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hina Forum (Bilingual)
                             
  • 首頁
  • 每週論壇
  • 關於我們
  • 連絡我們
  • 活動
  • 捐贈
  • 散文
  • English Home
  • 中文首頁 Chinese Home
  • Nonclickable 页
  • Nonclickable 页

試談拜登政府時期的中國外交(上)

5/8/2021

0 Comments

 
吳章銓
​
中國面臨美國新政府的宏觀挑戰,包括國內的基礎建設和國際上的縱橫捭闔。外交是內政的延續,並以內政的實力為基礎,所以內政是主要的。但外交是中、美關係的交界面,上文(中美論壇第396、400期)討論美國的外交比內政多,本文也先談外交。根據極少的所知推測,並夾雜願望。

拜登新政府的對中政策有兩大特點:一是定義中國為戰略競爭者,不是敵人。二是以國內、國外各方面的集體力量,與中國進行全面結構性的長期競爭。中國面臨比特朗普的個人外交更嚴峻的形勢。參議院即將通過《戰略競爭法案》,內容涵蓋軍事、科技、經濟貿易、人權各方面。兩黨參議員再提出《無遠弗屆法案Endless Frontiers Act》,進行無限制的科技競爭。

中國國力居於弱勢,也沒有公開把美國視為敵人,但擺出不怕美國欺侮的姿態,申明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同時希望與美國平起平坐,合作而共同處理世界性的共同問題,強調合則兩利,鬥則兩傷;不願“脫鉤”。中美高層已經有了幾次針鋒相對的互動。兩國都是強硬表態,但都表示期望合作,不想衝突。

美國的盟邦基本都早已明確。中國從無到有,還在尋求盟邦的初始過程。中國的治理模式還在“特色”階段,沒有普遍性,需要摸索一種能夠獲得普遍認同和仿效的體制。中國需要時間,也需要學習與人共處的外交技巧。

宏觀全局:中國基本上是安全的:沒有人要打中國。在21世紀,不論大國小國都是不可征服的。即使強者可以打擊弱者,但不可能像古代那樣,完全加以消滅,結果是勝利後無法統治。殖民帝國時代早已結束,沒有任何國家民族還可以被侵略或被統治。美蘇兩個超強都知道,誰也不可能征服和統治誰。美國成為唯一超強後,輕易出兵伊拉克、阿富汗,但無法安撫下來。有核武器也不能使用。中國不必強調國家安全,不必整軍備戰,反而招致國際上的側目而視,給外交帶來負面影響。中國應採取以柔克剛的外交。那才是中國的智慧。

中國向來是宣稱不稱霸。習近平在最近博鰲論壇上仍申述不稱霸。其他領導人也宣示不與美國爭勝,主張“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大原則是明確的,但在實際措施上,頗有可商榷的地方。追溯根源,是繼承了蘇聯的意識形態:把國內外所有的人視為革命對像,對內要消滅和防止反革命,對外要世界革命。蘇聯解體後,中國雖沒有世界革命的雄心,但仍堅守那一制度,與所有其他外國基本對立,難以結交朋友,並習慣於親俄,都使外國敬而遠之。隨著國力上升,口口聲聲要超過美國,並且到處表現大國威風,更使遠近國家都不安。尤其近鄰的東南亞國家要求美國來保護。是中國的失策。

“革命”的另一方面是恐懼外力來打壓,經常感到不安全,強調戰鬥精神,愛國精神,和建軍強軍。小國為自衛而強調民族主義是可敬的。但大國強調民族主義卻形成對外的威脅,被視為要稱霸。不但引起主流大國對挑戰者的打壓,防堵,並且東南亞鄰國震驚,採取“國防靠美國”的國策。

中國外交有必要改弦更張,堅持和平外交,為他人著想,處處不為己勝,和平共處;盡力低調,全力交朋友,才是上策。弱國呼籲和平沒有人理會,但中國呼籲和平則是表現自信,是大氣。

美國大和平Pax Americana有全球佈局,不可動搖,中國應通過國際組織尋求多元多邊的全球共治。多邊大和平Pax Multilateralism是全球共處的大方向: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共存。世界不分化,按照國際組織共同訂立國際法,依法共治。中國倡導這一國際趨勢,日久必得人心。

按照以上原則,試看中國由近及遠的外交:

1. 東南亞:中國理應放下身段,不計較小處小節,首先盡力追求區域的友好團結。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是和平的,沒有巧取豪奪的意思。他的話可以解讀為:想要贏得友誼,必須先付出友誼;自己做足是可敬可交的朋友,而不是可怕的“大國”;希望和平,自己先伸出和平之手,做出實際和平的行動。

東南亞國家都有自尊心,有保護自己利益的決心。東盟團結起來有七億人口,水陸面積與中國相似,擁有東、西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南進南半球大洋和南極洲的地緣優勢,是不可欺侮的。東南亞不乏明日之星的大國。中國只有以友善相待,才不會迫使各國防中、抗中。中國不宜逼使各國選邊站。美國的制度包容,容忍,容易相處;與美國的任何政黨來往,比與中國的一黨交往容易;美國在全世界朋友眾多,擁有全球性的商貿機會;美國高舉的普世價值,多半國家容易接受,或已經接受,而中國揮舞的大旗是蘇聯式的,令人望而生畏。中國與各國相處,應該有“以大事小”的精神。要想各國尊重中國,便應該同樣地尊重各國,平等相處。為維護長期友誼計,可以斟酌讓利,讓權,不要讓東南亞國家感到會吃虧。在國際合作中,即使捐資捐物和出力最多,也不應要求較多的權利。如此,則地理接近的因素將使得各國自然而然與中國逐漸加深關係。時間在中國一方。

     a.最重要的是開放教育。中國應當鼓勵國民學習東南亞各國的語言和社會經濟文化與制度,鼓勵學生到東南亞各國留學。同時開放讓東南亞國家的國民到中國讀書,研究,工作。鼓勵他們參加中國的科研領域工作,如太空、海洋、高精尖科技。增進相互的認識和友誼,提升科研、學術一體化,人才交融。

