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今年的双城論譠裡的務實態度爲他自己在未來兩岸談判搶到話語權。這一方面來自他對台灣政局的敏銳,另一方面來自他對中共黨史的知識。「兩岸交流比斷流好,合作比對抗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的話語,看似平淡無奇,但是熟悉台灣政治氣候者,大概都能嗅出其中隱藏的張力。在網軍風派勢如飛鯊,當權者又帶頭獵巫扣帽的大氣氛之下,柯文哲不屈,這是膽識!不僅不屈,他短短話語中還夾帶著對當權主流勢力的挑釁 與批判,這是擺出了反對黨應有的架式。
柯文哲在雙城論壇的講話裡,還有一個語詞,不斷反覆,媒體大多輕易帶過,不當一回事。什麼詞呢?就兩個字:務實。開幕致詞時,柯文哲一再強調,他處理兩岸議題的態度,就是「務實」。會後,媒體提問,擔不擔心被抹紅?柯文哲的回答:我是要解決問題,不是增加問題,我會用一種「務實」的態度來處理當前的問題。論壇結束之前,他如此定調:台北和上海是兩岸最先進的城市,舉辦雙城論壇,是要「務實」 地解決人民重視的民生問題。
「務實」兩字,平平淡淡,何奇之有?柯文哲自承喜讀中共黨史,他當然知道,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實事求是。 1937年,毛澤東寫《實踐論》,批判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彰顯實事求是的辯證方法。1943年,中共中央黨校大禮堂落成,毛澤東應邀題字,禮堂牆面於是出現「實事求是」四個鐫刻的大字。迄今,中共中央機關刊物仍以《求是》為名。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路線, 他高舉的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旗幟。一直到今天,習近平依然強調:「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
柯文哲強調「務實」的精神,很容易與「實事求是」接壤,兩岸對話,自然心領神會。 從毛澤東的實踐論,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迄習近平反貪脫貧的努力, 「實事求是」一直被高高標舉。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實事求是」是提醒自己莫陷溺於教條教義,還要更進一步 對抗教條主義所帶來的危害。
「終須一談」或「終須一戰」的抉擇
柯文哲的用語比較單純:「務實」。他會這麼強調,顯然是已經深受本本主義之害,基本教義派的殺氣伴隨著豐沛資源豢養的網軍,所到之處,道理不能講,是非不可論,凡被鎖定打擊者,只能愴然自舔傷口。基本教義派的坐大,造成台灣社會內部溝通的嚴重障礙,更別提兩岸的對話了!也因此,在當前大氣氛之下,還敢倡議兩岸互動對話的人,膽氣要足,眼光要遠,否則很難經受得起流言流彈的摧殘。
柯文哲已非昔日政治素人,他走過風浪,經歷過冷暖,世局多少已能洞澈。 他很清楚,兩岸之間走到今日,早已不是統獨的二選一,而是「終須一談」 或「終須一戰」的抉擇。舉凡有仁心血性的政治人物,一定是和平優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兵燹之災,能免則免。選擇「終須一戰」者,不可能是務實之人。那麼,若是選擇「終須一談」,首要任務就是要積極找到對話的基礎,要尋思化解衝突的途徑或解開矛盾的方法,當然,還要在談判過程中厚植自己的籌碼,為己方爭取到合理的利益。而這一切,都必須抱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務實去開展。
(作者是新國際理論與實踐中心召集人)