蘇聯解體後,中國雖沒有世界革命的雄心,但仍堅守那一制度,與所有其他外國基本對立,難以結交朋友,並習慣於親俄,都使外國敬而遠之。隨著國力上升,口口聲聲要超過美國,並且到處表現大國威風,更使遠近國家都不安。尤其近鄰的東南亞國家要求美國來保護。是中國的失策。
“革命”的另一方面是恐懼外力來打壓,經常感到不安全,強調戰鬥精神,愛國精神,和建軍強軍。小國為自衛而強調民族主義是可敬的。但大國強調民族主義卻形成對外的威脅,被視為要稱霸。不但引起主流大國對挑戰者的打壓,防堵,並且東南亞鄰國震驚,採取“國防靠美國”的國策。
中國外交有必要改弦更張,堅持和平外交,為他人著想,處處不為己勝,和平共處;盡力低調,全力交朋友,才是上策。弱國呼籲和平沒有人理會,但中國呼籲和平則是表現自信,是大氣。
美國大和平Pax Americana有全球佈局,不可動搖,中國應通過國際組織尋求多元多邊的全球共治。多邊大和平Pax Multilateralism是全球共處的大方向: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共存。世界不分化,按照國際組織共同訂立國際法,依法共治。中國倡導這一國際趨勢,日久必得人心。
按照以上原則,試看中國由近及遠的外交:
1. 東南亞:中國理應放下身段,不計較小處小節,首先盡力追求區域的友好團結。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是和平的,沒有巧取豪奪的意思。他的話可以解讀為:想要贏得友誼,必須先付出友誼;自己做足是可敬可交的朋友,而不是可怕的“大國”;希望和平,自己先伸出和平之手,做出實際和平的行動。
東南亞國家都有自尊心,有保護自己利益的決心。東盟團結起來有七億人口,水陸面積與中國相似,擁有東、西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進南半球大洋和南極洲的地緣優勢,是不可欺侮的。東南亞不乏明日之星的大國。中國只有以友善相待,才不會迫使各國防中、抗中。中國不宜逼使各國選邊站。美國的制度包容,容忍,容易相處;與美國的任何政黨來往,比與中國的一黨交往容易;美國在全世界朋友眾多,擁有全球性的商貿機會;美國高舉的普世價值,多半國家容易接受,或已經接受,而中國揮舞的大旗是蘇聯式的,令人望而生畏。中國與各國相處,應該有“以大事小”的精神。要想各國尊重中國,便應該同樣地尊重各國,平等相處。為維護長期友誼計,可以斟酌讓利,讓權,不要讓東南亞國家感到會吃虧。在國際合作中,即使捐資捐物和出力最多,也不應要求較多的權利。如此,則地理接近的因素將使得各國自然而然與中國逐漸加深關係。時間在中國一方。
a.最重要的是開放教育。中國應當鼓勵國民學習東南亞各國的語言和社會經濟文化與制度,鼓勵學生到東南亞各國留學。同時開放讓東南亞國家的國民到中國讀書,研究,工作。鼓勵他們參加中國的科研領域工作,如太空、海洋、高精尖科技。增進相互的認識和友誼,提升科研、學術一體化,人才交融。
中國必須以經濟、文化、人文的密切交流,以親和力爭取民心,“戰狼外交”則驅友為敵。新加坡有智庫調查,近年來東南亞對美國的信任程度不斷上升,對中國則不信任程度在上升。中國對東南亞的策略和外交運作,顯然有根本的誤失。切須自省。
b. 南海:是與東南亞關係中的突出問題。處理得當,中國與東盟便是鐵桿盟友,南海安全,並安全進出大洋;處理不當,中國將陷於孤立。
中國必須學習為人設身著想:南海國家多是島國或濱海,自古就是海上貿易和捕撈的國家,南海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命線。中國理應尊重他們的歷史、地理、航行、捕魚等傳統權利,以換取他們尊重中國的同樣權利。各國近代被西方國家來自海上的入侵,除泰國外,都有被外國佔領成為殖民地的歷史記憶。中國的主張如果有排他性和威脅性,勢必引起各國的殊死抵抗。更請域外大國來保護。不幸現在已經有此形勢。
為獲得各國的信任,中國首先可以開放南海諸島礁,誠意邀請南海各國的文武官員以及海軍訪問,以示所有設施是為和平而設,並願意與各國和平共用。開放參觀不會損失多少機密,但可以贏得無價的友誼,為長遠的合作開啟大門。
然後,中國可以明確倡議:南海的島礁一概“雙重國籍”,“共有國籍”:“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南海所有島礁的主權和主權權利(專屬經濟區),由各國所共有、共管、共享。中國不獨佔獨有獨享。與各國共同設定國際管理機制,管理共同開發和保護南海資源的事務。各國平等參加,權利平等,各級職務平等參與。島礁的行政管理仍由各實際佔領的國家負責,各國不覺得失去主權,但開放其他各國參加實際管理,確保共享權利。南海的爭議從此消失。一勞永逸。南海各國不再以中國為敵,中國就獲得最大的勝利、安全和利益。
中國在3月通過《海警法》,宣稱有權開火。當然被視為是霸凌。逼各國迎接域外來的保護。中國如果考慮到開火的後果,勢必也不敢開火。中國與南海/東盟各國理應訂立聯合海警法,建立聯合海警隊,高級和重要文武職務由各國輪流擔任。每一國都能夠因合作而獲得最大的安全,並節省國防經費。
美國軍艦進入南海,中國應歡迎他們到中國的海港和島礁訪問。美國有多種偵查手段;中國開放不會洩露更多的機密。大度開放也不會丟面子。中國應參加美國在南海的軍演,並邀請美國參加在南海的各國聯合軍演與救援救災醫護等演習,以化解彼此的疑慮。
2. 10成員國的東盟積極擴大自貿圈,從10+1(指中國),到10+3(加日本、韓國),到10+5(再加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中國認識這大自貿區的重大意義,積極推動和參與,率先批准。過去中日韓都在東盟外與東盟合作。夥伴協定使三國與東盟國家都是平等成員。中國獲得重要機會,今後應改善外交方式,在RCEP中善於與人平等相處,爭取朋友,而不是爭大頭,爭權奪利。
對應這夥伴協定的,有原來美國倡議,後來特朗普搞“美獨”退出,但日本繼續促成的11國《亞太自貿區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日本兼跨兩個自貿集團(兼跨的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在全世界有巨大投資和產業,經貿關係無遠弗屆,與許多國家有雙邊自貿協定,因此在兩個自貿集團中,勢將擁有最大的主導權和影響力。中國有遠期設想,在這RCEP基礎上,要加速與韓、日的自貿談判,並積極考慮加入CPTPP(李克強語)。在大自貿集團中,中國不必與日本爭勝,而是低調建立朋友群。時間是中國的朋友。
蒙古、尼泊爾、不丹沒有參加自貿集團。中國應該主動給他們單方面的自由貿易優惠:將對他們的出口和從他們的進口,一律免稅,但不必要求對方給予互惠措施。對雙方都有利無弊。同時,開放各國學生和經貿人員來往的免簽待遇,以加強民間的無縫來往,鞏固鄰邦友誼。
中國不像美國,沒有許多國際聯盟的老本,反而周邊問題重重,四境有虎視眈眈的世界級強國,因此必須用心、費心,珍視這個RCEP的機會。(待續)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