中國必須以經濟、文化、人文的密切交流,以親和力爭取民心,“戰狼外交”則驅友為敵。新加坡有智庫調查,近年來東南亞對美國的信任程度不斷上升,對中國則不信任程度在上升。中國對東南亞的策略和外交運作,顯然有根本的誤失。切須自省。

     b. 南海:是與東南亞關係中的突出問題。處理得當,中國與東盟便是鐵桿盟友,南海安全,並安全進出大洋;處理不當,中國將陷於孤立。

中國必須學習為人設身著想:南海國家多是島國或濱海,自古就是海上貿易和捕撈的國家,南海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命線。中國理應尊重他們的歷史、地理、航行、捕魚等傳統權利,以換取他們尊重中國的同樣權利。各國近代被西方國家來自海上的入侵,除泰國外,都有被外國佔領成為殖民地的歷史記憶。中國的主張如果有排他性和威脅性,勢必引起各國的殊死抵抗。更請域外大國來保護。不幸現在已經有此形勢。

為獲得各國的信任,中國首先可以開放南海諸島礁,誠意邀請南海各國的文武官員以及海軍訪問,以示所有設施是為和平而設,並願意與各國和平共用。開放參觀不會損失多少機密,但可以贏得無價的友誼,為長遠的合作開啟大門。
然後,中國可以明確倡議:南海的島礁一概“雙重國籍”,“共有國籍”:“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南海所有島礁的主權和主權權利(專屬經濟區),由各國所共有、共管、共享。中國不獨佔獨有獨享。與各國共同設定國際管理機制,管理共同開發和保護南海資源的事務。各國平等參加,權利平等,各級職務平等參與。島礁的行政管理仍由各實際佔領的國家負責,各國不覺得失去主權,但開放其他各國參加實際管理,確保共享權利。南海的爭議從此消失。一勞永逸。南海各國不再以中國為敵,中國就獲得最大的勝利、安全和利益。

中國在3月通過《海警法》,宣稱有權開火。當然被視為是霸凌。逼各國迎接域外來的保護。中國如果考慮到開火的後果,勢必也不敢開火。中國與南海/東盟各國理應訂立聯合海警法,建立聯合海警隊,高級和重要文武職務由各國輪流擔任。每一國都能夠因合作而獲得最大的安全,並節省國防經費。

美國軍艦進入南海,中國應歡迎他們到中國的海港和島礁訪問。美國有多種偵查手段;中國開放不會洩露更多的機密。大度開放也不會丟面子。中國應參加美國在南海的軍演,並邀請美國參加在南海的各國聯合軍演與救援救災醫護等演習,以化解彼此的疑慮。

2. 10成員國的東盟積極擴大自貿圈,從10+1(指中國),到10+3(加日本、韓國),到10+5(再加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成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中國認識這大自貿區的重大意義,積極推動和參與,率先批准。過去中日韓都在東盟外與東盟合作。夥伴協定使三國與東盟國家都是平等成員。中國獲得重要機會,今後應改善外交方式,在RCEP中善於與人平等相處,爭取朋友,而不是爭大頭,爭權奪利。

對應這夥伴協定的,有原來美國倡議,後來特朗普搞“美獨”退出,但日本繼續促成的11國《亞太自貿區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日本兼跨兩個自貿集團(兼跨的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在全世界有巨大投資和產業,經貿關係無遠弗屆,與許多國家有雙邊自貿協定,因此在兩個自貿集團中,勢將擁有最大的主導權和影響力。中國有遠期設想,在這RCEP基礎上,要加速與韓、日的自貿談判,並積極考慮加入CPTPP(李克強語)。在大自貿集團中,中國不必與日本爭勝,而是低調建立朋友群。時間是中國的朋友。

蒙古、尼泊爾、不丹沒有參加自貿集團。中國應該主動給他們單方面的自由貿易優惠:將對他們的出口和從他們的進口,一律免稅,但不必要求對方給予互惠措施。對雙方都有利無弊。同時,開放各國學生和經貿人員來往的免簽待遇,以加強民間的無縫來往,鞏固鄰邦友誼。

中國不像美國,沒有許多國際聯盟的老本,反而周邊問題重重,四境有虎視眈眈的世界級強國,因此必須用心、費心,珍視這個RCEP的機會。(待續)

吳章銓,聯合國退休人員,是最早注意釣魚台群島問題的老保釣成員之一。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类别

    All
    保釣專題
    兩岸議題
    台灣點滴
    國際政治軍事
    國際財經
    國際財經
    大陸政經
    大陸政經
    大陸觀察
    科學
    科學
    觀察
    觀察


    An advertisement
    will go here


    Archives

    June 2023
    May 2023
    April 2023
    March 2023
    February 2023
    January 2023
    December 2022
    November 2022
    October 2022
    September 2022
    August 2022
    July 2022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November 2021
    October 2021
    September 2021
    August 2021
    July 2021
    June 2021
    May 2021
    April 2021
    March 2021
    February 2021
    January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Septem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June 2020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February 2020
    January 2020
    December 2019
    November 2019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July 2019
    June 2019
    May 2019
    April 2019
    March 2019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January 2018
    December 2017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April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Jan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June 2016
    Ma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February 2016
    January 2016
    December 2015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September 2015
    August 2015
    July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August 2013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