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眾所皆知,中美關係是現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國外交關係。中美兩國都需要謹慎處理兩國關係,因為兩國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到兩國未來的福祉,而且會決定全世界的安定和繁榮。在中美關係中,台海兩岸關係又是重中之重。兩岸關係本應是中國人自家的問題,但是由于歷史淵源(二戰結束,大陸與台灣分治),美國介入了兩岸關係,製造了「台灣問題」。
美國雖然自1979即承認一個中國,并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但並沒有採取積極行動,反而有維持兩岸對立現狀的意願。1979 年四月十日美國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美法 96-8)就埋下伏筆,允許美國以台灣安全為名,出售軍火給台灣。再加上近隣日本想做漁翁收鷸蚌相爭之利,極力煽動台獨,以致兩岸和平統一受到阻礙。至今台灣問題不得解決,而且成為美中關係的跘腳石。
回遡過往歷史,美國一直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從建立民國,抗日到退守台灣,美國都以反對共產主義國策支持國民黨和台灣。但是世局變化,政治變遷,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七十年中都大有變化, 中國共產黨早與蘇維埃式共產理念分家,歷經實驗,失敗,發奮,圖強,已將大陸建成實體強國。中國國民黨則漸漸放棄以全中國為念與共產黨競爭治國良制,眼光縮小,以致1986民進黨以台灣為本,促向台獨為政治理念成立之后,成為兩黨角逐偏安台灣的局面,忽視中國統一復興的大目標和世界的大趨勢。加上國民黨內產生大內奸及大分裂,造成民進黨兩度執政,淪為在野小黨。如今美國已意識到必須面對現實,衡量三黨的實力及前途,并且要深切地研判一個中國的含義和美國的新中國政策。這就是近一年來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的中國政策有不同的聲音和極大的未知數的原因。
六月三十日,在美國一個網站上(thedrive.com)發表了一遍長文,題目是“台灣在十三億美元的美國售台軍火案會得到什麼?“ 這個網站雖是一個有關汽車的商業站,但是該文作者,Joseph Trevithick (川維氏), 倒并非無名小卒。川維氏是國防軍事專欄作家,研究學者,院士 (GlobalSecurity.org) , 最近 二月加入了thedrive.com成為它的戰爭領域(The War Zone) 主筆。且不論開車人的眼球是不是軍事論文的眼球,川維氏這篇詳細的報導,就像這個售案的買方或賣方把這個密秘的軍售檔案拱手送給他好讓他向世人公佈。
國防部安全合作機構 (DSCA 軍火肩客)發表了國務院批准的七個售台軍火案,總值十四億美元,全都是防務性的軍備。四億用於提升台灣的軍防雷達系統(SRP)以達成 4C (Command, Control,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監控防衛功能。八千萬用於提升AN/SLQ-32(V)3 電子戰系統加上雷達警訊功能。其他五個售案買的是給F16A/B戰鬥機用的火箭及魚雷包括配備零件和后服, 十六個地對空標準火箭 (Standard Missile SM-2 IIIA)及零件和兩套魚雷和升格的配件。川維氏這篇文章非常詳細的報導了這個售台軍火案,倒真令人推敲其目的為何?
這個售台軍火案從奧巴馬政府即開始討論, 奧巴馬把它推到特朗普上任后決定。如今國務院算是批准了,但是何時交貨還不得而知。首先,從特朗普接受蔡英文致電祝賀他當
選,到來與習近平在佛州特朗普擁有的海湖莊園(Mar-aLago )會面,特朗普對中國的看法有很大的轉變。 特朗普在會後的路透通訊社訪問時曾說過:“我認為習做為一個領導人有驚人的成績, 我 不會做任何事來妨礙他,所以我會先知會他。“特朗普對習的這種印象和讚詞可以聯想到他對台灣問題會有慬慎的考量。然而美國國務院在中國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前,批准了此售台軍火案,這不是給中美關係帶來了新的變數嗎?中國駐美大使館已表示了原則性的抗議,并提到軍售嚴重侵犯了中國內政及催毀了在海湖莊園特習會談所建立的互信。而美國只回應了美國對一個中國的政策不變。
川維氏把台灣問題看成特朗普用它作籌碼向中國施壓求取對北韓去核的進展。美國有不少的政治評論人士有此看法, 但是我不認為這是美國統一的思維。我認為習特會談應當已經讓特朗普了解了中國對北韓核武的態度,中美在此議題上是一致的, 只會唱雙簧而不致于互扯后腿。如今美國的舉動多半是因爲特朗普團隊對中國的政策,還沒有達到完全一致的地步。對台軍售是一年前就提出的案子,十四億的對台軍售比起沙地阿拉伯的一千一百億的軍購只是花生米一顆。這個案子可能根本沒上特朗普的議事簿。倒是我們要關注特習在G20會後的單談,我認為特習越多接觸, 兩國在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上會有更多的了解和默契。
台灣的民眾應當了解十四億美元相當於每人六十元,為什麼台灣人要把辛苦賺來的錢花在用過的或過時的軍火上與大陸對抗?香港和澳門不是明顯的例子,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不用花費大筆的國防經費而能享受經濟繁榮和參與中國的復興和開發。為什麼台灣不能或不願意呢?!
作者:張一飛,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來美四十餘年,現已退休,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文化及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